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原文
澄候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八月十七日接到家信,欣悉一荨,左光八为吾乡巨盗,能除其根株,扫其巢穴,则我境长享其利,自是莫阴功,第湖南会匪,所在勾结,往往牵一发而全身皆动,现在刺军程公,将至湖南,即是奉旨查办此事,盖恐粤西匪徒穷窜,一入湖南境内,则楚之会匪,因而窃发也,左光八一伙,想尚非巨伙入会者流,然我境办之,不可过激而生变,现闻其请正绅保举,改行为良,且可捉贼自效,此是一好机会,万一不然,亦须相机图之,不可用力太猛,易发难收也。
公义粮饷一事,果出通邑之愿,则造福无量,至于帮钱垫官之亏空,则我家万不可出力,盖亏空万六千两项大钱三万余千,每都畿须派千串,现在为此说者,不过数大绅士一时豪气,为此急公好义之言,将来各处分派,仍是巧者强者少出,而讨好于官之前,拙者弱者多出,而不免受人之勒,穷乡殷实小户,必有怨声载道者,且此风一开,则下次他官来此,既引师令之借钱办公为证,又引来朱公之民帮垫亏为证,或亦分派民间出钱帮他,反觉无辞以谢,若相援为例,来一官,帮一官,吾邑自此无安息之日,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此事若各绅有意,吾家不必拦阻,若吾家倡议,万万不可。
且官之补缺,皆有保法,何缺出轮何班补,虽抚藩不能稍为变动,澄弟在外多年,岂此等亦未知耶?朱公若不轮到班,则虽帮垫亏空,这邑挽留,而格于成例,亦不可行,若已轮到班。则虽不垫亏空,亦自不能不补缺,间有特为变通者,督抚专折奏请亦不敢大建成例,季弟来书,若以朱公之实授与否,全视乎亏空之能垫与否,恐亦不尽然也,曾仪斋若纱革职,早不复能空补子,若系大计休致,则尚可穿。
季弟有志于道义身心之学,余间其书,不胜欣喜!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吾弟诚有志于此,须熟读《小学》及五种《遗规》二书,睇外各书,能读固佳,不读亦初无所捐,可以为天地之完人,可以为父母之肖子,不必因读书而后有所加于毫末也,匪但四大古诗,可以不看,即古文为吾弟所愿学者,而不看亦是无妨,但守《小学》《遗规》二书,行一句,算一句,行十句,算十句,贤于记诵词章之学万万矣。
季弟又言愿尽孝道,惟亲命是听,此尤足补我之缺憾,我在京十余年,定省有阙,色笑远违,寸心之疚,无刻或释,着诸弟在家,能婉愉孝养,视无形,听无声,则余能尽忠,弟能尽孝,岂非一门之详瑞哉?愿诸弟坚持此志,日日勿忘,则兄之志可以稍释,幸甚幸甚!
书不上一,余俟续具,国藩手草。
(咸丰元年八月十九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译文
澄候、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你们好:
八月十七日收到家里的信,很高兴地得知了你们的消息。左光八是我们家乡的大盗,能够彻底铲除他的根和巢穴,那么我们这里就能长久地享受到安宁,这可不是一件小功劳。但是湖南的会党,到处都有勾结,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刺军程公即将前往湖南,这是奉旨去查办这件事的,因为担心广东西部的匪徒逃窜到湖南境内,会引发楚地的会党窃发。左光八这伙人,估计还不是大规模入会的人,但我们这里处理他们,也不能过于激烈,以免引起变故。现在听说他们请求正派绅士保举,改变行为成为好人,并且可以捉拿盗贼来证明自己的诚意,这是一个好机会。万一不成,也要看情况行事,不可用力过猛,以免难以控制。
关于公义粮饷的事情,如果真是全城人的愿望,那么造福无穷。至于帮补官府亏空,我们家绝不能出力,因为亏空有万六千两和三万余千两两大笔钱,每个都畿都要派出一千串。现在提出这个说法的,不过是几位大绅士一时兴起,为了急公好义而说的,将来分派时,仍然是狡猾的人少出,而笨拙的人多出,不免受到别人的勒索。穷乡的富裕小户,必然会有怨声载道。而且这种风气一开,下次再有官员来,既会以借钱办公为证,又会以朱公的民众帮补亏空为证,甚至可能分派民间出钱帮助他们,那时我们就没有推辞的理由了。如果以此为榜样,每个官员来都帮一个,我们这个县从此就没有安宁的日子了。办公事必须深思熟虑,这件事如果各位绅士有意,我们家不会阻拦,如果我们家提出,那就绝对不可以。
至于官员的补缺,都有规定,哪个缺出就轮到哪个班补,即使是抚藩也不能稍微变动。澄弟在外面多年,难道这些也不了解吗?朱公如果不轮到班,那么即使帮补亏空,这个县挽留他,但受到成例的限制,也是不可行的。如果已经轮到班,那么即使不帮补亏空,也不能不补缺。偶尔有特别变通的情况,督抚专门上奏请求也不敢形成定例。季弟在信中说,朱公的实授与否完全取决于能否帮补亏空,恐怕也不完全是这样。如果曾仪斋被免职,那么他早就不可能空补儿子了,如果是大计休致,那么还可以补缺。
季弟有志于修身养性之学,我看了你的信,非常高兴!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并不取决于读书的多少。你弟弟确实有这个志向,需要熟读《小学》和五种《遗规》这两本书,其他的书,能读固然好,不读也无所谓,可以成为天地间的完人,可以成为父母的孝顺儿子,不必因为读书而有所增加。不仅四大古诗可以不看,即使是古文,如果你弟弟愿意学习,不看也无妨,只要坚守《小学》和《遗规》这两本书,做到一句算一句,做到十句算十句,比记诵词章的学问要好得多。
季弟还说愿意尽孝道,只要听从父母之命,这尤其能弥补我的遗憾。我在京城十多年,定省有缺,笑容远离,内心愧疚,无时无刻不在。如果你们在家能孝顺父母,让他们感受不到压力,那么我就能尽忠,你们就能尽孝,这不是一个家庭的吉祥之兆吗?希望你们坚持这个志向,天天不要忘记,那么我的愿望就可以稍微得到安慰,真是太好了!信就写到这里,我以后再详细写,国藩手书。(咸丰元年八月十九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注解
澄候:指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字澄侯。
温甫:指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字温甫。
子植:指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字子植。
季洪:指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藩,字季洪。
一荨:指一件小事或一件小忧愁。
左光八:指当地的巨盗,名字为左光八。
湖南会匪:指湖南地区的会党,即秘密结社的组织。
刺军程公:指刺军程某,即负责调查和处理的官员。
粤西匪徒:指广东西部的匪徒。
楚之会匪:指楚地(湖南)的会党。
正绅:指地方上的正直绅士。
良:指品行端正的人。
公义粮饷:指用于公共事务的粮食和军饷。
通邑:指整个县城。
帮钱垫官:指帮助官府填补财政亏空。
大钱:指大额的货币。
畿:指边远地区。
都畿:指都城周边地区。
千串:指一千串钱。
巧者强者:指那些狡猾和强大的人。
拙者弱者:指那些笨拙和弱小的人。
勒:指勒索。
师令:指上级的命令。
朱公:指朱某,可能是一位地方上的绅士。
补缺:指填补官职空缺。
抚藩:指巡抚和藩台,即地方高级官员。
大计休致:指因年老或其他原因而退休。
纱革职:指被罢免官职。
空补子:指空缺的职位。
遗规:指古代的遗留下来的规范或准则。
小学:指古代教育中的一种启蒙教育书籍。
完人:指道德修养完备的人。
肖子:指孝顺的儿子。
四大古诗:指四首著名的古诗。
色笑远违:指长时间不见家人的笑容和欢乐。
定省:指古代官员定期回家探望父母。
详瑞:指吉祥的征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评注
澄候温甫子植季洪四位老弟足下:
此句以亲切的称呼开头,表达了写信人对四位弟弟的深厚感情和尊重,体现了古代书信中的礼仪之道。
八月十七日接到家信,欣悉一荨,左光八为吾乡巨盗,能除其根株,扫其巢穴,则我境长享其利,自是莫阴功,第湖南会匪,所在勾结,往往牵一发而全身皆动,现在刺军程公,将至湖南,即是奉旨查办此事,盖恐粤西匪徒穷窜,一入湖南境内,则楚之会匪,因而窃发也,左光八一伙,想尚非巨伙入会者流,然我境办之,不可过激而生变,现闻其请正绅保举,改行为良,且可捉贼自效,此是一好机会,万一不然,亦须相机图之,不可用力太猛,易发难收也。
这段文字中,写信人首先表达了对家书的喜悦之情,接着提到了家乡巨盗左光八的问题,指出除掉他对于家乡的益处。同时,写信人还分析了湖南会匪的勾结情况,以及刺军程公的到来和查办此事的背景。在此过程中,写信人展现了对于时局的分析能力和对于地方治安的关心。他提出了对于处理左光八问题的策略,既要注意策略,又要注意不要过激,以免引发更大的变故。
公义粮饷一事,果出通邑之愿,则造福无量,至于帮钱垫官之亏空,则我家万不可出力,盖亏空万六千两项大钱三万余千,每都畿须派千串,现在为此说者,不过数大绅士一时豪气,为此急公好义之言,将来各处分派,仍是巧者强者少出,而讨好于官之前,拙者弱者多出,而不免受人之勒,穷乡殷实小户,必有怨声载道者,且此风一开,则下次他官来此,既引师令之借钱办公为证,又引来朱公之民帮垫亏为证,或亦分派民间出钱帮他,反觉无辞以谢,若相援为例,来一官,帮一官,吾邑自此无安息之日,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此事若各绅有意,吾家不必拦阻,若吾家倡议,万万不可。
在这段文字中,写信人对于公义粮饷和帮钱垫官之亏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如果公义粮饷是出于通邑之愿,那么将造福无量;但对于帮钱垫官之亏空,他坚决反对,认为这会加重穷乡殷实小户的负担,并可能导致官场腐败。他强调在处理公事时,必须深谋远虑,不能轻率行事。
且官之补缺,皆有保法,何缺出轮何班补,虽抚藩不能稍为变动,澄弟在外多年,岂此等亦未知耶?朱公若不轮到班,则虽帮垫亏空,这邑挽留,而格于成例,亦不可行,若已轮到班。则虽不垫亏空,亦自不能不补缺,间有特为变通者,督抚专折奏请亦不敢大建成例,季弟来书,若以朱公之实授与否,全视乎亏空之能垫与否,恐亦不尽然也,曾仪斋若纱革职,早不复能空补子,若系大计休致,则尚可穿。
这段文字中,写信人提到了官场中的保法问题,以及朱公补缺的情况。他提醒澄弟在外多年,应该了解这些情况。同时,他还指出朱公补缺的问题并非完全取决于垫亏空,而是要考虑官场的成例和规则。
季弟有志于道义身心之学,余间其书,不胜欣喜!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吾弟诚有志于此,须熟读《小学》及五种《遗规》二书,睇外各书,能读固佳,不读亦初无所捐,可以为天地之完人,可以为父母之肖子,不必因读书而后有所加于毫末也,匪但四大古诗,可以不看,即古文为吾弟所愿学者,而不看亦是无妨,但守《小学》《遗规》二书,行一句,算一句,行十句,算十句,贤于记诵词章之学万万矣。
在这段文字中,写信人对季弟的志向表示了赞赏和欣喜。他认为无论读书多少,都可以成为圣贤,关键在于个人的道义和修身。他建议季弟熟读《小学》和五种《遗规》二书,并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季弟又言愿尽孝道,惟亲命是听,此尤足补我之缺憾,我在京十余年,定省有阙,色笑远违,寸心之疚,无刻或释,着诸弟在家,能婉愉孝养,视无形,听无声,则余能尽忠,弟能尽孝,岂非一门之详瑞哉?愿诸弟坚持此志,日日勿忘,则兄之志可以稍释,幸甚幸甚!
这段文字中,写信人再次提到了季弟的孝道,并表示对此深感欣慰。他回顾了自己在京的岁月,对于不能尽孝感到愧疚。他希望诸弟在家能够孝顺父母,这样他就能尽忠职守,而季弟能够尽孝,这对于家庭来说是一大祥瑞。他鼓励诸弟坚持孝道,并表示对此感到非常高兴。
书不上一,余俟续具,国藩手草。(咸丰元年八月十九日)
最后,写信人表示书信未完,将待续写。落款表明了写信人的身份和写信的时间,体现了古代书信的格式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