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

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原文

诸位老弟足下:

三月初六巳刻,奉上谕于初十日大考翰詹,余心甚著急,缘写作俱生,恐不能完卷。

不图十三日早,见等第单,余名次二等第一,遂得仰荷天恩;赏擢不次,以翰林院侍讲升用。

格外之恩,非常之荣,将来何以报称?惟有时时惶悚,思有补于万一而已。

兹因金竺虔南旋之便,付回五品补服四付,水晶顶二座,阿胶二封,鹿胶二封,母亲耳环一双。

竺虔到省时,老弟照单查收。

阿胶系毛寄云所赠,最为难得之物,家中须慎重用之。

竺虔曾借余银四十两,言定到省即还,其银二十二两为六弟九弟读书省城之资,以四两为买书笔之资,以六两为四弟季弟衡阳从师束修之资,以四两为买漆之费,即每岁漆一次之谓也。

以四两为欧阳太岳母奠金,贤弟接到银后,各项照数分用可也。

此次竺虔到家,大约在五月节后,故一切不详写,待折差来时,另写一详明信付回,大约四月半可到。

贤弟在省,如有欠用之物,可写信到京。

余不具述。

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译文

各位老弟们,我在三月初六巳时接到命令,要在初十日进行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大考,我心里非常着急,因为写作都遇到了困难,担心不能完成考卷。没想到在十三日早上,我看到成绩单,我的名字排在第二等的第一名,于是得到了皇上的恩赐;被破格提拔,从翰林院侍讲升任。这是额外的恩典,是非常大的荣耀,将来我该如何报答呢?我只能时刻保持谦卑,希望能做一点小小的贡献。

现在趁着金竺虔南归的机会,我给他带回了五品补服四套,水晶顶两顶,阿胶两封,鹿胶两封,还有一对母亲用的耳环。竺虔到省城时,老弟按照清单接收。阿胶是毛寄云赠送的,是非常难得的东西,家里要小心使用。

竺虔曾经借了我四十两银子,约定到省城就还,其中二十二两是给六弟和九弟在省城读书的费用,四两是买书的笔资,六两是给四弟和季弟在衡阳拜师的费用,四两是买漆的费用,也就是每年漆一次的意思。还有四两是给欧阳太岳母的奠金,贤弟收到银子后,各项费用按照数量分配即可。

这次竺虔回家,大概在五月初,所以我不详细写,等折差来的时候,再写一封详细的信件寄回,大约四月中旬可以到达。贤弟在省城,如果需要用钱,可以写信到京城。其他的事情我就不一一说明了。这是国藩手写的。(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注解

奉上谕:指皇帝的命令或指示,上谕是古代皇帝下达给官员的正式文书。

大考翰詹:指对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官员进行的大规模考核,翰林院是古代中国皇帝的文学侍从机构,詹事府则是负责教育事务的机构。

足下:古代书信中对平辈或晚辈的尊称,相当于现代的‘你’或‘您’。

巳刻:古代计时单位,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巳刻是指上午9点到11点。

等第单:指记录官员考核成绩的名单,等第即成绩等级。

赏擢不次:指被皇帝破格提拔,不按照常规晋升程序。

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中的一个官职,负责讲授经史,是皇帝的文学顾问。

南旋:指从北方返回南方,这里可能指金竺虔从京城返回南方。

五品补服:古代官员的服饰,五品是官员的品级之一,补服是官员的补缀官服。

水晶顶:古代官员帽子上的一种装饰,水晶制成,代表官员的品级。

阿胶:一种中药材,有补血润燥的功效,古代常作为滋补品。

鹿胶:与阿胶类似的中药材,也有滋补作用。

耳环:佩戴在耳朵上的装饰品。

毛寄云:人名,具体身份不明。

银:古代货币单位,此处指银子。

省城:指省级城市的简称,此处指金竺虔的家乡所在的城市。

束修:古代学生拜师时给老师的酬金。

漆:一种涂料,用于保护和装饰器物。

欧阳太岳母:人名,欧阳太岳的母亲。

折差:古代官方信使,负责传递文书和信件。

国藩:人名,指曾国藩,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道光二十三年:指清朝道光皇帝的二十三年,即公元1843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作者为曾国藩。文中,曾国藩以书信的形式向其兄弟传达了近期的重要事件和自己的心情。

首先,曾国藩提到‘三月初六巳刻,奉上谕于初十日大考翰詹’,这里的‘上谕’指的是皇帝的命令,‘翰詹’是指翰林院和詹事府,这是清朝的高级官署。曾国藩在此处表达了自己对于即将到来的大考的紧张和焦虑,担心自己无法完成考试。

接着,‘不图十三日早,见等第单,余名次二等第一’,曾国藩的焦虑得到了缓解,因为他得知自己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名列第二等第一。这里的‘等第单’是指考试成绩的排名单,‘不图’表示出乎意料,‘名次二等第一’则是对自己成绩的肯定。

‘遂得仰荷天恩;赏擢不次,以翰林院侍讲升用’这句话表明了曾国藩因为考试优异而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翰林院侍讲。‘仰荷天恩’是对皇帝恩赐的感激之情,‘赏擢不次’则是对自己晋升的谦虚表达。

‘格外之恩,非常之荣,将来何以报称?’曾国藩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这份特殊恩典的感激,同时也流露出对于未来如何报答皇帝的担忧。

‘兹因金竺虔南旋之便,付回五品补服四付,水晶顶二座,阿胶二封,鹿胶二封,母亲耳环一双’这一段描述了曾国藩通过金竺虔南旋的机会,给家中寄回了各种礼物,包括官服、饰品和药材等,这些礼物在当时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阿胶系毛寄云所赠,最为难得之物,家中须慎重用之’这句话表明了阿胶的珍贵,同时也体现了曾国藩对家中长辈的关怀。

‘竺虔曾借余银四十两,言定到省即还’这句话说明了金竺虔曾经向曾国藩借款,并且承诺一到省城就归还,这体现了曾国藩的诚信和金竺虔的守信。

‘此次竺虔到家,大约在五月节后,故一切不详写,待折差来时,另写一详明信付回’这句话说明了曾国藩因为时间紧迫,无法详细描述一切,将在折差来时再写信详细告知。

‘贤弟在省,如有欠用之物,可写信到京’这句话体现了曾国藩对家中兄弟的关心,允许他们向自己提出需求。

整段古文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表达了曾国藩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又体现了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感,是研究清朝官场文化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文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38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