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元年-原文
【经】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
无冰。
三月,作丘甲。
夏,臧孙许及晋侯盟于赤棘。
秋,王师败绩于茅戎。
冬十月。
【传】
元年春,晋侯使瑕嘉平戎于王,单襄公如晋拜成。刘康公徼戎,将遂伐之。叔服曰:“背盟而欺大国,此必败。背盟不祥,欺大国不义,神人弗助,将何以胜?”不听,遂伐茅戎。三月癸未,败绩于徐吾氏。
为齐难故,作丘甲。
闻齐将出楚师。
夏,盟于赤棘。
秋,王人来告败。
冬,臧宣叔令修赋,缮完,具守备,曰:“齐、楚结好,我新与晋盟,晋、楚争盟,齐师必至。虽晋人伐齐,楚必救之,是齐、楚同我也。知难而有备,乃可以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元年-译文
【经】
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公即位。
二月辛酉日,安葬了我们的君主宣公。
没有结冰。
三月,制作了丘甲。
夏天,臧孙许和晋侯在赤棘结盟。
秋天,周王的军队在茅戎战败。
冬天十月。
【传】
元年春天,晋侯派瑕嘉去调解周王与戎人的关系,单襄公到晋国去表示感谢。刘康公暗中观察戎人,准备攻打他们。叔服说:“背弃盟约而欺骗大国,这必定会失败。背弃盟约不吉利,欺骗大国不义,神和人都不帮助,怎么能取胜呢?”刘康公不听,于是攻打茅戎。三月癸未日,在徐吾氏战败。
因为齐国的威胁,所以制作了丘甲。
听说齐国将派出楚国的军队。
夏天,在赤棘结盟。
秋天,周王的人来报告战败的消息。
冬天,臧宣叔下令整顿赋税,修缮城墙,准备防御,说:“齐国和楚国结好,我们刚与晋国结盟,晋国和楚国争夺盟主地位,齐国的军队一定会来。即使晋国攻打齐国,楚国也一定会救援,这样齐国和楚国都会对付我们。知道困难而有准备,才能成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元年-注解
元年春:指鲁隐公元年的春天,即公元前722年。
王正月:指周王的正月,即农历一月。
公即位:指鲁隐公即位为鲁国国君。
二月辛酉:指鲁隐公元年二月的辛酉日。
葬我君宣公:指鲁宣公的葬礼。
无冰:指当时气候异常,没有结冰。
作丘甲:指鲁国为了应对齐国的威胁,开始制作丘甲(一种战甲)。
臧孙许:鲁国大夫,名许,字臧孙。
晋侯:指晋国的国君。
赤棘: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茅戎:古代少数民族,分布在今山西、陕西一带。
瑕嘉:晋国大夫,名嘉,字瑕。
单襄公:晋国大夫,名襄,字单。
刘康公:周王室的大夫,名康,字刘。
叔服:鲁国大夫,名服,字叔。
徐吾氏:茅戎的一个部落。
齐难:指齐国的威胁。
楚师:楚国的军队。
臧宣叔:鲁国大夫,名宣,字臧叔。
修赋:指整顿赋税。
缮完:指修缮城墙和防御工事。
具守备:指准备防御措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元年-评注
《春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事件。本文选自《春秋》的开篇部分,记录了鲁隐公元年的重要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首先,本文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鲁国作为周王室的重要诸侯国,与晋国、齐国、楚国等大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文中提到鲁国与晋国在赤棘结盟,同时齐国与楚国结好,晋国与楚国争夺盟主地位,齐国军队可能随时进攻鲁国。这些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联盟与对抗,揭示了当时国际关系的复杂性。
其次,本文体现了春秋时期的军事与外交策略。鲁国为了应对齐国的威胁,采取了制作丘甲、整顿赋税、修缮城墙等一系列防御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鲁国在面对外部威胁时的谨慎与准备,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在军事与外交上的智慧与策略。
再次,本文揭示了春秋时期的礼制与道德观念。文中提到刘康公违背盟约、欺骗大国,叔服认为这是不祥不义之举,神人不会相助,最终导致失败。这一情节反映了春秋时期对盟约的重视,以及对背信弃义行为的谴责,体现了当时的礼制与道德观念。
最后,本文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春秋》以简洁的语言记录了历史事件,语言凝练,寓意深远。本文通过对鲁隐公元年事件的记载,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风貌,具有重要的文学与历史价值。
综上所述,本文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国际关系、军事策略、礼制观念与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文学价值。通过对本文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