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

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原文

沅弟左右:

接信知弟目下将操练新军,甚善甚善!

惟称欲过江,斜上四华山扎营,则断不可。

四华山上带芜湖,下逼东梁,若一两月不破此二处,则我军无势无趣,不得不退回北岸矣。

弟军欲渡,总宜在东梁山以下,采石太平一带,如嫌采石形势太宽,即在太平以上渡江,总宜夺柱关,占内河江面为主。

余昨言妙处有四:一曰隔断金陵芜湖之气,二曰水师打通泾县宁国之粮路,三曰芜湖四面被围,四曰抬船过东霸,可达苏州,尤妙之小者耳。

又有最大者,金柱关可设厘卡,每月进数五六万,东霸可高厘卡,每月亦五六万,二处皆系苏皖交界,弟以本省之藩司,抽本省之厘税,尤为名正言顺。

弟应从太平关南渡,毫无疑义,余可代作主张,其迟速则仍由弟作主耳。

西梁上下两岸,从三山起,至采石止,望弟绘一图寄来,至要至要!

(同治元年四月实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译文

沅弟左右:

接到你的信,知道你即将操练新军,真是太好了!但是提到想要过江,斜着上四华山扎营,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四华山上可以控制芜湖,下面又逼近东梁,如果一两个月内不能攻破这两处,那么我们的军队就没有了势头,也没有什么乐趣,不得不退回到北岸了。

你军想要渡江,总体来说应该在东梁山以下,采石太平一带。如果你觉得采石的形势太开阔,那么就在太平以上渡江,总之要夺取柱关,占据内河江面为主。我昨天提到的妙处有四点:一是隔断金陵和芜湖的联系,二是水师可以打通泾县和宁国的粮路,三是芜湖四面被围,四是把船运过东霸,可以到达苏州,这是尤其巧妙的小计。

还有更大的一件事,金柱关可以设立厘卡,每月可以收入五六万,东霸也可以设立厘卡,每月也能收入五六万,这两个地方都是苏皖交界,你作为本省的藩司,抽取本省的厘税,这非常名正言顺。你应该从太平关南渡,这是毫无疑问的,我可以帮你做这个决定,至于具体的时机,还是由你来决定。西梁上下游两岸,从三山开始,到采石结束,希望你绘制一张地图寄给我,非常重要!

(同治元年四月实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注解

沅弟:指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字沅弟,清朝末年的军事将领。

操练新军:指训练新的军队,加强军事力量。

四华山:位于安徽省当涂县,是一处战略要地。

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一个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

东梁:指东梁山,位于安徽省和县,是长江上的一个重要地标。

采石: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是长江边的一个小镇,历史上是军事要地。

太平:指太平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是长江流域的一个县。

柱关:指金柱关,位于安徽省和县,是长江上的一个重要关隘。

金陵:指南京,古称金陵,是江苏省的省会,历史上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泾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长江流域的一个县。

宁国: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长江流域的一个市。

东霸:指东梁山一带,是长江上的一个战略要地。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是江苏省的省会,历史上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厘卡:指厘金关卡,是清朝时期的一种税收制度,对过往货物征收一定的税费。

藩司:指省的行政长官,即巡抚。

三山:指安徽省当涂县的三山,是长江边的一个地区。

实六日:指同治元年(1862年)的四月十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评注

沅弟左右:

此句以亲切的称呼开篇,体现了书信作者与收信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彰显了书信的私人性质。同时,‘左右’一词也暗示了书信的收信人身份,可能是某位军事将领或官员。

接信知弟目下将操练新军,甚善甚善!

作者在得知收信人将操练新军后,表达出极高的赞誉,‘甚善甚善’的重复使用,强调了作者对此举的肯定和赞赏,体现了作者对军事建设的高度重视。

惟称欲过江,斜上四华山扎营,则断不可。

此处作者对收信人的军事计划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断不可’的坚决语气表明了作者对此计划的否定态度。

四华山上带芜湖,下逼东梁,若一两月不破此二处,则我军无势无趣,不得不退回北岸矣。

作者从军事战略的角度分析了收信人计划的潜在风险,指出若不能迅速攻克芜湖和东梁,将导致军队失去优势,不得不撤退,体现了作者对军事形势的敏锐洞察。

弟军欲渡,总宜在东梁山以下,采石太平一带,如嫌采石形势太宽,即在太平以上渡江,总宜夺柱关,占内河江面为主。

作者在此处为收信人提出了具体的军事建议,指出渡江的最佳位置和策略,体现了作者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战略眼光。

余昨言妙处有四:一曰隔断金陵芜湖之气,二曰水师打通泾县宁国之粮路,三曰芜湖四面被围,四曰抬船过东霸,可达苏州,尤妙之小者耳。

作者在此处详细阐述了其战略思想,提出了四个关键点,从战略层面分析了如何利用地理优势和军事手段,达到军事目的。

又有最大者,金柱关可设厘卡,每月进数五六万,东霸可高厘卡,每月亦五六万,二处皆系苏皖交界,弟以本省之藩司,抽本省之厘税,尤为名正言顺。

作者进一步提出了经济层面的建议,指出在金柱关和东霸设立厘卡,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强调这一举措的名正言顺,体现了作者对经济与军事相互关联的认识。

弟应从太平关南渡,毫无疑义,余可代作主张,其迟速则仍由弟作主耳。

作者在此处对收信人的行动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同时强调收信人应自主决定行动的时机,体现了作者对收信人能力的信任。

西梁上下两岸,从三山起,至采石止,望弟绘一图寄来,至要至要!

最后,作者要求收信人绘制一幅地图,以更直观地展示军事布局,体现了作者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实际操作的重视。

(同治元年四月实六日)

此句为书信的落款,注明了书信的写作时间,即同治元年四月实六日,为读者提供了书信的历史背景。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36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