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

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原文

沅弟左右:

望溪先生之事,公私均不甚惬,

公牍中须有一事宝册,将生平履历,某年中举中进士,某年升官降官,某年得罪某年昭雪,及生平所著书中,与列祖褒赞其学问品行之语,一一胪列,不作影响约略之词,乃合定例,

望溪两次获罪,一为戴名世《南山集》序,入刑部狱,一为其放人方某挂名逆案,将方氏响族,编入旗籍,雍正间始准赦宥,免隶旗籍,望溪文中所云。“因臣而宥及合族者也。”

今欲请从祀孔庙,须将两案历奉谕旨,一一查出,尤须将国史本传查出,恐有严旨碍眼者,易于驳诘,

从前人祀两庑之案,数十年而不一见,近年层见迭出,向于无岁无之,去年大学士九四等议复陆秀夫从祀之案,声胆以后外间不得率请从祀,

兹甫及一年,若遽违新例而入奏,必驳无疑,

右三者公事之不甚惬者也。

望溪经每有贬词,最后《皇治经解》中,并未收其一册一句,

姬傅先生最推崇方氏,亦不称其经说,其古文号为一代正宗,国藩少年好之,近十余年,亦另有宗尚矣,

国藩王于本朝大儒,学间则宗顾亭林王怀祖两先生,经济则宗陈文恭公,

若奏请从祀,须自三公始;

李厚庵与望溪。不得不置之后图,

右私志之不甚惬者也。

(咸丰十一年六月廿九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译文

沅弟你好:

关于望溪先生的事情,公事和私事都不太让人满意。在官方文件中,必须有一份详细的宝册,记录他生平的经历,比如哪一年中举、哪一年中进士,哪一年升官或降官,哪一年犯了罪、哪一年得到平反,以及他生平所著的书中,关于他的列祖列宗对其学问和品德的赞扬之词,都要一一列举出来,不能含糊其辞,要符合规定。

望溪先生两次获罪,一次是因为戴名世的《南山集》序言,被关进刑部监狱,另一次是因为他放走的人方某被列入叛逆案,将方家全族编入旗籍,直到雍正年间才被赦免,免除了隶籍旗籍。望溪在文中说‘因我而宽恕了整个家族。’现在想要请他入祀孔庙,必须找出这两起案件的历次圣旨,特别是要找出国史中的本传,因为可能会有严格的规定让人难以接受。

以前人祀孔庙的案例,几十年都没有出现过,近年来却屡见不鲜,以前几乎每年都有,去年大学士九四等人讨论恢复陆秀夫从祀的案例,之后外界不得擅自请求从祀,现在才过去一年,如果突然违反新规定而提出请求,肯定会遭到驳回。

关于望溪先生,我之前有过贬低他的言论,但在最后的《皇治经解》中,并没有收录他的任何一本书或一句话。姬傅先生非常推崇方家,也不称赞他的经说。他的古文被誉为一代正宗,我年轻时很喜欢他的作品,但近十几年来,我有了其他的崇尚。

在朝中,我尊崇本朝的大儒,学问上我尊崇顾亭林和王怀祖两位先生,经济上我尊崇陈文恭公。如果奏请从祀,必须从三公开始;至于李厚庵和望溪,我不得不暂时放一放。

(咸丰十一年六月廿九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注解

沅弟左右:指写信人的弟弟,常用于书信中称呼自己的弟弟。

望溪先生:指清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经学家方苞,字凤九,号望溪。

公私均不甚惬:指公事和私事都不太满意。

公牍:指官方文书、文件。

宝册:指记载官员生平事迹的册子。

生平履历:指一个人的生平经历。

举:指科举考试中的乡试,考取者称为举人。

进士:指科举考试中的会试,考取者称为进士。

升官降官:指官员的官职升降。

得罪:指受到别人的指责或处罚。

昭雪:指洗清冤屈,恢复名誉。

生平所著书中:指方苞一生中所写的书籍。

列祖褒赞:指历代祖先对某人的赞扬。

学问品行:指一个人的学术造诣和品德。

胪列:指详细列举。

影响约略之词:指不具体、概括性的词语。

定例:指固定的规定或惯例。

戴名世《南山集》序:指戴名世的著作《南山集》中的序言,方苞曾因序言中的内容被牵连入狱。

刑部狱:指古代的刑部监狱。

放人方某挂名逆案:指方苞曾因他人被牵连而受到牵连的逆案。

响族:指方苞的家族。

编入旗籍:指被编入旗人户籍。

雍正间:指清朝雍正年间。

赦宥:指赦免罪责。

免隶旗籍:指不再属于旗人户籍。

因臣而宥及合族者也:指方苞因自己而使家族得以赦免。

从祀孔庙:指被追认为孔庙的从祀者,即孔庙的配享者。

历奉谕旨:指历代皇帝的命令或指示。

国史本传:指国家史书中的本传。

严旨碍眼者:指可能引起皇帝不悦的内容。

驳诘:指反驳或质疑。

两庑:指孔庙中的东西两庑,是供奉孔子弟子和后世贤人之处。

大学士九四等:指当时的大学士等人。

陆秀夫从祀之案:指陆秀夫被追认为孔庙从祀者的案件。

声胆以后:指从此以后。

率请从祀:指未经批准就擅自请求从祀。

姬傅先生:指方苞的老师,此处指代方苞的师长。

经说:指对经书的解释或阐述。

一代正宗:指某一领域的正宗或代表人物。

国藩:指曾国藩,字伯涵,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顾亭林王怀祖两先生:指顾炎武和王夫之两位先生,均为清代著名思想家。

经济:指国家治理和财政经济。

陈文恭公:指陈廷敬,字子升,清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三公:指古代的三个高级官职,如宰相、御史大夫等。

李厚庵:指李之藻,字厚庵,清代学者。

后图:指将来的计划或打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评注

此段文字出自晚清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全集》。在这段文字中,曾国藩以书信的形式,对望溪先生(即方苞)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梳理,并表达了自己在公私两方面对于望溪先生从祀孔庙之事的看法。

首先,曾国藩从公事的角度出发,对望溪先生的生平履历进行了梳理。他提到望溪先生在官场上的起伏,包括举人、进士、升官降官、得罪和昭雪等经历,以及他所著书籍中与列祖褒赞其学问品行之语。曾国藩强调这些内容应一一胪列,不作影响约略之词,这是符合定例的。

接着,曾国藩提到了望溪先生两次获罪的情况。一次是因为戴名世《南山集》序而入刑部狱,另一次是因为放人方某挂名逆案,导致方氏家族被编入旗籍。雍正年间,望溪先生才得以赦宥,免隶旗籍。曾国藩引用了望溪先生文中的话:“因臣而宥及合族者也。”这表明望溪先生对自己的遭遇感到庆幸。

曾国藩认为,若要请望溪先生从祀孔庙,必须查出一一奉谕旨的记录,尤其是国史本传,以防有严旨碍眼者,易于驳诘。他提到,从前人祀两庑之案,数十年而不一见,近年层见迭出,去年大学士九四等议复陆秀夫从祀之案,声胆以后外间不得率请从祀。若遽违新例而入奏,必驳无疑。这反映了曾国藩对公事处理的严谨态度。

在私志方面,曾国藩提到望溪先生在《皇治经解》中并未收录其任何作品,而姬傅先生(即王念孙)最推崇方氏,亦不称其经说。他认为望溪先生的古文号为一代正宗,国藩少年时喜好之,但近十余年已有新的宗尚。曾国藩在学术上宗顾亭林王怀祖两先生,在经济上宗陈文恭公。若奏请从祀,须自三公始,李厚庵与望溪不得不置之后图。这表明曾国藩在私志上对望溪先生并无太多推崇。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展现了曾国藩作为一名古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宗教领域的专家,对望溪先生生平事迹的深刻了解和客观评价。他在公私两方面都表现出了严谨的态度,体现了他的学术素养和为人之道。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35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