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原文
沅弟左右:
来信乱世功名之际,颇为难处十字,实获我心,本田余有一片,亦请将钦篆督篆,二者分出一席,另简大员。
吾兄弟常存兢兢业业之心,将来遇有机缘,即便抽身引退。
庶几善始善莫,免蹈大戾乎?
至于相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思必明,柔必强。
弟向来倔强之气,却不可因位高而顿改。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巢县既克,和含必可得手,以后进攻二浦,日弟主持,余相隔太远,不遥制也。
<同治二年四月廿七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译文
沅弟左右:
看到你信中提到乱世中的功名,我感到十分为难,你提到的十字真言,与我心中的想法不谋而合。我这里也有一份,请你将钦差大臣的印章和总督大臣的印章,分出一份来,另外挑选一位大员。
我们兄弟一直怀着谨慎敬畏的心,将来如果有机会,即便要抽身退隐。希望这样能善始善终,避免犯下大错。
至于处理重要的大事,关键在于明智和坚强这两个字。《中庸》中提到的学问、思考、辩论、行动这五个方面,其核心在于思考必须明智,柔弱必须坚强。弟弟你一向的刚强性格,不可因为地位高了就改变。
任何事情没有气势就难以推动,没有刚强就难以完成,即是在修身齐家方面,也必须以明智和坚强为基础。巢县既然已经攻克,和含也必能到手。以后进攻二浦,就由弟弟你主持,我因为相隔太远,不能远程指挥。
《同治二年四月廿七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注解
沅弟左右:沅弟:指书信中的收信人,此处可能是指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左右:古代书信中用于称呼收信人的敬词。
来信乱世功名之际:乱世:指战乱频繁的时代。功名:指功勋和名声。此处指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追求功名。
十字:此处可能是指“十字路口”,比喻人生的重要抉择点。
本田余:本田:可能是指某个人的名字或者家族名。余:我,自己。
钦篆督篆:钦篆:古代皇帝亲笔书写的诏书或命令。督篆:古代官署中的印章,代表官方权威。
大员:大员:高级官员。
兢兢业业:形容做事小心谨慎,认真负责。
遇有机缘:有机缘:指遇到合适的机会。
抽身引退:抽身:抽离自己。引退:退隐,不再参与政务。
庶几:庶几:或许,大概。
善始善莫:善始善终:指做事要有好的开始和好的结果。
大戾:大戾:指极端,过分。
明强:明:明智。强:坚强。此处指明智和坚强。
《中庸》:《中庸》: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中庸之道。
学问思辨行:学问:指学习知识。思辨:指思考辨析。行:指实践。
巢县:巢县: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巢湖市。
和含:和含: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和县。
二浦:二浦: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宣城市。
主持:主持:负责,管理。
遥制:遥制:从远处控制,遥控指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评注
沅弟左右:
此句以书信开篇,‘沅弟左右’表明了作者与收信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左右’一词在古代书信中常用于对亲人的称呼,体现了书信的亲切感。
来信乱世功名之际,颇为难处十字,实获我心,本田余有一片,亦请将钦篆督篆,二者分出一席,另简大员。
此段表达了作者在乱世中对于功名利禄的矛盾心态。‘乱世功名之际’指明了当时的历史背景,‘难处十字’暗示了作者在功名利禄面前的困惑与挣扎。‘本田余有一片’表明作者虽然对功名有所追求,但内心仍保留着一丝清醒。‘钦篆督篆’指代官职,‘分出一席’则表达了作者希望与收信人共同分享功名的愿望。
吾兄弟常存兢兢业业之心,将来遇有机缘,即便抽身引退。庶几善始善莫,免蹈大戾乎?
此句体现了作者对于兄弟情谊的重视,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思熟虑。‘兢兢业业’形容作者与兄弟共同为事业而努力,‘抽身引退’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庶几善始善莫’意为希望能够善始善终,避免走向极端。
至于相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思必明,柔必强。
此句强调了‘明强’的重要性,‘明强’即明智而坚强。作者引用《中庸》中的‘学问思辨行’五者,指出这五者的核心在于‘思必明,柔必强’。这体现了作者对于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视。
弟向来倔强之气,却不可因位高而顿改。
此句反映了作者对于自己性格的坦诚,‘向来倔强之气’表明作者性格中的刚强不屈。‘因位高而顿改’则告诫自己,即便地位升高,也不应改变自己的性格。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明强’的重要性,指出无论是处理事务还是修身齐家,都需要以‘明强’为基础。
巢县既克,和含必可得手,以后进攻二浦,日弟主持,余相隔太远,不遥制也。
此段描述了作者对于军事行动的部署,‘巢县既克’表明巢县已被攻克,‘和含必可得手’和‘进攻二浦’则预示着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日弟主持’表明作者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收信人,‘余相隔太远,不遥制也’则说明作者不便远程指挥。
《同治二年四月廿七日》
此句为书信的落款,标明了写信的时间,‘同治二年四月廿七日’表明了书信的年代,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