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原文
孙男国藩跪禀
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九月十三日,接到家信,系七月父亲在省所发;
内有叔父及欧阳牧云公臻函,知祖母于七月初三日因感冒致恙,不药而愈,可胜欣幸!
高丽参足以补气,然身上稍有寒热,服之便不相宜,以后各领斟酌用之,若微觉感冒,即忌用此物,平日康强对,和入丸药内服最好,然此时家中,想已无多,不足可供明年一单丸药之用否?若其不足须写信来京,以便觅便寄回。
四第六弟考试。又不得志,颇难为怀;然大器晚成,堂上不必以此置虑,闻大弟将来有梦熊之喜,幸甚!
近叔父为婶母之病,劳苦忧郁,有怀莫宜,今六弟一萦得男,则叔父合饴弄孙,瓜瓞日繁,其乐何如?
唐镜海先生德望,为京城第一,其令嗣极孝,亦系兄于承继者,先生今上六十五岁,得生一子,人皆以盛德之报。
英夷在江南,抚局已定,益金陵为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而据要害,不得不仅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去年逆夷在广东,曾经就抚,兵动去六百万两,此次之状,外间有言有二千一百万者,又有言此项皆劝绅民捐输,以动帑藏者,皆不知的否?
现在夷船已全数出海,各处防海之兵,陆续撤回,天津亦已撤退,故扶之便,系伊里布耆英及西江总督牛鉴三人,牛鉴有失地之罪,故扶局之后,即革职拿问,伊里布去广东,代奕山为将军,耆英为两江总督,自英繁华滋扰,已历二年,将不知兵,兵不用命,于国威不少损失,然此次议抚,实出于不得已,便使夷人从此永不犯边,四海晏然安堵,则以大事小,乐天之道,孰不以为上策哉?
孙身体如常,孙媳及曾孙兄妹并皆平安,同县黄晓潭荐一老妈吴姓来,因其妻凌虐婢仆,百般惨酷,求孙代为开脱,孙接至家住一日,转荐至方夔卿太守处,托其带回湖南,大约明春可到湘乡,
今年进学之人,孙见《题名录》,仅认识彭惠田一人,不知廿三上都进入否?谢党仁吴光照取一等,皆少年可慕,一等第一,《题名录》刻黄生平,不知即黄星平否?
孙每接定信,常嫌其不详,以后务求详,虽乡间田宅婚嫁之事,不妨写出,使游子如仍未出里门,各族戚家,尤须一一示知,幸甚!
敬请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余容后呈。
孙谨呈。(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译文
孙男国藩跪拜禀告:祖父母大人,祝您们福寿安康,九月十三日,我收到了家中的信件,是七月时父亲在省城发出的;信中还有叔父和欧阳牧云公的来信,得知祖母在七月初三日因为感冒生病,但没有用药就痊愈了,这真是让人非常高兴!高丽参可以补气,但身上稍有寒热时服用并不适宜,以后在使用时请各自斟酌,如果稍微有点感冒,就应避免使用这种药材。平时身体康健时,将药材和入丸药中服用最好。不过现在家中可能已经不多了,是否足够明年制作一剂丸药使用?如果不够,请写信到京城,以便我寻找机会寄回。
四弟参加考试,又没有考中,让人很为他感到担忧;但大器晚成,家中不必因此担心。听说六弟最近有喜讯,真是让人高兴!最近叔父因为婶母的病而劳苦忧虑,心情不好。现在六弟终于有了一个儿子,叔父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子孙日益增多,那该是多么的快乐啊?唐镜海先生的德行和声望是京城第一,他的儿子也非常孝顺,也是我承继家业的人选。先生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了,还能生下一个儿子,人们都认为这是他盛德的回报。
英国人在江南地区,局势已经稳定,把金陵作为北方的咽喉要地。英国人已经控制了关键位置,我们不能不采取和亲的策略,以安抚民心、停止战争。去年英国人在广东,曾经有过和亲,动用了六百万两银子。这次的费用,外界有说是两千万两,还有说是这笔钱都是通过劝捐得到的,但都不太清楚。现在英国人的船只已经全部出海,各处的防海军队陆续撤回,天津也已经撤军。因此,支持他们的主要是伊里布、耆英和西江总督牛鉴三人。牛鉴有失地的罪责,所以在支持他们的决策之后,就被革职并逮捕审问。伊里布去了广东,代替奕山成为将军,耆英成为两江总督。自从英国人骚扰以来,已经过去了两年,他们不懂军事,士兵也不听命令,这对国家威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这次和亲实际上是出于无奈,如果能使英国人从此不再侵犯边境,四海安宁,那么以小事大,顺应天命,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策略吗?
我的身体一切正常,儿媳和孙子孙女们也都平安。同县的黄晓潭推荐了一位姓吴的老妈子,因为她妻子虐待仆人,手段残忍,请求我帮忙解救。我接她到家中住了一天,然后推荐给了方夔卿太守,托他带回湖南,估计明年春天可以到达湘乡。今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我在《题名录》上只认识彭惠田一个人,不知道廿三都是否都有人进入?谢党仁和吴光照考了一等,都是年轻人中值得敬慕的,一等第一名的《题名录》上刻的是黄生平,不知道是不是黄星平?我每次接到家信,常常觉得信中内容不详,以后希望信中能详细一些,即使是乡间的田地房产、婚嫁等事情,也不妨写出来,让在外地的亲人像还未出乡门一样,对各个家族亲戚都要一一告知,那真是太好了!请祖父母大人福寿安康。其他的事情以后再禀报。孙儿国藩敬呈。(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注解
孙男国藩跪禀:孙男国藩跪禀是古代书信中的一种称呼,表示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尊敬。’孙男’指写信人的身份,’国藩’是写信人的姓氏,’跪禀’表示写信人跪着写信,以示尊敬。
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这是对祖父母的一种祝福,’万福金安’是祝愿祖父母长寿安康的吉祥话。
感冒致恙:感冒,指因感受外邪而引起的疾病;’恙’同’病’,表示生病。
高丽参:高丽参,又称朝鲜参,是一种名贵的滋补药材,产于朝鲜半岛,具有补气养生的功效。
丸药:丸药,指将药物研成粉末后,用糯米粉或其他辅料制成的圆形药丸,便于服用。
英夷:英夷,古代中国对英国人的贬称,’夷’在古代常用来指代外国。
抚局:抚局,指通过和平手段解决战争或冲突。
金陵:金陵,古称南京,因古时南京城内有金陵山而得名。
逆夷:逆夷,与’英夷’类似,是对英国人的贬称,’逆’有叛逆之意。
和戎之策:和戎之策,指与外敌和平共处的策略。
劝绅民捐输:劝绅民捐输,指劝说地方上的绅士和民众捐款捐物。
帑藏:帑藏,指国库。
伊里布耆英及西江总督牛鉴:伊里布、耆英、牛鉴均为清朝官员的名字,他们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担任重要职务。
梦熊之喜:梦熊之喜,古代传说中,孕妇梦见熊,预示生男孩,因此用’梦熊之喜’来表示生男孩的喜悦。
唐镜海先生:唐镜海先生,指唐鉴,字镜海,清朝官员,以德望著称。
令嗣:令嗣,指别人的儿子,是一种尊称。
扶之便:扶之便,指支持、帮助之意。
革职拿问:革职拿问,指被免去官职并逮捕审问。
奕山:奕山,指清朝官员奕山,曾任广东将军。
两江总督:两江总督,指清朝时期管理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最高行政长官。
繁华滋扰:繁华滋扰,指繁华的地方出现了混乱和骚动。
题名录:题名录,指记录考试及第者名单的书籍。
游子:游子,指离家在外的人。
里门:里门,指家乡。
各族戚家:各族戚家,指家族中的各个分支和亲戚。
幸甚:幸甚,表示非常高兴。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指清朝道光皇帝的二十二年,即公元1842年9月17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评注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此开篇即体现了儒家孝道文化,通过跪禀的形式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之情。
九月十三日,接到家信,系七月父亲在省所发;内有叔父及欧阳牧云公臻函,知祖母于七月初三日因感冒致恙,不药而愈,可胜欣幸!此段文字展现了家书传递的温暖,以及对祖母康复的喜悦之情。
高丽参足以补气,然身上稍有寒热,服之便不相宜,以后各领斟酌用之,若微觉感冒,即忌用此物,平日康强对,和入丸药内服最好,然此时家中,想已无多,不足可供明年一单丸药之用否?若其不足须写信来京,以便觅便寄回。此段文字体现了家族成员间的关心与照顾,以及对长辈健康的关注。
四第六弟考试。又不得志,颇难为怀;然大器晚成,堂上不必以此置虑,闻大弟将来有梦熊之喜,幸甚!近叔父为婶母之病,劳苦忧郁,有怀莫宜,今六弟一萦得男,则叔父合饴弄孙,瓜瓞日繁,其乐何如?唐镜海先生德望,为京城第一,其令嗣极孝,亦系兄于承继者,先生今上六十五岁,得生一子,人皆以盛德之报。此段文字体现了家族的传承与延续,以及对长辈的尊敬。
英夷在江南,抚局已定,益金陵为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而据要害,不得不仅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去年逆夷在广东,曾经就抚,兵动去六百万两,此次之状,外间有言有二千一百万者,又有言此项皆劝绅民捐输,以动帑藏者,皆不知的否?现在夷船已全数出海,各处防海之兵,陆续撤回,天津亦已撤退,故扶之便,系伊里布耆英及西江总督牛鉴三人,牛鉴有失地之罪,故扶局之后,即革职拿问,伊里布去广东,代奕山为将军,耆英为两江总督,自英繁华滋扰,已历二年,将不知兵,兵不用命,于国威不少损失,然此次议抚,实出于不得已,便使夷人从此永不犯边,四海晏然安堵,则以大事小,乐天之道,孰不以为上策哉?此段文字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国藩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和思考。
孙身体如常,孙媳及曾孙兄妹并皆平安,同县黄晓潭荐一老妈吴姓来,因其妻凌虐婢仆,百般惨酷,求孙代为开脱,孙接至家住一日,转荐至方夔卿太守处,托其带回湖南,大约明春可到湘乡,今年进学之人,孙见《题名录》,仅认识彭惠田一人,不知廿三上都进入否?谢党仁吴光照取一等,皆少年可慕,一等第一,《题名录》刻黄生平,不知即黄星平否?孙每接定信,常嫌其不详,以后务求详,虽乡间田宅婚嫁之事,不妨写出,使游子如仍未出里门,各族戚家,尤须一一示知,幸甚!敬请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余容后呈。孙谨呈。(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此段文字体现了家族成员间的相互关心,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