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原文
孙国藩跪禀
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廿九日祖母大人寿辰,孙等叩头遥祝,寓中客一席,次日请同县公车一席。
初七日皇上御门,孙得转补翰林院侍读,听遗侍讲缺,许乃钊补升。诗讲转侍读,照例不谢恩,故孙未具折谢恩。
今冬京中未得厚雪,初九日设三坛求雪,四五六阿哥诣三坛行礼,皇上亲诣大高殿行礼。
十一日即得大雪,天心感召,呼吸相通,良可贺也!
孙等在京平安,曾孙读书有恒;
惟好写字,见闲纸则乱画,请其母订成本子。
孙今年用度尚宽裕,明年上半年尚好,至五月后再作计较。
昨接曾兴仁信,知渠银尚未还。
孙甚着急,已写信去催,不知家中今年可不窘迫否?
同乡京官皆如故,冯树堂郭筠仙在寓亦好。
荆七自五月出去,至今未敢见面,在同乡陈洪钟家,光景亦好。
若使流落失所,孙亦必宥收而恤之。
特渠对人言,情愿饿死,不愿南回,此实难处置。
孙则情愿多给银两,使他回去,不愿他在京再犯出事,望大人明示以计,俾孙遵行。
四弟等自七月寄信来后,至今未再得信,孙甚切望,严太爷在京引见,来拜一次,孙回拜一次,又请酒,渠未赶席。
此人向有狂妄之名,孙巳亥年在家,一切不与之计较,故相安于无事,大约明春可回湘乡任。
孙谨禀。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译文
孙国藩跪拜禀告,祝祖父母大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在二十九日祖母大人的寿辰那天,孙儿等人在家中叩头遥祝,家中设有一桌宴席,第二天又请了同县的官员一桌。初七日,皇上御门,孙儿得以补任翰林院侍读,听遗侍讲缺,许乃钊补升。诗讲转任侍读,按照惯例不需要谢恩,所以孙儿没有上折子谢恩。今年冬天京中没有下大雪,初九日设了三个祭坛祈求降雪,四五六阿哥去三个祭坛行礼,皇上亲自到大高殿行礼。到了十一日就下起了大雪,天意感应,呼吸相通,真是值得庆贺的事情!
孙儿等人在京中平安,曾孙读书有恒心;只是喜欢写字,看到空闲的纸张就乱画,请他的母亲整理成册。
孙儿今年用度还比较宽裕,明年上半年情况还好,到了五月后再做打算。昨天接到曾兴仁的信,知道他的银子还没有还。孙儿非常着急,已经写信去催,不知道家中今年会不会困难?同乡在京的官员们和以前一样,冯树堂和郭筠仙在寓所也过得不错。
荆七从五月出去后,至今没有敢见面,他在同乡陈洪钟家,生活状况也好。如果让他流落失所,孙儿也一定会收留并照顾他。只是他告诉别人,宁愿饿死也不愿南归,这实在难以处理。孙儿则愿意多给他一些银两,让他回去,不愿意他在京再出事,希望大人能给出一个计策,让孙儿遵行。
四弟等人从七月寄信来后,至今没有再收到信,孙儿非常期待。严太爷在京中引见,来拜访了一次,孙儿也回拜了一次,还设了酒宴,他未能赶上酒席。这个人向来有狂妄的名声,孙儿在巳亥年在家时,一切都不与他计较,所以相安无事,大约明春可以回湘乡任职。孙儿谨禀告。(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注解
孙国藩:孙国藩(1811-1898),字润芝,号涤生,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湘军创始人之一,曾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要职。
跪禀:古代书信中的一种敬辞,表示写信人跪拜后向收信人禀报。
祖父母大人:对祖父母的尊称,表示尊敬。
万福金安:古代书信中常用的祝福语,表示祝福对方健康平安。
寿辰:生日,特指长辈的生日。
公车:古代指官方的车队,这里指官方的宴请。
翰林院侍读:古代官职,负责辅助皇帝学习。
遗侍讲:古代官职,负责讲解皇帝遗训。
许乃钊:人名,具体事迹不详。
诗讲:古代官职,负责教授诗书。
不谢恩:不表示感激之情。
天心感召:指天意感应,表示对天意的敬畏。
阿哥:对亲王的尊称。
大高殿:古代宫殿名,位于北京。
曾孙:对孙子的尊称。
本子:古代指书籍或文卷。
用度:费用,开支。
曾兴仁:人名,具体事迹不详。
荆七:人名,具体事迹不详。
同乡:同乡的人。
陈洪钟:人名,具体事迹不详。
宥收:宽容地收留。
巳亥年:指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孙国藩在家的年份。
严太爷:对长辈的尊称。
引见:古代指官员被皇帝召见。
回拜:对别人的拜访进行回访。
酒席:宴会。
京官:在京城任职的官员。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指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十二月十四日,这是信件的落款日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评注
孙国藩的这封家书,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对家族、国家的深切关怀。首句‘孙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即展现出孙氏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之情,跪禀这一动作更是表达了他对长辈的谦卑和敬畏之心。
‘廿九日祖母大人寿辰,孙等叩头遥祝’一句,体现了孙氏对家族长辈的尊敬和孝顺,即使身处异地,也以叩头遥祝的方式表达祝福,显示出他深厚的家族观念。
‘寓中客一席,次日请同县公车一席’说明孙氏对宾客的礼遇,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官场交往的重视,注重维护家族和个人的社会关系。
‘初七日皇上御门,孙得转补翰林院侍读,听遗侍讲缺,许乃钊补升’一句,描绘了孙氏在官场上的晋升之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官场的升迁机制和孙氏的才华与能力。
‘诗讲转侍读,照例不谢恩,故孙未具折谢恩’说明孙氏对官场礼节的遵循,以及他淡泊名利的态度。
‘今冬京中未得厚雪,初九日设三坛求雪,四五六阿哥诣三坛行礼,皇上亲诣大高殿行礼’一句,展现了清朝时期皇家求雪的仪式,以及孙氏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十一日即得大雪,天心感召,呼吸相通,良可贺也!’表达了对天意的敬畏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孙等在京平安,曾孙读书有恒’说明孙氏对家族后代的关心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勤奋学习,有所作为。
‘孙今年用度尚宽裕,明年上半年尚好,至五月后再作计较’反映了孙氏对家庭经济状况的考虑和规划,体现了他作为一家之长的责任感和担当。
‘昨接曾兴仁信,知渠银尚未还。孙甚着急,已写信去催,不知家中今年可不窘迫否?’表达了对家中经济状况的担忧,以及对家人的关心。
‘同乡京官皆如故,冯树堂郭筠仙在寓亦好’反映了孙氏对同乡、朋友的重视,以及他在京城的社交关系。
‘荆七自五月出去,至今未敢见面,在同乡陈洪钟家,光景亦好’描绘了孙氏对身边人的关怀,以及他对待下属的仁爱之心。
‘若使流落失所,孙亦必宥收而恤之’说明孙氏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孙则情愿多给银两,使他回去,不愿他在京再犯出事,望大人明示以计,俾孙遵行’表达了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以及他对待问题的深思熟虑。
‘四弟等自七月寄信来后,至今未再得信,孙甚切望’反映了孙氏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严太爷在京引见,来拜一次,孙回拜一次,又请酒,渠未赶席’描绘了孙氏在官场上的交际活动,以及他对家族荣誉的维护。
‘此人向有狂妄之名,孙巳亥年在家,一切不与之计较,故相安于无事’说明孙氏对家族成员的包容和理解。
‘大约明春可回湘乡任’表达了对未来工作的期待。
‘孙谨禀’一句,再次强调了孙氏对长辈的尊敬和谦卑之情。整封家书,字里行间充满了孙氏对家庭、国家、官场、人生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