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

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原文

孙男国藩跪禀

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三月初六日,奉上谕于初十日大考翰詹,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考试。

初闻之,诚惶诚恐,盖久不作赋,率亦生疏。

向来大考,大约六年一次,此间自巳亥岁二月大考到今,仅满四年,万不料有此一举。

故同人闻命下之时,无不惶怕!

孙与陈岱云等在园同寓,初十日卯刻进场,酉正出场,题目另纸敬录,诗录亦另钞出,通共翰詹一百二十七人,告病不入场者五人,病愈仍须补考。

在殿上搜出夹带,比交刑部治罪者一人,其余皆整齐完常。

十一日,皇上亲阅卷,二月十二日,钦派阅卷大臣七人,阅毕,拟定名次,进呈皇上钦定。

一等五名,二等五十五名,三等五十六名,四等七名。

孙蒙皇上天思,取二等第一名。

湖南六翰林,二等四人,三等二人,另有全单。

十四日引见,共升官者十一人,记名候升者五人,贷缎者十九人,升官者不贷缎。

孙男蒙上格外天恩,升翰林院侍讲,十七日谢恩。

现在尚未补缺,有缺出即应对。

其他升降贷资,另有全单。

湖南以大考升官者,从前雍正二年,惟陈文肃公,一等第一,以编修升侍讲。

近来道光十三年,胡云阁先生,一等第四,以学士升少詹,并孙三人而且。

孙名次不如陈文肃之高,而升官与之同,此皇上破格之恩也。

孙学问肤浅,见识粗鄙,受君父之厚恩,乃祖宗之德荫,将来何以为报?

惟当竭力尽忠而已。

金竺虔于廿一日回省,孙托带五品补服四付,水晶项裁二座,阿胶一斤半,鹿胶一斤,耳环一双,外竺虔借银五十两,即以付回。

昨天竺虔处寄第三号信,寄函信里,管写银四十两,发信后,果又借去十两,前后二信不符。

竺虔千五月半可到省,若大弟九弟在省城,可百交。

若无人在省,则家中专人去取,或请弟有高兴到省者托带。

今年考差,大约在五月中旬,孙拟于四月半万国用功。

孙妇现已有喜,约七月可分娩,曾孙兄弟并如常。

寓中今年派用一老妈,用度较去年略多,此次升官,约多用银百两;东扯西得,尚不窘迫,不知有邯郸报来家否?

若其已来,开销不可太多,孙十四引见,渠若于廿八日以前报到,是真邯郸报,赏银四五十两可也。

若至四月始报,是省城伪报,赏数两足矣。

但家中景况不审何如?伏思示悉为幸!

孙谨禀。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廿三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译文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三月初六日,奉上谕于初十日大考翰詹,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考试。

初闻之,诚惶诚恐,盖久不作赋,率亦生疏。

向来大考,大约六年一次,此间自巳亥岁二月大考到今,仅满四年,万不料有此一举。

故同人闻命下之时,无不惶怕!

孙与陈岱云等在园同寓,初十日卯刻进场,酉正出场,题目另纸敬录,诗录亦另钞出,通共翰詹一百二十七人,告病不入场者五人,病愈仍须补考。

在殿上搜出夹带,比交刑部治罪者一人,其余皆整齐完常。

十一日,皇上亲阅卷,二月十二日,钦派阅卷大臣七人,阅毕,拟定名次,进呈皇上钦定。

一等五名,二等五十五名,三等五十六名,四等七名。

孙蒙皇上天思,取二等第一名。

湖南六翰林,二等四人,三等二人,另有全单。

十四日引见,共升官者十一人,记名候升者五人,贷缎者十九人,升官者不贷缎。

孙男蒙上格外天恩,升翰林院侍讲,十七日谢恩。

现在尚未补缺,有缺出即应对。

其他升降贷资,另有全单。

湖南以大考升官者,从前雍正二年,惟陈文肃公,一等第一,以编修升侍讲。

近来道光十三年,胡云阁先生,一等第四,以学士升少詹,并孙三人而且。

孙名次不如陈文肃之高,而升官与之同,此皇上破格之恩也。

孙学问肤浅,见识粗鄙,受君父之厚恩,乃祖宗之德荫,将来何以为报?

惟当竭力尽忠而已。

金竺虔于廿一日回省,孙托带五品补服四付,水晶项裁二座,阿胶一斤半,鹿胶一斤,耳环一双,外竺虔借银五十两,即以付回。

昨天竺虔处寄第三号信,寄函信里,管写银四十两,发信后,果又借去十两,前后二信不符。

竺虔千五月半可到省,若大弟九弟在省城,可百交。

若无人在省,则家中专人去取,或请弟有高兴到省者托带。

今年考差,大约在五月中旬,孙拟于四月半万国用功。

孙妇现已有喜,约七月可分娩,曾孙兄弟并如常。

寓中今年派用一老妈,用度较去年略多,此次升官,约多用银百两;东扯西得,尚不窘迫。

不知有邯郸报来家否?若其已来,开销不可太多,孙十四引见,渠若于廿八日以前报到,是真邯郸报,赏银四五十两可也。

若至四月始报,是省城伪报,赏数两足矣。

但家中景况不审何如?伏思示悉为幸!

孙谨禀。(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廿三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注解

孙男国藩:孙男国藩,即孙家淦,字子渊,号润之,清朝末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湘军创始人之一。

祖父母大人:对祖父母的尊称,表示尊敬。

万福金安:古代对长辈祝福的话语,意为祝福长辈幸福安康。

大考翰詹:指清朝科举制度中的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大考,是科举考试中的重要环节。

圆明园:圆明园是清朝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北郊,是清朝皇帝的行宫。

正大光明殿:圆明园中的宫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和接见官员的地方。

诚惶诚恐:表示非常敬畏和小心谨慎。

赋:古代的一种文体,常用于考试中。

翰詹:指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官员。

巳亥岁:指地支中的巳年和亥年,这里指某个具体的年份。

惶怕:害怕,担忧。

卯刻:古代时间单位,指早晨五点到七点。

酉正:古代时间单位,指下午五点到七点。

敬录:恭敬地抄录。

钞出:抄录出来。

翰林一百二十七人:指参加翰林院考试的共有127人。

告病不入场:因病不能参加考试。

病愈仍须补考:病愈后需要补考。

夹带:指考试时携带的作弊工具。

刑部:清朝官署名,掌管刑罚等事务。

完常:正常,没有作弊。

皇上亲阅卷:皇帝亲自审阅试卷。

钦派阅卷大臣:皇帝钦定派出的阅卷官员。

一等: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等级。

二等:科举考试中的第二等级。

三等:科举考试中的第三等级。

四等:科举考试中的第四等级。

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中的官职,负责讲学。

谢恩:对皇帝的恩赐表示感谢。

补缺:填补空缺的官职。

贷资:借贷资金。

雍正二年:清朝雍正皇帝的第二年,即1724年。

陈文肃公:陈文肃,字子升,清朝官员,曾任侍讲学士,后升任詹事府詹事。

胡云阁先生:胡云阁,清朝官员,曾任翰林院学士,后升任少詹事。

道光十三年:清朝道光皇帝的第十三年,即1833年。

破格之恩:超越常规的恩赐。

君父:对皇帝和父亲的尊称。

德荫:祖先的恩德。

竭力尽忠:全力以赴地忠诚。

金竺虔:孙家淦的友人,名字。

五品补服:五品官员的官服。

水晶项裁:水晶项链。

阿胶:一种中药材,有滋补作用。

鹿胶:一种中药材,有滋补作用。

耳环:一种饰品。

借银:借取银两。

万国用功:指努力学习,准备考试。

喜:指怀孕。

邯郸报:古代一种假报喜讯的方式,这里指虚假的喜讯。

引见:官员被皇帝接见。

赏银:赏赐的银两。

省城:指省会城市。

考差:指科举考试。

开销:开支,费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评注

孙男国藩跪禀的开头,‘跪禀’二字即体现了国藩对祖父母大人的尊敬和谦卑,彰显了古代中国家族观念的深厚。‘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的祝福语,体现了儒家孝道文化的传承,以及对长辈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三月初六日,奉上谕于初十日大考翰詹,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考试。’此句点明了事件的时间、地点和背景,‘奉上谕’则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和对皇权的敬畏。

‘初闻之,诚惶诚恐,盖久不作赋,率亦生疏。’国藩在此表达了自己面对大考的紧张和不安,‘久不作赋’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文学创作的重视和追求。

‘向来大考,大约六年一次,此间自巳亥岁二月大考到今,仅满四年,万不料有此一举。’国藩通过对比,表达了对此次大考的意外和紧迫感,也反映了当时官员对升迁机会的渴望。

‘孙与陈岱云等在园同寓,初十日卯刻进场,酉正出场,题目另纸敬录,诗录亦另钞出,通共翰詹一百二十七人,告病不入场者五人,病愈仍须补考。’此段详细描述了国藩参加大考的过程,展现了古代科举考试的严谨和规范。

‘在殿上搜出夹带,比交刑部治罪者一人,其余皆整齐完常’反映了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监督机制和公平性。

‘皇上亲阅卷,二月十二日,钦派阅卷大臣七人,阅毕,拟定名次,进呈皇上钦定。’此句体现了古代科举制度中皇权的至高无上,以及官员选拔的公正性。

‘孙蒙皇上天思,取二等第一名。’国藩对自己的成绩表示谦虚,同时也表达了对皇恩的感激。

‘湖南六翰林,二等四人,三等二人,另有全单。’此句反映了当时湖南地区文人的整体实力,以及国藩在其中的地位。

‘孙名次不如陈文肃之高,而升官与之同,此皇上破格之恩也。’国藩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皇恩的感激,同时也体现了古代科举制度中的公平性。

‘孙学问肤浅,见识粗鄙,受君父之厚恩,乃祖宗之德荫,将来何以为报?惟当竭力尽忠而已。’国藩在此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忠诚的坚守,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忠诚、谦虚和敬业。

‘金竺虔于廿一日回省,孙托带五品补服四付,水晶项裁二座,阿胶一斤半,鹿胶一斤,耳环一双,外竺虔借银五十两,即以付回。’此段描述了国藩对朋友的关心和帮助,体现了古代人际关系的亲密和互助。

‘昨天竺虔处寄第三号信,寄函信里,管写银四十两,发信后,果又借去十两,前后二信不符。’国藩在此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诚信问题,也体现了他对朋友间信任的重视。

‘竺虔千五月半可到省,若大弟九弟在省城,可百交。若无人在省,则家中专人去取,或请弟有高兴到省者托带。’此句体现了国藩对家人的关心和照顾,也反映了古代家庭观念的传承。

‘今年考差,大约在五月中旬,孙拟于四月半万国用功。’国藩在此表达了自己对未来考试的规划和准备,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升迁的渴望。

‘孙妇现已有喜,约七月可分娩,曾孙兄弟并如常。’此句反映了国藩对家庭的关心和责任,也体现了古代家庭观念的传承。

‘寓中今年派用一老妈,用度较去年略多,此次升官,约多用银百两;东扯西得,尚不窘迫,不知有邯郸报来家否?’国藩在此反映了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人的关心。

‘若其已来,开销不可太多,孙十四引见,渠若于廿八日以前报到,是真邯郸报,赏银四五十两可也。若至四月始报,是省城伪报,赏数两足矣。’此句反映了国藩对家人的关爱和对家庭经济的考虑,也体现了古代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和礼尚往来。

‘但家中景况不审何如?伏思示悉为幸!孙谨禀。’国藩在此表达了对家人的关心和期待,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家庭观念的传承。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34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