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

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原文

孙男国藩跪禀

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五月廿九日接到家中第二号信,系三月初一发。

六月初二日接第三号信,系四月十八发的,具悉家中老幼平安,百事顺遂,欣幸之至!

六弟下省读书,从其所愿,情意既畅,志气必奋,将来必有大成,可为祖父预贺。

祖父去岁曾赐孙手书,今年又已半年,不知目力如何?下次信来,仍求亲笔书数语示孙。

大考音信,不知开销报人钱若干?

孙自今年来,身体不甚好,幸加意保养,得以无恙。

大考以后,全未用功;五月初六日考差,孙妥当完卷,虽无毛病,亦无好处。

首题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经题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诗题赋得角忝,得经字,共二百四十一人进常初八日派卷大臣十二人,每人分卷廿本。

传闻取七本,不取者十三本,弥封未拆,故阅卷者亦不知所取何人,所黜何人,取与不取,一概进呈,恭侯钦定。

外间谣言,某人第一,某人未取,仅不足凭,总待放差后方可略测端倪。

亦有真第一而不得,有其未取而得差者,静以听之而已。

同乡考差九人,皆妥当完卷。

孙在京平安,孙妇及曾孙兄妹皆如常。

前所付报,谅已到家。

高丽参目前难寄,容当觅便寄回。

六弟在城南,孙已有信托陈尧农先生。

同乡官皆如旧,黄正斋坐粮船来,已于六月初三到京。

余容后禀。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译文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祝您福寿安康。我在五月二十九日收到了家中寄来的第二封信,是三月初一发的。六月初二又收到了第三封信,是四月十八日发的。得知家中老少平安,事事顺利,我非常高兴!六弟去省城读书,按照他的意愿,心情舒畅,志气也必然奋发,将来必定会有大的成就,我提前为祖父祝贺。祖父去年曾赐予我亲笔信,今年已经半年了,不知道您的视力如何?下次来信时,还请亲笔写几句话给我。关于大考的消息,不知道花费了多少报信人的钱?

自从今年以来,我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幸好我特别注意保养,得以平安无事。大考之后,我完全没有再用功;五月初六日参加的考试,我顺利完成了试卷,虽然没有出错,也没有什么亮点。首题让各位大夫和国人都有所敬畏,经题说天下有道,那么行为就有依据,诗题是赋得角忝,得了经字,共有二百四十一人进入常初八日,派卷大臣十二人,每人分卷二十本。听说取了七本,不取的有十三本,信封还没有拆开,所以阅卷的人也不知道取了哪些人,黜了哪些人,取与不取,全部呈上去,恭候钦定。外界的谣言,说某人第一,某人没取,这些都不足以作为依据,总之要等到放差后才能稍微推测出一些端倪。也有真正第一但没有得到,有未取的却得到了差事的情况,我们只能静观其变。我们同乡考差的有九人,都顺利完成了试卷。

我在京城一切平安,妻子和孙子孙女们都像往常一样。之前寄出的信,相信已经到家了。高丽参目前难以寄送,我会找机会寄回。六弟住在城南,我已经委托陈尧农先生帮忙了。同乡的官员们情况都和以前一样,黄正斋乘坐粮船来,已经在六月初三到达了京城。其他的事情以后再禀报。(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注解

孙男国藩跪禀:孙男,即孙子;国藩,指曾国藩,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跪禀,古代书信中的一种敬语,表示写信人恭敬地向上级或长辈汇报。

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祖父母大人,指写信人的祖父母;万福金安,古代书信中祝福长辈健康长寿的用语。

五月廿九日:五月廿九日,指农历五月二十九日。

三月初一发:三月初一发,指农历三月初一发出的信。

六月初二日:六月初二日,指农历六月初二日。

四月十八发的:四月十八发的,指农历四月十八日发出的信。

老幼平安:老幼平安,指家中老人和小孩都平安健康。

百事顺遂:百事顺遂,指家中所有事情都顺利。

欣幸之至:欣幸之至,表示非常高兴和庆幸。

六弟下省读书:六弟,指写信人的六弟;下省,指到省城(省会)去;读书,指去读书学习。

从其所愿:从其所愿,指按照他的意愿。

情意既畅:情意既畅,指情感表达得很畅快。

志气必奋:志气必奋,指意志和气概一定会振奋。

将来必有大成:将来必有大成,指将来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成就。

可为祖父预贺:可为祖父预贺,指可以提前为祖父庆祝。

祖父去岁:祖父去岁,指祖父去年。

赐孙手书:赐孙手书,指祖父赐予孙子亲笔信。

今年又已半年:今年又已半年,指从去年到现在已经过了半年时间。

目力如何:目力如何,指视力如何。

亲笔书数语示孙:亲笔书数语示孙,指亲自写几句话给孙子看。

大考音信:大考音信,指大考(科举考试)的消息。

开销报人钱若干:开销报人钱若干,指支付给传递消息的人多少钱。

身体不甚好:身体不甚好,指身体不是很好。

加意保养:加意保养,指特别注意保养身体。

无恙:无恙,指没有生病。

大考以后:大考以后,指科举考试之后。

考差:考差,指科举考试中的差等,即考试成绩。

妥当完卷:妥当完卷,指考试时试卷做得很好。

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指让大夫和国人都有所敬畏和效仿。

经题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经题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指经书中的题目,意思是天下有道,行事就有依据。

诗题赋得角忝,得经字:诗题赋得角忝,得经字,指诗题要求赋得角忝,得到经字。

常初八日:常初八日,指农历常(一种历法)的初八日。

派卷大臣:派卷大臣,指负责分发试卷的大臣。

每人分卷廿本:每人分卷廿本,指每位大臣分到的试卷有二十本。

传闻取七本,不取者十三本:传闻取七本,不取者十三本,指传言只取了七本试卷,其余十三本没有被取。

弥封未拆:弥封未拆,指试卷被密封,还没有拆封。

恭侯钦定:恭侯钦定,指恭敬地等待皇帝的决定。

外间谣言:外间谣言,指外面的传言。

放差:放差,指科举考试的结果公布。

同乡考差九人:同乡考差九人,指同乡中参加科举考试的有九人。

皆妥当完卷:皆妥当完卷,指他们都做得很好的试卷。

孙在京平安:孙在京平安,指写信人在京城(北京)一切平安。

孙妇及曾孙兄妹:孙妇及曾孙兄妹,指写信人的妻子和孙子辈的兄弟姐妹。

前所付报:前所付报,指之前寄出的报告。

高丽参:高丽参,指朝鲜半岛出产的一种珍贵药材。

陈尧农先生:陈尧农先生,指陈尧农,可能是一位先生或朋友。

黄正斋:黄正斋,指黄正斋,可能是一位朋友或同乡。

坐粮船来:坐粮船来,指乘坐运送粮食的船只来。

余容后禀:余容后禀,指其他事情留待以后再禀报。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指道光二十三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评注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这句话以谦卑的语气开头,体现了国藩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道。‘跪禀’这一动作,更是表达了他对长辈的敬畏之情。

‘五月廿九日接到家中第二号信,系三月初一发。’这里国藩详细记录了收到家书的日期和信件的编号,体现了他的细致和有条理。

‘六月初二日接第三号信,系四月十八发的,具悉家中老幼平安,百事顺遂,欣幸之至!’这一段表达了对家中平安的欣慰,以及对家人幸福的喜悦,体现了国藩的亲情观念。

‘六弟下省读书,从其所愿,情意既畅,志气必奋,将来必有大成,可为祖父预贺。’这里国藩对弟弟的期望和祝福,展现了他对家族未来的关注和对长辈的尊敬。

‘祖父去岁曾赐孙手书,今年又已半年,不知目力如何?’国藩关心祖父的健康,体现了他的孝心和对长辈的关怀。

‘大考音信,不知开销报人钱若干?’这里国藩询问大考的相关事宜,体现了他的谨慎和对事务的关注。

‘孙自今年来,身体不甚好,幸加意保养,得以无恙。’国藩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了描述,体现了他的自我关注和对身体健康的重视。

‘大考以后,全未用功;五月初六日考差,孙妥当完卷,虽无毛病,亦无好处。’这里国藩对自己在大考中的表现进行了反思,体现了他的诚实和谦虚。

‘首题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经题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诗题赋得角忝,得经字,共二百四十一人进常初八日派卷大臣十二人,每人分卷廿本。’这段话详细描述了大考的情景,体现了国藩对细节的关注和对考试的重视。

‘传闻取七本,不取者十三本,弥封未拆,故阅卷者亦不知所取何人,所黜何人,取与不取,一概进呈,恭侯钦定。’这里国藩对大考结果的描述,体现了他的客观和公正。

‘同乡考差九人,皆妥当完卷。’这里国藩对同乡的表现进行了评价,体现了他的团结和友爱。

‘孙在京平安,孙妇及曾孙兄妹皆如常。’这里国藩对家人的关心,体现了他的家庭观念。

‘前所付报,谅已到家。高丽参目前难寄,容当觅便寄回。’这里国藩对家人的关怀,体现了他的细心和周到。

‘六弟在城南,孙已有信托陈尧农先生。’这里国藩对弟弟的照顾,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和关爱。

‘同乡官皆如旧,黄正斋坐粮船来,已于六月初三到京。’这里国藩对同乡的关心,体现了他的团结和友爱。

‘余容后禀。’这句话以谦卑的语气结尾,体现了国藩的谦逊和尊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33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