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贺六弟成就功名-原文
男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男自考差后,癣疾日愈,现在头面已不甚显矣,身上自腰以下,亦十去七八,自腹以下尚未治,万一极差,尽可面圣谢恩。
但如此顽病,而得渐好,已为非常之喜,不敢复设妄想矣。
六弟捐监,于五月廿八日具呈,闰月初兑银,廿一日可领照。
六月初一日可至国子监考到,十四日即可录科。
仰承祖父叔父之余荫,六弟幸得成就功名,敬贺敬贺!
男身体平安,现服补气汤药,内有高丽参焦术,男妇及孙男女四人并如常。
四弟自树堂教书之后,功课益勤,六弟近日文章,虽无大进,亦未荒担余俟续呈。
男谨禀。
(道光二十六年闰五月十五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贺六弟成就功名-译文
儿子曾国藩跪拜禀报,父母亲大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自从我参加科举考试后,身上的癣疾一天比一天好,现在头上和脸上的病状已经不明显了,身上从腰部以下,也好了十之七八,从腹部以下的地方还没有治疗,如果病情进一步好转,完全可以面见皇帝表达感激之情。但是,这样的顽疾能够逐渐好转,已经是非常高兴的事情了,不敢再有任何非分之想。
六弟曾国华捐了监生,五月初八日提交了申请,闰月初可以兑换银两,二十一日可以领取证书。六月初一可以到国子监参加考试,十四日就可以被录取。承蒙祖父和叔父的恩荫,六弟有幸能够成就功名,我谨此表示衷心的祝贺!
我身体安康,现在正在服用补气汤药,里面有高丽参和焦术,我妻子和孙子孙女四人也都像平常一样。四弟自从在树堂教书之后,学习更加勤奋,六弟最近的文章虽然没有什么大的进步,但也并没有荒废,后续情况我将继续呈报。
儿子曾国藩谨禀。(道光二十六年闰五月十五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贺六弟成就功名-注解
国藩:指曾国藩,清朝末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
禀:古代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的一种书面报告或请示的方式。
父母亲大人:对父母的尊称,表达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
万福金安:古代对长辈或尊贵人物的祝福语,意为祝福对方健康长寿。
自考差:指科举考试中通过乡试成为举人,差即指差事、职务。
癣疾:一种皮肤病,可能指银屑病或其他类似病症。
极差:病势严重,接近死亡的状态。
面圣:指觐见皇帝,面见皇帝以谢恩或汇报工作。
捐监:指通过捐银或捐物的方式取得监生资格,监生是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身份。
闰月初:闰月,农历中为了调整太阳年和农历年差异而增加的一个月,闰月初即闰月的开始。
兑银:兑换银两,指将其他货币兑换成银两。
照:凭证,此处指证明六弟成为监生的凭证。
国子监:古代最高学府,培养官僚和贵族子弟的地方。
录科:科举考试中的一种考试,通过后可成为进士。
仰承:向上承袭,表示对祖先或长辈的尊敬。
余荫:祖先或长辈的恩惠或福分。
功名:指科举考试中的成就,如举人、进士等。
补气汤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补气养身。
高丽参:一种中药材,产自朝鲜半岛,具有补气养生的功效。
焦术:一种中药材,具有健脾利湿的作用。
妇及孙男女:妻子和孙子孙女。
自树堂:指四弟的教书场所。
功课:指学习任务或课程。
荒担:荒废学业,指学业不勤。
俟续呈:等待后续报告或呈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贺六弟成就功名-评注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这开篇的问候,体现了国藩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跪禀之礼更是古代文人对长辈表示敬意的一种方式。‘万福金安’这一祝福语,寓意着家族安康、幸福美满,彰显了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谐的重视。
‘男自考差后,癣疾日愈,现在头面已不甚显矣,身上自腰以下,亦十去七八,自腹以下尚未治,万一极差,尽可面圣谢恩。’此段文字中,国藩自述病情,表达了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忧。‘癣疾’在古代是一种皮肤病,‘日愈’表明病情有所好转,但‘十去七八’说明病情仍严重。‘万一极差,尽可面圣谢恩’则反映了国藩对皇权的敬畏,即使病情恶化,也要感激皇恩浩荡。
‘但如此顽病,而得渐好,已为非常之喜,不敢复设妄想矣。’这句话体现了国藩的谦逊和知足。他深知顽疾治愈之不易,因此对病情好转心怀感激,不敢再有非分之想,这种心态符合儒家‘知足常乐’的思想。
‘六弟捐监,于五月廿八日具呈,闰月初兑银,廿一日可领照。六月初一日可至国子监考到,十四日即可录科。’此段文字记录了国藩六弟的科举之路。‘捐监’是指通过捐钱入国子监获得入学资格,‘录科’则是科举考试中的科目。国藩在此处表达了对六弟的关心和支持,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科举制度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仰承祖父叔父之余荫,六弟幸得成就功名,敬贺敬贺!’这句话中,国藩对六弟的成就表示祝贺,并强调这是家族的荣誉。‘仰承’和‘余荫’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敬贺’则是对成就的肯定。
‘男身体平安,现服补气汤药,内有高丽参焦术,男妇及孙男女四人并如常。’此段文字中,国藩再次表达了对家庭健康的关心。‘补气汤药’和‘高丽参焦术’是古代中药方,反映了国人对中医药的重视。
‘四弟自树堂教书之后,功课益勤,六弟近日文章,虽无大进,亦未荒担余俟续呈。’此段文字中,国藩对家人的学习状况进行了描述。‘树堂’是四弟的教书之地,‘功课益勤’表明四弟在教书之余仍勤奋学习。‘六弟近日文章’则是对六弟学业状况的关注。‘无大进’和‘未荒担余俟续呈’表明国藩对家人的期望和鼓励。
‘男谨禀。(道光二十六年闰五月十五日)’结尾处,国藩再次表达了对父母的尊敬,并注明了时间,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时间记录的重视。‘谨禀’是古代书信中的一种敬语,表示恭敬和谦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