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原文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全安。
上次男写信略述癣病情形,有不会考差之急,的有一张姓医,包一个月治好,偶试一处,居然有验。
现在赶紧医治,如果得好,男仍定去考差。
若不愈,则不去考差。
总之考与不考,皆无关紧要,考而得之,不过多得钱耳。
考而不得,亦未必不可支持度日。
每年考差三百余人,而得差者通共不过七十余人,故终身翰林,屡次考差而不得者,亦常有也,如我邑邓笔山罗九峰是已。
男只求平安,伏望大人勿以得差为望。
四弟已写信言男病,男恐大人不放心,故特书此纸。
男谨禀。
(道光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译文
男国藩跪下向父母亲大人祝福,身体健康。
上次我写信简单提到了我的癣病情况,有紧急的考试需要参加,有一个姓张的医生,承诺一个月就能治好,我偶然尝试了一次,竟然有效。
现在我要赶紧治疗,如果治好了,我还会参加考试。如果治不好,我就不参加考试。
总之,考与不考,都无关紧要,考上了能多赚点钱,考不上也未必不能维持生活。
每年参加考试的人有三百多,但真正考上的人总共不过七十多人,所以即使终身做翰林,多次考试都考不上的人也是常有的,比如我们家乡的邓笔山和罗九峰就是这样。
我只希望平安,恳请大人不要把考上差事作为期望。
四弟已经写信说了我的病情,我担心大人不放心,所以特别写下这封信。
男国藩敬上。(道光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注解
国藩:指曾国藩,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子琴,号涤生,是湘军的创始人之一。
跪禀:古代的一种书信格式,表示对长辈或上级的尊敬,跪下禀报或陈述。
父母亲大人:对父母的尊称,表达了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万福全安:祝福语,表示希望父母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癣病:一种皮肤病,古时对某些皮肤病的统称。
考差:清朝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主要是对举人、进士的学识能力进行考核。
医:医生,从事医疗工作的人。
验:有效,起作用。
包:承诺,保证。
得差:考取功名,得到官职。
翰林:清朝的官职,翰林院是清朝最高学术机构,翰林官负责编修史书、撰拟诏令等。
邓笔山:指邓石如,清代书法家,以草书著称。
罗九峰:指罗聘,清代画家,以山水画见长。
邑:指家乡,这里指曾国藩的家乡。
伏望:恳切地希望。
特书此纸:特别写这封信,强调写信的意图和重要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请勿悬望得差-评注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全安。此句开篇即以‘跪禀’二字表达了对父母的尊敬与谦卑,‘万福全安’更是对父母安康的祈愿,体现了孝道文化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上次男写信略述癣病情形,有不会考差之急,的有一张姓医,包一个月治好,偶试一处,居然有验。此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国藩因癣病而焦虑的心情,以及他尝试治疗并取得成效的过程。其中‘不会考差之急’体现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重要性,而‘居然有验’则反映了国藩对医学的信任和对自身健康的关注。
现在赶紧医治,如果得好,男仍定去考差。若不愈,则不去考差。此句表达了国藩对科举考试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务实态度。他认为,只要身体状况允许,便要全力以赴参加考试;反之,则不强求。
总之考与不考,皆无关紧要,考而得之,不过多得钱耳。考而不得,亦未必不可支持度日。此段文字体现了国藩对科举考试的看法,他认为考试并非人生唯一出路,即使失败,也能维持生计。这种观点在当时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每年考差三百余人,而得差者通共不过七十余人,故终身翰林,屡次考差而不得者,亦常有也,如我邑邓笔山罗九峰是已。此句通过具体数据说明了科举考试的竞争激烈程度,以及即使多次考试不中,也能成为终身翰林的情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选拔制度。
男只求平安,伏望大人勿以得差为望。此句表达了国藩对父母的关心,他希望父母不要过于关注自己的科举考试,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安心。
四弟已写信言男病,男恐大人不放心,故特书此纸。男谨禀。此句体现了国藩对家人的关心,他担心父母的担忧,特意写信告知病情。‘男谨禀’则是他对父母的尊敬与谦卑之情的再次表达。
道光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此句标明了信件的时间,使读者能够了解到国藩写信时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