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原文
男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乙巳十一月廿二日,同乡彭棣搂放广西思恩府知府,廿四日陈岱云放江西吉安府知府,岱云年仅三十二岁,而以翰林出为太守,亦的来所见者,人皆代渠庆幸,而渠深以未得主考学政为恨。
且近日外官情形,动多掣肘,不如京官清贵安稳,能得外差,固为幸事,即不得差,亦可读书养望,不染尘埃。
岱云虽以得郡为荣,仍以失去玉堂为海,自放官后,摒挡月余,已于十二月廿八日出京。
是夕,渠有家书到京,男拆开,接大人十一月廿四所示手谕,内叔父及九弟季弟各一信,彭(上艹下弗)庵表叔一信,具悉家中一切事。
前信言莫管闲事,非恐大人出入衙门;盖以我邑书吏,欺人肥已,党邪嫉正。
设有公正之乡绅,取彼所鱼肉之善良而扶植之,取被所朋比这狐鼠而锄抑之;则于彼大有不便,必且造作谣言,加我以不美之名,进谗于官,代我遘不解之怨。
而官亦阴庇彼辈,外虽以好言待我,实则暗笑之而深斥之,甚且当面嘲讽。
且此门一开,则求者踵至,必将目不暇给,不如一切谢绝。
今大人手示,亦云杜门谢客,此男所深为庆幸者也!
男身体平安,热毒至今未好,涂药则稍愈。总不能断根。
十二月十二,蒙恩充补日讲起注官。
廿二日,又得充文渊阁直阁事。
两次恭谢天恩,兹并将原折付回。
讲官共十八人,满八缺,汉十缺,其职司则皇上所到之处,须轮四人侍立,直闻事四缺,不分满汉,其职司则皇上临御经筵之日,四人皆侍立而已。
四弟大弟,皆有进境。
孙男读书已至陈风,男妇及孙女等皆好。
欧阳牧云有信来京,男与商请封及荐馆事,二事男俱不能应允,故作书宛转告之。
外办江绸套料一件,高丽参二两,鹿胶一斤,对联一副,为岳父庆祝之仪。
恐省城寄家无便,故托彭律楼带至衡阳学署。
朱尧阶每年赠谷四十石,受惠太多,恐难为报,今年必当辞却。
小米四十石,不过值钱四十千,男每年可付此数到家,不可再受他谷,望家中力辞之。
毅然家之银,想已送矣。
若来送,须秤元丝银三十二两,以渠来系纹银也。
男有挽联托岱云交萧辛五转交毅然家,想可无误。
岱云归,男寄有冬菜十斤,阿胶二斤,笔四支。
彭棣楼紧,男寄有蓝顶两个,四品补服四付,俱交萧辛五家转寄,伏乞查收。
男谨禀。
(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初三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译文
男国藩跪拜禀报,祝父母亲大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乙巳年(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廿二日,同乡彭棣搂被任命为广西思恩府知府,廿四日陈岱云被任命为江西吉安府知府。岱云年仅三十二岁,凭借翰林身份出任太守,这是确实罕见的事情。大家都为他感到高兴,但他却因为未能成为学政而感到遗憾。而且最近外官的情况,常常受到各种牵制,不如京官清贵、稳定,能获得外任是幸运的事情,即使得不到外任,也可以读书修养,不沾染世俗尘埃。岱云虽然以得到郡守之位为荣,但仍然因为失去翰林院职位而感到遗憾。自从他放任官职以来,已经整理行李一个多月,于十二月廿八日离开京城。那天晚上,他收到了家书,我拆开信封,看到大人十一月廿四日亲笔写下的话,里面有叔父和九弟季弟各一封信,彭(上艹下弗)庵表叔一封信,详细了解了家中的一切事情。
上一封信提到不要管闲事,并不是担心大人出入衙门;而是因为我们的县里书吏欺压百姓,中饱私囊,结党营私,排挤正直的人。
如果有公正的地方绅士,可以扶持那些被他们欺压的善良百姓,打击那些与他们结党营私的奸邪之人;那么对那些人来说非常不利,他们一定会造谣生事,给我加上不好的名声,向官员进谗言,代替我遭受不应有的怨恨。而且官员也会暗中庇护他们,虽然表面上以好言相待,实际上却在暗地里嘲笑和斥责,甚至当面嘲讽。而且一旦开了这个门,求事的人就会络绎不绝,必定会应接不暇,不如全部拒绝。现在大人亲笔指示,也说要闭门谢客,这是我很庆幸的事情!
我身体安康,热毒至今未愈,涂抹药物后稍微好转,但总不能根治。十二月十二日,蒙受恩典,被任命为日讲起注官。廿二日,又得到充任文渊阁直阁事的任命。两次恭敬地感谢皇上的恩典,现在将原来的奏折退还。
讲官共有十八人,其中满人八缺,汉人十缺,他们的职责是皇上到哪,就要轮换四人站立侍奉。直闻事四缺,不分满汉,职责是在皇上临御经筵之日,四人都要站立侍奉。
四弟和大弟都有所进步。孙子读书已经读到陈风篇。我妻子和孙女等都很好。欧阳牧云有信来京,我与他商议了封官和推荐进馆的事情,这两件事我都不答应,所以写信婉转地告诉他。另外,我托人办理了一件江绸套料,二两高丽参,一斤鹿胶,一副对联,作为给岳父庆祝的礼物。担心省城寄家不便,所以托彭棣搂带至衡阳学署。
朱尧阶每年赠送四十石谷子,受惠太多,恐怕难以回报,今年一定要辞谢。小米四十石,价值四十千钱,我每年可以付这个数回家,不能再接受其他谷子,希望家中能坚决辞谢。至于我们家的银子,想已经送去了。如果再来送,需要称元丝银三十二两,因为那是纹银。我有一副挽联托岱云交给萧辛五,再转交给毅然家,应该不会有误。岱云回来时,我寄有十斤冬菜,二斤阿胶,四支笔。彭棣搂紧,我寄有两个蓝顶和四套四品补服,都交给萧辛五家转寄,请查收。男国藩谨禀。(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初三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注解
男国藩:指曾国藩,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父母亲大人:古代对父母的尊称,表达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道。
万福金安:古代祝福语,意为祝福父母福寿安康。
乙巳十一月廿二日:指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农历十一月廿二日。
同乡彭棣搂放广西思恩府知府:指曾国藩的同乡彭棣搂被任命为广西思恩府知府。
陈岱云:指曾国藩的弟弟陈岱云。
江西吉安府知府:指陈岱云被任命为江西吉安府知府。
翰林:古代官名,指翰林院中的学者,通常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太守:古代官名,指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玉堂:古代对翰林院的别称,也指翰林院中的学者。
掣肘:比喻受到阻挠或干扰。
京官:指在京城任职的官员。
外官:指在地方任职的官员。
读书养望:指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名声和地位。
尘埃:比喻世俗的烦恼和干扰。
乡绅:指地方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士。
书吏:古代官府中的文书官员。
党邪嫉正:指结党营私,排斥正直的人。
造作谣言:指编造谣言。
不美之名:指不好的名声。
进谗:指向官员进谗言。
遘:遭遇。
讲官:古代官名,指在皇帝面前讲解经书的官员。
文渊阁:古代皇家图书馆,也是皇帝读书的地方。
直阁事:指在文渊阁担任值班官员。
满八缺,汉十缺:指讲官职位中满族官员和汉族官员的分配情况。
侍立:指站立在旁边侍候。
经筵:指皇帝读书的地方。
进境:指有所进步。
孙男:指曾国藩的孙子。
陈风:指《诗经》中的《陈风》,这里指孙子读书到了《诗经》这一部分。
欧阳牧云:指曾国藩的朋友欧阳牧云。
封:指官职的封号。
荐馆:指推荐进入翰林院。
江绸套料:指一种高质量的丝绸。
高丽参:指朝鲜半岛出产的人参。
鹿胶:指用鹿皮熬制的胶。
对联:指对仗工整的文学形式。
岳父:指妻子的父亲。
衡阳学署:指衡阳的学府。
朱尧阶:指曾国藩的朋友朱尧阶。
小米:一种谷物,可食用。
毅然家:指曾国藩的朋友毅然的家。
元丝银:指一种高质量的银。
挽联:指用于丧事的对联。
纹银:指上面有纹饰的银,通常指高质量的银。
补服:古代官员的服饰,用于补缀官服。
伏乞查收:古代书信结尾的敬语,表示请求对方查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评注
男国藩跪禀的开头,便以对父母亲的尊敬和问候为始,‘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体现了儒家孝道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也表现了国藩对长辈的敬重之情。
‘乙巳十一月廿二日’起,国藩开始详细叙述同乡彭棣搂和陈岱云的官职变动,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展现了国藩对同乡的关心,也体现了古代文人之间相互扶持的友谊。
‘岱云年仅三十二岁,而以翰林出为太守’这句话,凸显了陈岱云年轻有为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清代翰林院出身的官员在地方官场上的影响力。
‘人皆代渠庆幸,而渠深以未得主考学政为恨’这句话,揭示了陈岱云内心的矛盾与遗憾,反映了古代士人在功名利禄与道德修养之间的纠结。
‘且近日外官情形,动多掣肘,不如京官清贵安稳’这句话,反映了国藩对当时官场腐败现象的忧虑,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京官的向往。
‘岱云虽以得郡为荣,仍以失去玉堂为海’这句话,再次强调了陈岱云内心的矛盾,既为得到郡守之位而自豪,又因失去翰林院职位而遗憾。
‘是夕,渠有家书到京,男拆开,接大人十一月廿四所示手谕’这句话,体现了国藩对家人的关心,同时也展现了古代家庭中长幼有序、尊卑分明的传统。
‘莫管闲事,非恐大人出入衙门’这句话,反映了国藩对父亲的敬仰,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官场腐败现象的担忧。
‘设有公正之乡绅,取彼所鱼肉之善良而扶植之’这句话,体现了国藩对公正与正义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今大人手示,亦云杜门谢客,此男所深为庆幸者也’这句话,展现了国藩对父亲的遵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远离官场纷争的向往。
‘男身体平安,热毒至今未好’这句话,反映了国藩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文人注重养生、修身养性的传统。
‘十二月十二,蒙恩充补日讲起注官’这句话,展现了国藩在官场上的进步,同时也体现了清代皇帝对人才的重视。
‘讲官共十八人,满八缺,汉十缺’这句话,反映了清代官场的等级制度,同时也体现了满汉官员在官场上的分工。
‘四弟大弟,皆有进境’这句话,体现了国藩对家人的关心,同时也展现了古代家庭中重视子女教育的传统。
‘男妇及孙女等皆好’这句话,反映了国藩对家庭的关爱,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家庭和睦、子孙兴旺的愿景。
‘朱尧阶每年赠谷四十石,受惠太多,恐难为报’这句话,展现了国藩的谦逊与感恩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受助者的尊重。
‘男有挽联托岱云交萧辛五转交毅然家’这句话,体现了国藩对逝者的哀悼,同时也展现了古代文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男谨禀’这句话,再次体现了国藩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同时也展现了古代文人的谦逊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