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具折奏请日讲-原文
男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福安,
潢男三月十五到京,
十八日发家信一件,四月内应可收到,
想男十九日下园子,
二十日印刻,恭送大行皇太后上西陵,
西陵在易州,离京二百六十里,
二十四下午到,
廿五日辰致祭,
比日转身,赶走一百公里,
廿六日走百四十里,
申刻到家,
一路清吉,而昼夜未免辛苦,
廿八早复命,
数日内作奏折,
拟初一早上具折,
因前奏举行日讲,
圣上已允谕于百日后举行兹折要,
将如何举行之法,切实是奏也。
廿九日申刻,接到大人二月廿一日手示,
内六弟一信,
九弟二十六之信,
并大弟与他之信,
一并付来,
知堂上四位大人康健如常,
合家平安,
父母亲大人俯允来京,
男等内外不胜欣喜!
手谕云:
‘起程要待潢男秋冬两季归,
明年二月,
潢男仍送二大人进京云云。’
男等效谨从命,
叔父一二年内既不肯来,
男等亦不敢强,
潢男归家,
或九月,
或十月,
容再定妥,
男等内外及两孙孙女皆好,
堂上大人不必悬念,
余俟续禀。
(道光三十年三月三十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具折奏请日讲-译文
我曾国藩跪着禀报,父母亲大人安康,我在三月初五到达京城,初八发出了一封家信,预计四月内可以收到。我想在十九日下园子,二十日印刻,恭敬地送大行皇太后前往西陵,西陵位于易州,离京城有二百六十里,二十四日下午到达,二十五日辰时进行祭祀,之后转身,赶路一百公里,二十六日走了140里,申时到家,一路上都很顺利,但昼夜赶路难免辛苦,二十八日早上复命,数日内准备奏折,计划初一早上呈递,因为之前的奏折提到要举行日讲,圣上已经答应在一百天后举行,这次的奏折就是要具体说明如何举行的事宜。
二十九日申时,接到大人二月二十一日的手令,里面有一封六弟的信,九弟二月二十六日的信,以及大弟与他的信,一并寄来。得知家中四位大人身体健康,全家平安,父母亲大人同意来京城,我们内外都非常高兴!手令中说:‘出发要等到我在秋冬两季回家,明年二月,我仍然要送二位大人进京。’我们完全遵从命令,叔叔在一年两年内既然不肯来,我们也不敢勉强,我回家可能是九月或十月,容后再定妥,我们内外及两个孙子和孙女都很好,父母大人不必担心,其他情况待续禀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具折奏请日讲-注解
男国藩:指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跪禀:古代书信开头的一种敬辞,表示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尊敬,常用于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
父母亲大人:对父母亲的尊称,表示尊敬。
福安:祝愿父母亲安康幸福。
潢男:曾国藩自称,潢是他的字。
京:指北京,古代中国的首都。
园子:指园林或府邸的后花园。
印刻:指印刷。
大行皇太后:指已故的皇太后。
西陵:指皇太后的陵墓。
易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二百六十里:古代的长度单位,约等于现代的130公里。
辰致祭:辰时致祭,辰时为古代的时辰之一,相当于现代的上午7点到9点。
转身:指转道或改变方向。
赶走一百公里:赶路走了一百公里,表示路程遥远。
申刻到家:申时到达家中,申时为古代的时辰之一,相当于现代的下午3点到5点。
清吉:平安吉祥。
复命:向上级报告任务完成情况。
奏折:古代官员向皇帝呈报事务的文书。
日讲:古代皇帝每日举行的一种讲学活动。
圣上:对皇帝的尊称。
允谕:同意并告知。
百日后举行:在一百天后举行。
百日后举行兹折要:在一百天后举行这个奏折非常重要。
手示:亲手书写的指示或信件。
六弟: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
九弟: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
大弟: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藩(曾国藩本人自称)。
堂上四位大人:指家中的四位长辈。
康健如常:身体健康,一切正常。
内外:家中内外,指整个家庭。
俯允:同意。
秋冬两季:秋季和冬季。
叔父:曾国藩的叔叔。
续禀:继续禀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具折奏请日讲-评注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福安,开篇以‘跪禀’二字,体现了男国藩对父母的尊敬和谦卑之情,同时也彰显了封建社会中的礼仪文化。‘福安’二字则是对父母安康的祝福,充满了家庭的温馨和亲情。
‘潢男三月十五到京’一句,点明了时间背景,‘潢男’即指男国藩,这一称呼也体现了古代的称谓习惯,‘到京’则表明男国藩已经抵达京城,为接下来的事情做铺垫。
‘十八日发家信一件,四月内应可收到’一句,说明了男国藩在到达京城后立即发出家信,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书信文化的普及。
‘恭送大行皇太后上西陵’一句,体现了男国藩对皇太后的尊敬,‘大行皇太后’是对已故皇太后的尊称,‘上西陵’则是对皇太后陵墓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对皇室成员的尊崇。
‘廿四下午到,廿五日辰致祭,比日转身,赶走一百公里,廿六日走百四十里’这几句,详细描述了男国藩陪同皇太后陵墓的过程,体现了古代对皇室的忠诚和勤勉。
‘申刻到家,一路清吉,而昼夜未免辛苦’一句,表现了男国藩在行程中的艰辛,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官员的敬业精神。
‘廿八早复命,数日内作奏折,拟初一早上具折’这几句,说明了男国藩在行程结束后立即复命,并准备奏折,体现了古代官员的勤政。
‘因前奏举行日讲,圣上已允谕于百日后举行兹折要’一句,表明了男国藩在奏折中提到了日讲事宜,并得到了皇帝的允诺,反映了古代皇帝与官员之间的互动关系。
‘廿九日申刻,接到大人二月廿一日手示’一句,说明了男国藩在收到奏折后,又收到了家人的来信,体现了古代家庭书信的交流方式。
‘内六弟一信,九弟二十六之信,并大弟与他之信,一并付来’这几句,说明了男国藩收到了多位家人的来信,表现了古代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
‘知堂上四位大人康健如常,合家平安’一句,表明了家人都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体现了古代家庭的幸福。
‘父母亲大人俯允来京,男等内外不胜欣喜’一句,表达了男国藩对父母来京的喜悦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家庭之间的相互关心。
‘手谕云:“起程要待潢男秋冬两季归,明年二月,潢男仍送二大人进京云云。”’这几句,体现了男国藩对家人的尊重和顺从,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家庭中的长幼尊卑关系。
‘男等效谨从命,叔父一二年内既不肯来,男等亦不敢强’这几句,说明了男国藩对家人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家族观念。
‘潢男归家,或九月,或十月,容再定妥’这几句,表现了男国藩对家人的关心,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官员的职责。
‘男等内外及两孙孙女皆好,堂上大人不必悬念’这几句,表明了男国藩对家人的关心,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家庭之间的相互牵挂。
‘余俟续禀’一句,表明了男国藩还有其他事情要禀报,体现了古代官员的勤勉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