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万望匆入署说公事

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万望匆入署说公事-原文

男国藩跪禀

父母亲大人膝下:

十七日接到诸弟四月廿二日在县所发信,欣悉九弟是取前列第三,余三弟皆取二十名,欢欣之至!

诸弟前付诗文到京,兹特请杨春皆改正会回,今年噬进甚速,良可欣慰!

向来六弟文笔最矫健,四弟文笔清贵,近来为仁矣一篇,季弟秀雅,男再三审览,实堪怡悦。

男在京平安,男妇服补剂已二十帖,大有效验,医者云;“虚弱之症,能受补则易好。”

孙男女及合室下人皆清吉。

长沙馆于五月十二日演戏,题名状元南元朝元三匾,同日晓挂,极为热闹,皆男总办,而人人乐从,头门对联云:“同拜十进士,庆榜三各元。”可谓盛矣!

同乡邓铁松在京患吐血病,甚为危症,大约不可平日官声不甚好,故不愿谢,不审大人意见如何?

我家既为乡绅,万不可与人篝讼,令官长疑为倚势凌人,伏乞慈鉴。

男谨禀。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廿九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万望匆入署说公事-译文

我曾国藩跪拜禀告父母亲大人:十七日收到弟弟们在四月二十二日在县城发出的信,很高兴地得知九弟取得了前三名,其余三个弟弟都取得了二十名的好成绩,非常高兴!弟弟们之前寄来的诗文已经到京,特别请杨春皆先生帮忙修改,今年进步很快,非常令人欣慰!以前六弟的文笔最为矫健,四弟的文笔清雅,最近为仁矣这篇文章,季弟的文章秀美,我反复审阅,实在令人愉悦。

我在京城一切平安,妻子服用了二十帖补药,效果非常好,医生说:‘体弱的人,能够接受滋补则容易康复。’孙子孙女以及家里的仆人都很平安。长沙馆在五月十二日举办戏曲演出,题写了‘状元南元朝元’三块匾额,同一天挂出,非常热闹,都是我负责办理的,大家都乐于参与,大门的对联写着:‘同拜十进士,庆榜三各元。’可以说是非常热闹了!

同乡邓铁松在京城患上了吐血病,病情非常严重,估计难以治愈,大概是因为他平日里的官声不佳,所以不愿意辞职,不知道大人有什么意见?我们家既然是乡绅,万万不可与人争执诉讼,以免官长怀疑我们依仗势力欺压人,恳请大人明鉴。我曾国藩谨此禀告。(道光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万望匆入署说公事-注解

男国藩:指曾国藩,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

父母亲大人膝下:古代书信中的一种称呼,表示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诸弟:指曾国藩的弟弟们。

县所:指县衙,古代地方行政机构。

前列第三:指在考试中取得前三名。

二十名:指在考试中取得第20名。

付诗文:指写诗作文。

京:指北京,当时清朝的都城。

杨春皆:指曾国藩聘请的文学教师。

改正会回:指对诗文进行修改和会审。

噬进:指进步、提升。

矫健:指文笔犀利有力。

清贵:指文笔清雅高贵。

为仁矣一篇:指写的一篇关于仁的文章。

秀雅:指文采出众,文风雅致。

审览:指仔细阅读。

怡悦:指感到愉快、高兴。

服补剂:指服用补药。

二十帖:指二十剂药。

大有效验:指效果非常显著。

虚弱之症:指身体虚弱、容易生病的状态。

孙男女:指曾国藩的孙子辈。

合室下人:指整个家庭中的仆人。

清吉:指平安吉祥。

长沙馆:指位于长沙的会馆。

演戏:指举办戏曲表演。

题名:指写上名字。

状元:指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

南元朝元:指南北两元朝的状元。

三匾:指三块匾额。

晓挂:指早晨挂起。

总办:指负责办理、主持。

乐从:指乐于参与。

头门对联:指大门上的对联。

十进士:指十个进士。

庆榜三各元:指庆祝榜上有三名状元。

邓铁松:指曾国藩的同乡。

吐血病:指一种严重的疾病,表现为吐血。

危症:指病情危险。

平日官声不甚好:指平时在官场中的名声不好。

谢:指辞去官职。

篝讼:指诉讼、打官司。

倚势凌人:指依仗权势欺压人。

伏乞慈鉴:指恳请父母亲大人明察。

道光二十五年:指清朝道光皇帝的年号,即公元1845年。

五月廿九日:指五月的第二十九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万望匆入署说公事-评注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膝下:开篇以‘跪禀’二字,显露出国藩对父母亲的尊敬与谦卑之情,这是儒家孝道文化在书信中的体现。

‘十七日接到诸弟四月廿二日在县所发信,欣悉九弟是取前列第三,余三弟皆取二十名,欢欣之至!’这一段,国藩首先表达了对弟弟们取得优异成绩的喜悦之情,体现了家族观念和兄弟情谊。

‘向来六弟文笔最矫健,四弟文笔清贵,近来为仁矣一篇,季弟秀雅,男再三审览,实堪怡悦。’国藩对兄弟们的文学才华进行了评价,这不仅是对家族文化的传承的肯定,也体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尊重。

‘男在京平安,男妇服补剂已二十帖,大有效验,医者云;“虚弱之症,能受补则易好。”孙男女及合室下人皆清吉。’这一段,国藩向父母汇报了自己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儒家孝道中‘报喜不报忧’的传统。

‘长沙馆于五月十二日演戏,题名状元南元朝元三匾,同日晓挂,极为热闹,皆男总办,而人人乐从,头门对联云:“同拜十进士,庆榜三各元。”可谓盛矣!’国藩在这里描述了自己在长沙馆的盛事,这不仅是对个人成就的展示,也是对家族荣耀的彰显。

‘同乡邓铁松在京患吐血病,甚为危症,大约不可平日官声不甚好,故不愿谢,不审大人意见如何?我家既为乡绅,万不可与人篝讼,令官长疑为倚势凌人,伏乞慈鉴。’这一段,国藩不仅关心同乡的病情,还表现出了自己的谦逊和为家族考虑的态度,这是儒家文化中‘仁爱’和‘谦德’的体现。

‘男谨禀。’结尾以‘谨禀’二字,再次表达了对父母的尊敬,整个书信充满了对家族的关爱和对父母的孝道之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父母-万望匆入署说公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31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