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子城,晚清重臣、军事家、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文化名人,他一生致力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是一位具有深厚儒家思想修养的学者,他注重家风的培养和家族的治理。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中期)。
内容简要:《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一系列书信合集,内容涉及为人处世、家庭教育、政治理政等方面。这些书信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理念和治家原则,还深刻揭示了他如何通过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传承家风的哲理。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道德修养、节俭为人、读书治学,提倡勤奋努力和自律自省。他的家书涉及了很多实际的管理经验和心灵感悟,也对后代家族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家族教育的经典之作,更是了解曾国藩个人思想和治家文化的重要资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叔父母-报告升翰林院侍读学士-原文
侄国藩谨启
叔父母大八万福金安。
廿三日四弟六弟到京,体气如常。
廿四日,是上御门,侄得升翰林院侍读学士。
不过四五次,在京各官缺出,此时未经放人者,则侯御门时特简放,以示爵人于朝,与众共之意。
侄三次阈官,皆御门时特擢,天恩高厚,不知所报。
便合室平安,身上疮癣,尚末尽净,惟面上于半月内全好,故谢恩召见,不到陨越以贻羞,此尤大幸也!
前次写信回家,内有寄家毅然宗太一封,言由长沙金年伯家送去心斋之母奠仪三十金,此项本罗苏溪寄者,托侄转交,则毅然伯家莫分必须家中赴紧办出付去,万不可失信。
谢兴歧曾借去银三十两,若还来甚好,或本还,求哝中另行只法。
又黄麓西借侄银二十两,亦闻家中已收,倒在家借银与人颇多,倒不写信告家中者,则家中亦不必收龋盖在外与居乡不同,居乡者紧守银钱,自可致富。
在外者有紧有极,有发有收,所谓大门无出,二门亦无人,余仗名声好,仍扯得活,若名声不好,专靠自己收藏之银,则不过呈年,即用尽矣。
以后外人借侄银者,仍使送还京中,家中不必收龋
去年蔡朝士曾借侄钱三十千,侄已应允作文昌阁捐项,家中亦不必收龋盖侄言不信,则日后虽吸求于人,人谁管应哉?
于侄银钱之间,但求四处活动,望堂上大人谅之。
又闻四弟六弟言,父亲大人近来常到省嚅县城,曾为蒋市街曾家说坟山呈,长寿庵和尚说命案事,此虽积德之举,针亦是干预公事。
侄现在京四品,外放即是臬司。
凡乡绅管公事,地方官应酬,心中宣部鄙薄,设或敢于侮慢,则侄(面见)然为官,而不能克亲之受辱,其负疚当何如耶?
以后无论何事,望劝父亲总不到县,总不管事,虽纳税正供,使人至县。
伏求堂上大人鉴此苦心,任时时挂念独此耳。
侄谨启。
(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叔父母-报告升翰林院侍读学士-译文
侄儿国藩恭敬地启禀,叔父和叔母,祝你们大福大贵金安。二十三日,四弟和六弟到达京城,身体状态和平时一样。二十四日,皇上御门,我得到了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的机会。不过四五次,京城里的各个官职有空缺,这时候还没有被分配的人,就会在御门时特别被选拔,以示朝廷对人才的重视,以及与众共荣的意思。我三次得到官职提升,都是在御门时特别提拔的,皇上的恩赐如此深厚,我不知该如何回报。家里一切都平安,我身上的疮癣还没有完全好,只有脸上在半个月内已经完全恢复,所以才有机会谢恩被召见,不想因为自己的疏忽而给家里带来羞辱,这真是极大的幸运!
上次写信回家,里面有一封寄给毅然宗太的信,说由长沙的金年伯家送去心斋之母的奠仪三十金,这笔钱原本是罗苏溪寄来的,托我转交。那么毅然伯家必须要家中赶紧办理并付出去,万不可失信。谢兴歧曾经借去三十两银子,如果能还回来最好,或者原本就是他的,希望另外想办法处理。又黄麓西借了我二十两银子,也听说家里已经收到了,家里借给别人银子的很多,但并没有写信告诉家里,那么家里也不必收钱。因为在外面和在家乡的情况不同,在家乡的人紧紧守着银钱,自然可以致富。在外面,有紧有松,有进有出,所谓大门不出,二门无人,我凭借着名声好,还能维持生计,如果名声不好,只靠自己的储蓄,那么不过几年,就会用尽。以后如果有人向我借钱,还是让他们把还的钱送到京城来,家里不必收钱。去年蔡朝士曾经借了我三千钱,我已经答应用作文昌阁的捐款,家里也不必收钱。因为如果我不守信用,那么日后即使求助于人,谁会理睬呢?关于我的银钱,但求四处活动,希望父母大人谅解。
又听说四弟和六弟说,父亲大人最近常到省城县城,曾经为蒋市街的曾家说坟山的事情,长寿庵的和尚说命案的事情,虽然这是积德的行为,但也是干预公事。我现在京城是四品官,如果外放就是臬司。对于乡绅管公事,地方官的应酬,我心里非常鄙薄,如果有人敢侮辱或轻慢,那么我身为官员,却不能保护亲人不受侮辱,那我的愧疚之情将会如何呢?以后无论什么事情,希望劝父亲大人尽量不要到县城去,尽量不要管事,即使是纳税等正事,也可以派人到县里去办。恳请父母大人鉴于此事的苦心,时刻挂念,就只有这件事了。侄儿国藩恭敬地启禀。(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叔父母-报告升翰林院侍读学士-注解
侄国藩:指曾国藩,清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叔父母:指曾国藩的叔父和叔母。
大八万福金安:古代书信中常见的祝福语,意为祝福对方健康长寿。
御门:指皇帝出宫门,古代皇帝出宫时,文武百官要前往朝见。
翰林院侍读学士:清代官职,翰林院是皇帝的文学机构,侍读学士是其中的高级官员。
阈官:指官员的职位。
特简放:特指皇帝亲自选拔官员。
爵人于朝,与众共之意:指皇帝在朝会上封赏官员,以示公平。
疮癣:指皮肤病。
陨越:指因疾病或灾祸而死亡。
毅然宗太:指曾国藩的堂兄,毅然是堂兄的字。
金年伯:指曾国藩的姻亲,金是姓氏,年伯是对年长者的尊称。
心斋之母:指曾国藩母亲的心愿。
奠仪:指祭奠时的礼物。
罗苏溪:指曾国藩的朋友,罗是姓氏,苏溪是人名。
谢兴歧:指曾国藩的朋友,谢是姓氏,兴歧是人名。
黄麓西:指曾国藩的朋友,黄是姓氏,麓西是人名。
臬司:清代地方行政机构,相当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区。
宣部:指宣部尚书,是清代六部之一,负责文官选拔和考核。
正供:指官府规定的税收。
文昌阁:古代文人祭拜文昌帝君的庙宇,文昌帝君被认为是文运的守护神。
吸求于人:指向他人求助。
呈年:指一年。
蒋市街曾家:指曾国藩在长沙的亲戚。
长寿庵:指曾国藩在长沙的一座寺庙。
命案事:指与命案相关的事务。
鄙薄:轻视,看不起。
侮慢:侮辱,轻慢。
负疚:内心感到愧疚。
堂上大人:指曾国藩的父母。
挂念:牵挂,关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曾国藩家书-为政篇-禀叔父母-报告升翰林院侍读学士-评注
侄国藩谨启,首句以‘侄国藩谨启’开头,体现了古代书信中尊重长辈、遵循礼仪的传统。‘叔父母大八万福金安’中的‘大八万福’是对叔父母的一种祝福,‘金安’则是对长辈健康的祝愿,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尊老爱幼、孝道为先的价值观。
‘廿三日四弟六弟到京,体气如常’一句,展现了家庭成员间的关心与联系,体现了古代家庭重视亲情、重视家族观念的特点。
‘廿四日,是上御门,侄得升翰林院侍读学士’此句中,‘上御门’指的是皇帝御门听政,‘得升翰林院侍读学士’则是侄国藩官职升迁的记载,反映了古代科举制度下,官职升迁与个人努力的关系。
‘不过四五次,在京各官缺出,此时未经放人者,则侯御门时特简放,以示爵人于朝,与众共之意’这句话,说明了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中,皇帝亲政与官员选拔的关系,以及皇帝对官员的信任与重用。
‘侄三次阈官,皆御门时特擢,天恩高厚,不知所报’此句中,侄国藩对自己官职升迁的感慨,反映了古代官员对皇帝恩赐的感激之情。
‘便合室平安,身上疮癣,尚末尽净,惟面上于半月内全好,故谢恩召见,不到陨越以贻羞,此尤大幸也!’这句话,表达了侄国藩对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视,以及对官职升迁的珍惜。
‘前次写信回家,内有寄家毅然宗太一封,言由长沙金年伯家送去心斋之母奠仪三十金’此句,反映了古代家族间的互助与支持,以及重视家族荣誉的传统。
‘谢兴歧曾借去银三十两,若还来甚好,或本还,求哝中另行只法’这句话,体现了古代社会中信用与借贷关系的重视。
‘又黄麓西借侄银二十两,亦闻家中已收,倒在家借银与人颇多,倒不写信告家中者,则家中亦不必收龋’此句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借贷关系中的诚信与尊重。
‘在外者有紧有极,有发有收,所谓大门无出,二门亦无人,余仗名声好,仍扯得活,若名声不好,专靠自己收藏之银,则不过呈年,即用尽矣’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个人声誉与财富积累的关系。
‘去年蔡朝士曾借侄钱三十千,侄已应允作文昌阁捐项,家中亦不必收龋盖侄言不信,则日后虽吸求于人,人谁管应哉?’此句体现了古代社会中诚信的重要性。
‘于侄银钱之间,但求四处活动,望堂上大人谅之’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官员对家族财务的关心,以及对家族利益的考虑。
‘又闻四弟六弟言,父亲大人近来常到省嚅县城,曾为蒋市街曾家说坟山呈,长寿庵和尚说命案事’此句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家族间的互助与支持,以及重视家族荣誉的传统。
‘侄现在京四品,外放即是臬司。凡乡绅管公事,地方官应酬,心中宣部鄙薄,设或敢于侮慢,则侄(面见)然为官,而不能克亲之受辱,其负疚当何如耶?’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官员对家族荣誉的重视,以及对个人官职的尊重。
‘以后无论何事,望劝父亲总不到县,总不管事,虽纳税正供,使人至县。伏求堂上大人鉴此苦心,任时时挂念独此耳’此句体现了古代官员对家族的关心,以及对家族荣誉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