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九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九年-原文

九年春,王正月,杞伯来逆叔姬之丧以归。

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杞伯同盟于蒲。

公至自会。

二月,伯姬归于宋。

夏,季孙行父如宋致女。

晋人来媵。

秋七月丙子,齐侯无野卒。

晋人执郑伯。

晋栾书帅师伐郑。

冬十有一月,葬齐顷公。

楚公子婴齐帅师伐莒。

庚申,莒溃。

楚人入郓。

秦人、白狄伐晋。

郑人围许。城中城。

【传】

九年春,杞桓公来逆叔姬之丧,请之也。杞叔姬卒,为杞故也。逆叔姬,为我也。

为归汶阳之田故,诸侯贰于晋。晋人惧,会于蒲,以寻马陵之盟。季文子谓范文子曰:“德则不竞,寻盟何为?”范文子曰:“勤以抚之,宽以待之,坚强以御之,明神以要之,柔服而伐贰,德之次也。”是行也,将始会吴,吴人不至。

二月,伯姬归于宋。

楚人以重赂求郑,郑伯会楚公子成于邓。

夏,季文子如宋致女,复命,公享之。赋《韩奕》之五章。穆姜出于房,再拜曰:“大夫勤辱,不忘先君以及嗣君,施及未亡人。先君犹有望也!敢拜大夫之重勤。”又赋《绿衣》之卒章而入。

晋人来媵,礼也。

秋,郑伯如晋。晋人讨其贰于楚也,执诸铜鞮。

栾书伐郑,郑人使伯蠲行成,晋人杀之,非礼也。兵交,使在其间可也。楚子重侵陈以救郑。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问之,对曰:“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

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称大子,抑无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虽大,必济。君盍归之?使合晋、楚之成。”公从之,重为之礼,使归求成。

冬十一月,楚子重自陈伐莒,围渠丘。渠丘城恶,众溃,奔莒。戊申,楚入渠丘。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杀!吾归而俘。”莒人杀之,楚师围莒。莒城亦恶,庚申,莒溃。楚遂入郓。莒无备故也。

君子曰:“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浃辰之间,而楚克其三都,无备也夫!《诗》曰:‘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蕉萃。凡百君子,莫不代匮。’言备之不可以已也。”

秦人、白狄伐晋,诸侯贰故也。

郑人围许,示晋不急君也。是则公孙申谋之曰:“我出师以围许,为将改立君者,而纾晋使,晋必归君。”

十二月,楚子使公子辰如晋,报钟仪之使,请修好结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九年-译文

九年的春天,周历正月,杞伯来迎接叔姬的遗体回国。

鲁公与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杞伯在蒲地结盟。

鲁公从会盟地返回。

二月,伯姬回到宋国。

夏天,季孙行父前往宋国送女。

晋国派人来送陪嫁。

秋天七月丙子日,齐侯无野去世。

晋国抓住了郑伯。

晋国的栾书率军攻打郑国。

冬天十一月,安葬了齐顷公。

楚国的公子婴齐率军攻打莒国。

庚申日,莒国崩溃。

楚军进入郓城。

秦国和白狄攻打晋国。

郑国包围了许国。在城中筑城。

【传】

九年的春天,杞桓公来迎接叔姬的遗体,是请求这样做的。叔姬去世,是因为杞国的缘故。迎接叔姬,是为了我们。

因为要归还汶阳的田地,诸侯对晋国有了二心。晋国感到害怕,于是在蒲地会盟,以重温马陵之盟。季文子对范文子说:“德行不够,为什么要重温盟约?”范文子说:“勤勉地安抚他们,宽厚地对待他们,坚强地抵御他们,明神要约束他们,柔顺地服从并讨伐有二心的人,这是德行的次等。”这次行动,原本要开始与吴国会盟,但吴国没有来。

二月,伯姬回到宋国。

楚国用重金贿赂郑国,郑伯与楚国的公子成在邓地会面。

夏天,季文子前往宋国送女,回来后复命,鲁公设宴款待他。他赋了《韩奕》的第五章。穆姜从房中出来,再次拜谢说:“大夫辛勤劳苦,不忘先君和嗣君,施恩于未亡人。先君还有希望啊!敢拜谢大夫的辛勤。”她又赋了《绿衣》的最后一章后进入房中。

晋国派人来送陪嫁,这是合乎礼仪的。

秋天,郑伯前往晋国。晋国因为他与楚国有二心,在铜鞮抓住了他。

栾书攻打郑国,郑国派伯蠲去求和,晋国杀了他,这是不合礼仪的。战争期间,使者是可以存在的。楚国的子重入侵陈国以救援郑国。

晋侯在军府视察,见到了钟仪,问道:“戴着南方帽子被绑着的人是谁?”有司回答说:“是郑国献上的楚国俘虏。”晋侯让人解开他的绑缚,召见他并慰问他。钟仪再拜叩首。晋侯问他的家族,他回答说:“是泠人。”晋侯问:“你会音乐吗?”他回答说:“这是先人的官职,怎敢有二心?”晋侯让人给他琴。他弹奏了南方的音乐。晋侯问:“你们的君王怎么样?”他回答说:“这不是小人能知道的。”晋侯坚持问,他回答说:“他做太子时,师、保侍奉他,早上朝见婴齐,晚上朝见侧室。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晋侯对范文子说,范文子说:“楚国的俘虏,是个君子。他提到先人的官职,不背弃根本。他弹奏家乡的音乐,不忘旧情。他提到太子,没有私心。他提到两位卿士,是尊重君主。不背弃根本,是仁。不忘旧情,是信。没有私心,是忠。尊重君主,是敏。用仁来处理事务,用信来坚守,用忠来完成,用敏来执行,事情再大,也一定能成功。您何不让他回去?让他促成晋国和楚国的和解。”晋侯听从了他的建议,隆重地礼待钟仪,让他回去求和。

冬天十一月,楚国的子重从陈国攻打莒国,包围了渠丘。渠丘的城墙破败,众人溃散,逃往莒国。戊申日,楚军进入渠丘。莒国抓住了楚国的公子平,楚国人说:“不要杀他!我们会用俘虏来交换。”莒国杀了他,楚军包围了莒国。莒国的城墙也很破败,庚申日,莒国崩溃。楚军于是进入郓城。莒国没有防备的缘故。

君子说:“依赖简陋而不防备,是最大的罪过。防备意外,是最大的善行。莒国依赖其简陋,而不修城墙,短短几天,楚国就攻下了它的三座都城,这是没有防备啊!《诗经》说:‘即使有丝麻,也不要丢弃菅蒯。即使有姬、姜,也不要丢弃蕉萃。所有的君子,没有不代匮的。’说的是防备不可以停止。”

秦国和白狄攻打晋国,是因为诸侯对晋国有了二心。

郑国包围许国,是为了向晋国表示他们不急于救君。这是公孙申的计谋,他说:“我们出兵包围许国,是为了让晋国以为我们要改立君主,从而缓解晋国的压力,晋国一定会放回我们的君主。”

十二月,楚国派公子辰前往晋国,回报钟仪的使者,请求修好结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九年-注解

杞伯:指杞国的君主,杞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南省杞县一带。

叔姬:指杞伯的妹妹,姬姓,叔表示排行。

蒲:地名,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地方,今山西省永济市一带。

伯姬:指鲁国的公主,伯表示排行,姬姓。

季孙行父:鲁国的大夫,季孙氏是鲁国的三大贵族之一。

媵:古代婚礼中的一种仪式,指女方陪嫁的侍女或财物。

齐侯无野:指齐国的君主无野,齐侯是齐国的爵位。

栾书:晋国的大夫,栾氏是晋国的贵族之一。

莒: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莒县一带。

郓:地名,春秋时期莒国的一个地方,今山东省郓城县一带。

白狄: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许: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钟仪:楚国的俘虏,后被晋国释放,成为晋楚和谈的使者。

泠人:古代乐官的一种,负责音乐事务。

楚子重:楚国的大夫,子重是楚国的贵族之一。

渠丘:地名,春秋时期莒国的一个地方,今山东省莒县一带。

公子辰:楚国的贵族,公子表示楚王的儿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九年-评注

这段文字记载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首先,杞伯来迎叔姬的丧事,显示了诸侯国之间的婚姻关系和礼仪往来。接着,鲁公与晋、齐、宋、卫、郑、曹、莒、杞等国的君主在蒲地会盟,表明各国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盟,同时也反映了晋国在当时的主导地位。

文中还提到晋国因诸侯国对晋的背叛而感到恐惧,因此在蒲地会盟,试图巩固马陵之盟。季文子与范文子的对话,揭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策略和道德观念。范文子提出的‘勤以抚之,宽以待之,坚强以御之,明神以要之,柔服而伐贰,德之次也’的观点,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在处理外交关系时的智慧和策略。

此外,文中还记载了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冲突和和解。晋国俘虏了楚国的钟仪,但晋侯通过钟仪的言行,认识到他是一个君子,最终决定释放他,并希望通过他来促成晋楚之间的和解。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晋侯的宽厚和智慧,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在处理外交关系时的灵活性和远见。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莒国因不修城郭而被楚国攻克的教训,强调了‘备豫不虞’的重要性。这一教训不仅适用于当时的诸侯国,也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智慧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九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3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