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三年-原文
三年春,王正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伐郑。
辛亥,葬卫穆公。
二月,公至自伐郑。
甲子,新宫灾,三日哭。
乙亥,葬宋文公。
夏,公如晋。
郑公子去疾帅师伐许。
公至自晋。
秋,叔孙侨如帅师围棘。
大雩。
晋郤克、卫孙良夫伐啬咎如。
冬十有一月,晋侯使荀庚来聘。
卫侯使孙良夫来聘。
丙午,及荀庚盟。
丁未,及孙良夫盟。
郑伐许。
【传】
三年春,诸侯伐郑,次于伯牛,讨邲之役也,遂东侵郑。郑公子偃帅师御之,使东鄙覆诸鄤,败诸丘舆。皇戌如楚献捷。
夏,公如晋,拜汶阳之田。
许恃楚而不事郑,郑子良伐许。
晋人归公子穀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穀。”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秋,叔孙侨如围棘,取汶阳之田。棘不服,故围之。
晋郤克、卫孙良夫伐啬咎如,讨赤狄之馀焉。啬咎如溃,上失民也。
冬十一月,晋侯使荀庚来聘,且寻盟。卫侯使孙良夫来聘,且寻盟。公问诸臧宣叔曰:“仲行伯之于晋也,其位在三。孙子之于卫也,位为上卿。将谁先?”对曰:“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上下如是,古之制也。卫在晋,不得为次国。晋为盟主,其将先之。”丙午盟晋,丁未盟卫,礼也。
十二月甲戌,晋作六军。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皆为卿,赏鞌之功也。
齐侯朝于晋,将授玉。郤克趋进曰:“此行也,君为妇人之笑辱也,寡君未之敢任。”晋侯享齐侯。齐侯视韩厥,韩厥曰:“君知厥也乎?”齐侯曰:“服改矣。”韩厥登,举爵曰:“臣之不敢爱死,为两君之在此堂也。”
荀荦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寘诸褚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荀罃善视之,如实出己。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遂適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三年-译文
三年的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公与晋侯、宋公、卫侯、曹伯一起攻打郑国。
辛亥日,安葬了卫穆公。
二月,鲁公从攻打郑国的前线返回。
甲子日,新宫发生火灾,人们哀哭了三天。
乙亥日,安葬了宋文公。
夏天,鲁公前往晋国。
郑国的公子去疾率领军队攻打许国。
鲁公从晋国返回。
秋天,叔孙侨如率领军队包围了棘城。
举行了求雨的大雩祭。
晋国的郤克和卫国的孙良夫攻打啬咎如。
冬天的十一月,晋侯派荀庚来访问。
卫侯派孙良夫来访问。
丙午日,与荀庚结盟。
丁未日,与孙良夫结盟。
郑国攻打许国。
【传】
三年的春天,诸侯攻打郑国,驻扎在伯牛,是为了讨伐邲之战,随后向东侵犯郑国。郑国的公子偃率领军队抵御,让东边的边境部队埋伏在鄤地,在丘舆打败了敌军。皇戌前往楚国献上战利品。
夏天,鲁公前往晋国,感谢晋国归还汶阳的田地。
许国依仗楚国而不服从郑国,郑国的子良攻打许国。
晋国将公子穀臣和连尹襄老的尸体归还给楚国,以换取知罃。此时荀首担任中军副将,所以楚国同意了。楚王送别知罃时说:“你会怨恨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交战,我没有才能,不能胜任职责,成为俘虏。您没有用我祭鼓,让我回去受刑,这是您的恩惠。我确实没有才能,又怎敢怨恨?”楚王说:“那么你会感激我吗?”知罃回答说:“两国都为自己的国家着想,希望减轻百姓的负担,各自克制愤怒以互相宽恕,释放俘虏以达成友好。两国友好,我没有参与其中,又怎敢感激?”楚王说:“你回去后,怎么报答我?”知罃回答说:“我不该怨恨您,您也不该接受我的感激,没有怨恨也没有感激,我不知道该如何报答。”楚王说:“即便如此,你一定要告诉我。”知罃回答说:“托您的福,我能回到晋国,我的国君如果处死我,我死而无憾。如果因为您的恩惠而免于一死,把我交给您的外臣荀首;荀首会请求我的国君在宗庙处死我,我也死而无憾。如果我没有被处死,而是继承宗族的职位,继续履行职责,率领军队守卫边疆,即使遇到您的军队,我也不敢违抗。我会竭尽全力,直到战死,绝无二心,以尽臣子的职责,这就是我的报答。”楚王说:“晋国不可与之为敌。”于是以隆重的礼节送他回国。
秋天,叔孙侨如包围了棘城,夺取了汶阳的田地。棘城不服从,所以包围了它。
晋国的郤克和卫国的孙良夫攻打啬咎如,讨伐赤狄的残余势力。啬咎如溃败,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冬天的十一月,晋侯派荀庚来访问,并且重申盟约。卫侯派孙良夫来访问,并且重申盟约。鲁公问臧宣叔:“仲行伯在晋国的地位是第三位,孙良夫在卫国是上卿。应该先接待谁?”臧宣叔回答说:“次国的上卿相当于大国的中卿,中卿相当于大国的下卿,下卿相当于大国的上大夫。小国的上卿相当于大国的下卿,中卿相当于大国的上大夫,下卿相当于大国的下大夫。上下等级如此,这是古代的礼制。卫国在晋国面前,不能算是次国。晋国是盟主,应该先接待晋国。”于是丙午日与晋国结盟,丁未日与卫国结盟,这是符合礼制的。
十二月的甲戌日,晋国建立了六军。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都成为卿,这是为了奖赏他们在鞌之战中的功劳。
齐侯前往晋国朝见,准备献上玉器。郤克快步上前说:“这次来,您是因为妇人的嘲笑而受辱,我的国君不敢接受。”晋侯设宴款待齐侯。齐侯看着韩厥,韩厥说:“您认识我吗?”齐侯说:“您的服饰变了。”韩厥登上台阶,举起酒杯说:“我不敢吝惜生命,是因为两位国君在这殿堂上。”
荀荦在楚国时,郑国有个商人打算把他藏在褚中带出去。计划好了,但还没行动,楚国就把他送回了晋国。商人前往晋国,荀罃善待他,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商人说:“我没有功劳,怎敢接受这样的待遇?我是个小人物,不能厚颜诬陷君子。”于是前往齐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三年-注解
王正月:指周历的正月,即农历的十一月,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历法。
公:指鲁国的君主,这里特指鲁成公。
晋侯、宋公、卫侯、曹伯:分别是晋国、宋国、卫国、曹国的君主。
伐郑:攻打郑国,指诸侯联合攻打郑国的军事行动。
辛亥: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记录日期。
卫穆公:卫国的君主,名不详,穆公是其谥号。
新宫灾:指鲁国新建的宫殿发生火灾。
三日哭:古代礼仪,表示对重大灾难的哀悼,持续三天。
宋文公:宋国的君主,名不详,文公是其谥号。
如晋:前往晋国,指鲁成公访问晋国。
郑公子去疾:郑国的公子,名去疾,是郑国的贵族。
许:古代小国,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叔孙侨如:鲁国的贵族,叔孙氏的后代。
大雩:古代求雨的祭祀仪式。
啬咎如:古代部落名,属于赤狄的一支。
荀庚:晋国的贵族,荀氏的后代。
孙良夫:卫国的贵族,孙氏的后代。
盟:古代诸侯之间的盟约,表示结盟或和解。
臧宣叔:鲁国的贵族,臧氏的后代。
六军: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晋国在此时期扩充军队。
韩厥、赵括、巩朔、韩穿、荀骓、赵旃:晋国的贵族,分别来自韩氏、赵氏、巩氏、荀氏等家族。
鞌之功:指晋国在鞌地(今山东淄博)取得的军事胜利。
齐侯:齐国的君主,指齐顷公。
郤克:晋国的贵族,郤氏的后代。
荀荦:晋国的贵族,荀氏的后代。
郑贾人:郑国的商人。
褚中:指褚地,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成公-成公三年-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文本以简洁的编年体形式,记录了诸侯之间的战争、外交活动、祭祀仪式等重要事件,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礼仪制度。
首先,文本开篇提到鲁成公与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联合伐郑,这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常见的军事行动,体现了诸侯国之间的联盟与对抗。郑国作为中原地区的重要国家,常常成为诸侯争夺的对象。
其次,文本中提到的‘新宫灾,三日哭’反映了古代中国对重大灾难的礼仪处理。火灾被视为不祥之兆,因此鲁国举行了为期三天的哀悼仪式,体现了古人对天灾的敬畏和对礼仪的重视。
再次,文本中多次提到‘盟’,如‘丙午盟晋,丁未盟卫’,这表明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盟约来维持和平或达成共识。盟约是当时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制衡与合作。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晋国扩充军队,设立六军,并任命韩厥、赵括等人为卿,这是晋国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重要举措,反映了晋国在春秋时期的强盛地位。
最后,文本中关于荀罃与楚王的对话,展现了春秋时期贵族之间的外交辞令和礼仪规范。荀罃的回答既体现了对楚王的尊重,又表明了自己对晋国的忠诚,反映了当时贵族在外交场合中的智慧与风范。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还通过细节展现了当时的礼仪制度、外交策略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