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成就卓著,不仅在诗词方面有着重要影响,还在文章、书法、绘画等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苏轼的诗词富有情感,风格豪放,强调自然与人生的融合。
年代:成书于宋代(约1080年左右)。
内容简要:《沧浪诗话》是苏轼关于诗词创作的理论与实践总结,书中阐述了他对诗词艺术的独特见解。苏轼在书中提出,诗歌应当表现真情实感,形式上应简洁自然,避免过于雕琢。苏轼在《沧浪诗话》中强调了诗词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认为诗歌的创作不仅要表达个人的情感,还要具有一定的哲理性。书中还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华丽虚伪的诗风,提倡自然流畅、简朴明了的诗作。他认为,诗歌创作应注重内心的真实体验,而非单纯的修辞技巧或词藻堆砌。苏轼的诗歌思想不仅丰富了宋代的文学理论,也为后世的诗词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沧浪诗话-考证-原文
少陵与太白独厚于诸公,诗中凡言太白十四处,至谓“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其情好可想。
《遁斋闲览》谓二人名既相逼,不能无相忌,是以庸俗之见而度贤哲之心也,予故不得不辨。
古诗十九首非止一人之诗也,行行重行行,乐府以为枚乘之作,则其他可知矣。(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玉台》作两首),自“越鸟巢南枝”以下别为一首,当以选为正)。《文选》长歌行只有一首,青青园中葵者,郭茂倩乐府有两篇,次一首乃仙人骑白鹿者。
仙人骑白鹿之篇,予疑此词“岹岹山上亭”以下其义不同,当又别是一首,郭茂倩不能辨也。
文选《饮马长城窟》古词无人名,玉台以为蔡邕作。古词之不可读者莫如巾舞歌、文义漫不可解。
又古将进酒“芳树石留豫章行”等篇皆使人读之茫然。
又朱鹭“稚子班艾如”、张思“悲翁上之回”等只二三句可解,岂非岁久文字舛讹而然耶!木兰歌“促织何唧唧”,《文苑英华》作“唧唧何切切”,又作历历,乐府作“唧唧复唧唧”又作“促织何唧唧”,当从乐府也。
“愿驰千里足”郭茂倩乐府作”愿借明佗[驼]千里足”,《酉阳杂俎》作”愿驰千里明佗[驼]足”,渔隐不考,妄为之辩。
木兰歌最古,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也。
木兰歌文苑英华直作韦元甫名字,郭茂倩乐府有两篇,其后篇乃元甫所作也。
班婕妤《怨歌行》,文选直作班姬之名,乐府以为颜延年作。
孔明梁父吟”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乐府解题作”遥望阴阳里”,青州有阴阳里;
“田疆古冶子”,解题作”田疆固野子”。
南北朝人惟张正见诗最多,而最无足省发,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西清诗话》载晁文元家所藏陶诗有《问来使》一篇云:”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屋南山下,今生几丛菊?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予谓此篇诚佳,然其体制气象与渊明不类,得非太白逸诗?后人谩取以入陶集尔。
文苑英华有太白代寄翁参枢先辈七言律一首,乃晚唐之下者;又有五言律三首,其一送客归吴,其二送友生游峡中,其三送袁明甫任长江,集本皆无之,其家数在大历正元间,亦非太白之作;
又有五言雨后望月一首,对雨一首,望夫石一首,冬月归旧山一首,皆晚唐之语;又有”秦楼出佳丽”四句亦不类太白,皆是后人假名也。
文苑英华有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一首:”峥嵘丞相府,清切凤凰池。羡尔瑶台鹤,高楼琼树枝。归飞晴日好,吟弄惠风吹。正有乘轩乐,初当学舞时。珍禽在罗纲,微命若游丝。愿托周南羽,相衔汉水湄。”
此或太白之逸诗也,不然亦是盛唐人之作。
太白集中《少年行》只有数句类太白,其他皆浅近浮俗,决非太白所作,必误入也。
“迎旦东风骑蹇驴”决非盛唐人气象,只似白乐天言语,今世俗图画以为少陵诗,渔隐亦辨其非矣,而黄伯思编入杜集,非也。
少陵有避地逸诗一首云:”避地岁时晚,窜身筋骨劳。诗书遂墙壁,奴仆且旌旄。行在仅闻信,此生随所遭。神尧旧天下,会见出腥臊。”
题下公自注云:”至德三载丁酉作此”,则真少陵语也,今书市集本并不见有。
旧蜀本杜诗并无注释,虽编年而不分古近二体,其间略有公自注而已。
今豫章库本以为翻镇江蜀本,虽分杂注,又分古律,其编年亦且不同。
近宝庆间南海漕台开杜集亦以为蜀本,虽删去假坡之注,亦有王原叔以下九家,而赵注比他本最详,皆非旧蜀本也。
杜集注中坡曰者,皆是托名假伪,渔隐虽尝辨之而人尚疑者,盖无至当之说以指其伪也。
今举一端将不辨而自明矣——如楚岫八峰翠,注云:景差《兰亭春望》”千峰楚岫碧,万木郢城阴”,且五言始于李陵苏武,或云枚乘汉以前五言古诗尚未有之,宁有战国时已有五言律句耶!观此可以一笑而悟矣!虽然亦幸而有此漏逗也。
杜注中师曰者亦坡曰之类,但其间半伪半真,尤为殽乱惑人,此深可叹,然具眼者自默识之耳。
崔灏渭城少年行,百家选作两首,自”秦川”已下别为一首;郭茂倩乐府止作一首,文苑英华亦止作一首,当从乐府、英华为是矣。
玉川子”天下薄夫苦耽酒”之诗,荆公百家诗选止作一篇,本集自”天上白日悠悠悬”以下别为一首,尝从荆公为是。
太白诗”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乃岑参之诗误入;太白塞上曲”騮马新夸紫玉鞍”者,乃王昌龄之诗,亦误入。
昌龄本有二篇,前集乃”秦时明月汉时关”也。
孟浩然有赠孟郊一首,按东野乃贞元元和间人,而浩然终于开元二十八年,时代悬远,其诗亦不似孟浩然,必误入。
杜诗”五云高太甲,六月旷搏扶”,太甲之义殆不可晓,得非高太乙耶?乙为甲盖亦相近,以星对风亦从其类也。
至于”杳杳东山携汉妓”亦无义理,疑是”携妓去”,盖子美每于绝句喜对偶耳,臆度如此,更俟宏识。
王荆公百家诗选,盖本于唐人英灵间气集[《河岳英灵集》?],
其初,明皇、德宗、薛稷、刘希夷、韦述之诗无少增损,次序亦同;
孟浩然止增篇数,储光羲后方是荆公自去取。
前卷读之尽佳,非其选择之精,盖盛唐人诗无不可观者。
至于大历已后,其去取深不满人意。
况唐人如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张燕公,
张还江汉流“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
子谓“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一联删去,只用八句,尤为浑然,
不知识者以为何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沧浪诗话-考证-译文
少陵和太白在众多诗人中特别受到推崇,诗中提到太白的地方有十四处,甚至有‘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这样的句子,其深厚的情感可见一斑。《遁斋闲览》说,两人的名字相近,难免有相忌之心,这是用庸俗的眼光去揣测贤哲的内心,所以我不得不进行辨析。
《古诗十九首》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行行重行行’这首诗,乐府认为是枚乘所作,由此可知其他诗篇的情况。(《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在《玉台新咏》中作两首),从‘越鸟巢南枝’以下单独成一首,应当是正篇。《文选》中的《长歌行》只有一首,‘青青园中葵’这一篇,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有两篇,下一首是‘仙人骑白鹿’。‘仙人骑白鹿’这一篇,我怀疑‘岹岹山上亭’以下的意义不同,应当又是另一首,郭茂倩未能辨明。
《文选》中的《饮马长城窟》这首古词没有作者名字,玉台新咏认为是蔡邕所作。古词中难以阅读的莫过于《巾舞歌》,文义混乱难以理解。还有《古将进酒》中的‘芳树石留豫章行’等篇,读来让人茫然。还有《朱鹭》中的‘稚子班艾如’、张思的‘悲翁上之回’等,只有一两句可以理解,难道不是岁月久远,文字出现错误才这样吗!《木兰歌》中的‘促织何唧唧’,在《文苑英华》中作‘唧唧何切切’,又作‘历历’,乐府中作‘唧唧复唧唧’又作‘促织何唧唧’,应当从乐府版本。《愿驰千里足》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作‘愿借明佗[驼]千里足’,在《酉阳杂俎》中作‘愿驰千里明佗[驼]足’,渔隐未能考证,妄加辩解。木兰歌是最古老的,但‘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类句子已经类似太白风格,必非汉魏人所作。木兰歌在《文苑英华》中直接署名为韦元甫的名字,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有两篇,后面的篇章是元甫所作。
班婕妤的《怨歌行》,在《文选》中直接署名为班姬的名字,乐府认为是颜延年所作。孔明的《梁父吟》‘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乐府解题作‘遥望阴阳里’,青州有阴阳里;‘田疆古冶子’,解题作‘田疆固野子’。
南北朝人中,只有张正见的诗作最多,但最不值得深思,所谓‘虽多亦奚以为’。《西清诗话》记载晁文元家中所藏的陶诗中有《问来使》一篇:‘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屋南山下,今生几丛菊?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我认为这首诗确实不错,但它的风格和气象与陶渊明不同,难道不是太白的遗诗?后人随意收录进陶渊明的诗集中。
《文苑英华》中有太白代寄翁参枢先辈的一首七言律诗,是晚唐水平以下的;又有三首五言律诗,其中一首是送客归吴,另一首是送友生游峡中,第三首是送袁明甫任长江,诗集版本中都没有这些诗,他们的家世在大历正元间,也不是太白的作品;还有一首《雨后望月》,一首《对雨》,一首《望夫石》,一首《冬月归旧山》,都是晚唐风格的语言;还有‘秦楼出佳丽’四句也不像太白的作品,都是后人假托名字的。
《文苑英华》中有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的一首诗:‘峥嵘丞相府,清切凤凰池。羡尔瑶台鹤,高楼琼树枝。归飞晴日好,吟弄惠风吹。正有乘轩乐,初当学舞时。珍禽在罗纲,微命若游丝。愿托周南羽,相衔汉水湄。’这首诗或许真是太白的遗诗,否则也是盛唐人的作品。太白的《少年行》中只有几句像太白,其他都浅显通俗,绝不是太白所作,一定是误入。
‘迎旦东风骑蹇驴’根本不是盛唐人的风格,只像白居易的语言,现在世俗的图画中误以为是少陵的诗,渔隐也辨明过,但黄伯思却编入杜集,这是不对的。少陵有避地逸诗一首:‘避地岁时晚,窜身筋骨劳。诗书遂墙壁,奴仆且旌旄。行在仅闻信,此生随所遭。神尧旧天下,会见出腥臊。’诗题下少陵自己注释说:‘至德三载丁酉作此’,这是少陵的真迹,现在书店中的版本并没有收录。
旧蜀本的杜诗没有注释,即使编年也不分古近二体,其中只有少数公自注。现在豫章库本认为是翻刻镇江蜀本,虽然分了杂注,又分了古律,编年也有所不同。近宝庆年间南海漕台开杜集也认为是蜀本,虽然删去了假托苏轼的注释,但还有王原叔以下九家的注释,赵注比其他版本更为详细,都不是旧蜀本。
杜集注中‘坡曰’的都是托名假托,渔隐虽然曾经辨明,但人们仍然怀疑,因为没有确切的证据来指明其伪。现在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不辨自明——比如‘楚岫八峰翠’,注释中说:‘景差《兰亭春望》‘千峰楚岫碧,万木郢城阴’,并且五言诗始于李陵苏武,有人说枚乘在汉以前五言古诗尚未有之,难道战国时已经有了五言律诗吗!看到这里可以一笑而悟了!虽然如此,也幸好有这样的漏洞。
杜注中‘师曰’的也是‘坡曰’之类,但其中一半是伪一半是真,尤其容易混淆视听,这实在令人叹息,但具有眼光的人自然心中有数。
崔灏的《渭城少年行》,在百家诗选中作两首,从‘秦川’以下又另作一首;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只作一首,文苑英华中也只作一首,应当从乐府和文苑英华的版本。
玉川子的‘天下薄夫苦耽酒’这首诗,在王安石的百家诗选中只作一篇,本集中‘天上白日悠悠悬’以下又另作一首,我曾跟随王安石认为是正确的。太白的诗‘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是岑参的诗误入;太白的《塞上曲》‘騮马新夸紫玉鞍’,是王昌龄的诗,也误入。王昌龄原本有两篇,前集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孟浩然有赠孟郊一首,按孟郊是贞元元和间人,而孟浩然在开元二十八年去世,时代相隔甚远,他的诗也不像孟浩然,一定是误入。
杜诗中的‘五云高太甲,六月旷搏扶’,‘太甲’的意义几乎无法理解,难道不是‘太乙’吗?乙和甲也很接近,以星对风也是从其类别。
至于‘杳杳东山携汉妓’也没有意义,怀疑是‘携妓去’,因为子美在绝句中喜欢对偶,我这样推测,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王荆公编选的《百家诗选》,是根据唐代人编的《河岳英灵集》来的。最初,里面的明皇、德宗、薛稷、刘希夷、韦述等人的诗都没有增加或减少,顺序也和原书一样;孟浩然的诗只是增加了篇数,而储光羲的诗才是王荆公自己挑选的。
前卷的诗读起来都很不错,并不是因为王荆公挑选得有多精,而是因为盛唐时期的人写的诗几乎每首都值得一看。
但是到了大历年间以后,王荆公的挑选让人很不满意。
至于像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张燕公等唐代诗人,张还江汉流‘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我认为把‘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这一联删去,只保留后面的八句,会更加完整。不知道知道的人会怎么评价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沧浪诗话-考证-注解
少陵:指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太白: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诸公:泛指众多文人或官员。
《遁斋闲览》:《遁斋闲览》是宋代文学家朱熹的著作,这里指朱熹的观点。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不详,收录在《文选》中。
枚乘:西汉时期文学家。
《玉台》:《玉台新咏》是南朝梁代萧统编选的一部诗歌总集。
《文选》:《文选》是南朝梁代萧统编选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选集。
《长歌行》:《长歌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形式,内容多为叙事。
郭茂倩:宋代文学家,编有《乐府诗集》。
《饮马长城窟》:《饮马长城窟》是古代乐府诗中的一首。
蔡邕: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巾舞歌:古代一种以巾为道具的舞蹈。
《文苑英华》:《文苑英华》是宋代的一部文学总集。
木兰歌:《木兰歌》是古代乐府诗中的一首,讲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韦元甫:唐代诗人。
班婕妤:西汉时期著名女诗人。
颜延年:南朝宋时期著名文学家。
孔明: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
梁父吟:诸葛亮所作的一首诗。
田疆古冶子:古代人物。
张正见:南北朝时期诗人。
陶诗:指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诗作。
渊明:指陶渊明。
大历:指唐朝的年号,公元766年至779年。
正元:唐代德宗年号。
翁参枢:唐代人物。
少陵诗:指杜甫的诗。
豫章库本:指收藏在豫章(今江西南昌)的杜甫诗集。
镇江蜀本:指收藏在镇江的杜甫诗集。
王原叔:宋代文学家。
赵注:指赵宋时期的注释。
楚岫八峰翠:指楚地八座山峰的翠绿。
景差《兰亭春望》:指景差所作的《兰亭春望》。
李陵:西汉时期文学家。
苏武:西汉时期文学家。
荆公:指宋代政治家王安石。
岑参:唐代著名诗人。
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
孟浩然:指唐朝的诗人孟浩然。
孟郊:唐代著名诗人。
太甲:商朝的一位君主。
太乙:道教中的神祇。
东山携汉妓:指携带着汉地的歌妓去东山。
子美:指杜甫,字子美。
王荆公:王荆公指的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因其封号荆国公,故称王荆公。
百家诗选:指王安石编选的诗歌选集,收录了多位诗人的作品。
唐人:指唐朝的人,这里特指唐朝的诗人。
英灵间气集:指唐朝诗人选集《河岳英灵集》,由高适编选,收录了初唐至盛唐时期的诗歌。
明皇:指唐朝的皇帝唐明皇李隆基。
德宗:指唐朝的皇帝唐德宗李适。
薛稷:指唐朝的诗人薛能。
刘希夷:指唐朝的诗人刘希夷。
韦述:指唐朝的诗人韦应物。
增损:指增加或减少。
次序:指顺序。
储光羲:指唐朝的诗人储光羲。
沈宋:指唐朝的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
王杨卢骆:指唐朝初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陈拾遗:指唐朝的诗人陈子昂,因曾任拾遗官职,故称陈拾遗。
张燕公:指唐朝的诗人张说,曾任燕国公。
江汉流:指江汉流域。
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这是诗句,出自张说的《江上作》,意指停下车驾,我满怀惆怅地远望,停下船桨,你徘徊不定。
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这是诗句,出自张说的《江上作》,意指广平(地名)听方籍(人名),茂陵(地名)将见求(人名)。
浑然:指完整自然,不生硬。
离忧:指离别之忧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沧浪诗话-考证-评注
王荆公百家诗选,盖本于唐人英灵间气集[《河岳英灵集》?],此句开篇即点明了王荆公的百家诗选的来源。‘盖本于唐人英灵间气集’中的‘英灵间气’一词,是对唐代诗歌精神的概括,意指唐代诗歌中所蕴含的豪放不羁、英气勃勃的特质。‘盖’字表明这种精神在王荆公的诗选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其初,明皇、德宗、薛稷、刘希夷、韦述之诗无少增损,次序亦同;孟浩然止增篇数,储光羲后方是荆公自去取。此段话说明了王荆公在选诗时,对初唐诗歌的尊重和保留,同时对孟浩然和储光羲的作品有所增删。‘无少增损’和‘次序亦同’体现了王荆公对初唐诗歌的忠实态度,而‘自去取’则表明他在选诗过程中也加入了个人见解。
前卷读之尽佳,非其选择之精,盖盛唐人诗无不可观者。此句是对王荆公百家诗选前卷的评价。‘前卷读之尽佳’表明前卷的诗作质量上乘,‘非其选择之精’则暗示这种质量并非完全依赖于王荆公的选择。‘盖盛唐人诗无不可观者’是对盛唐诗歌整体水平的肯定,说明王荆公的诗选只是对盛唐诗歌的精选。
至于大历已后,其去取深不满人意。此句转折,指出王荆公在选诗过程中对大历以后诗歌的取舍并不尽如人意。‘大历已后’指的是唐代大历年间以后的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与盛唐有所不同,王荆公可能未能完全把握这一时期的诗歌特色。
况唐人如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张燕公,张还江汉流‘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子谓‘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一联删去,只用八句,尤为浑然,不知识者以为何如?此段话中,王荆公对几位唐代诗人的作品进行了评价,并对张燕公的诗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况’字引出对唐代诗人作品的评价,‘子谓’则表明王荆公对张燕公诗作的具体看法。他认为张燕公的诗作中有一联‘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可以被删去,而只保留八句,这样处理可以使诗歌更加浑然一体。这里的‘不知识者以为何如’则是对这一观点的疑问,同时也反映了王荆公对诗歌审美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