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博物志-卷五

作者: 郭璞(276年—324年),字子真,东晋时期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博物学家。郭璞精通地理学、文学、医学等多个领域,他的博物学作品《博物志》在中国古代博物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璞的学术思想深刻,善于通过实地考察和总结经验,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自然知识。

年代:成书于东晋(约公元300年左右)。

内容简要:《博物志》是郭璞总结自然界各种现象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古代博物学的经典之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动植物、矿物等自然物质,并结合古代神话与自然界奇异现象,为后世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自然学资料。郭璞不仅对植物、动物等自然生物的分类、特点作了详细描述,还对各类矿物、山川景观及神秘现象进行了考察和记录。《博物志》所描述的这些自然现象,为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地理观和哲学观提供了宝贵资料,展现了古人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探索。书中内容不仅有助于自然科学研究,也体现了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博物志-卷五-原文

方士

魏武帝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四方之术士,如左元放、华佗之徒,无不毕至。

【 周日用曰:曹虽好奇而心道异,如何招引方术之人乎?如囚左元放而兼见杀者,若非变化,奚至灭身?故有道者不合亲之矣。既要试术,则可乎?】

魏王所集方士名:

上党王真、陇西封君达、甘陵甘始、鲁女生、谯国华佗字符化、东郭延年、唐霅、冷寿光、河南卜式、张貂、蓟子训、汝南费长房、鲜奴辜、魏国军吏河南赵圣卿、阳城却俭字孟节、卢江左慈字符放。

右十六人,魏文帝、东阿王、仲长统所说,皆能断谷不食,分形隐没,出入不由门户。

左慈能变形,幻人视听,厌刻鬼魅,皆此类也。

《周礼》所谓怪民,《王制》称挟左道者也。

魏时方士,甘陵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却俭。

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善辟谷不食,悉号二百岁人。

凡如此之徒,武帝皆集之于魏,不使游散。

甘始老而少容,曹子建密问其所行,始言本师姓韩字世雄,尝与师于南海作金,投数万斤于海。

又取鲤鱼一双,鲤游行沉浮,有若处渊,其与药者已熟而食。

言此药去此逾远万里,已不可行,不能得也。

皇甫隆遇青牛道士姓封名君达,其与养性法,即可仿用。

大略云:‘体欲常少,劳无过虚,食去肥浓,节酸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春夏泄泻,秋冬闭藏。’详别篇。

武帝行之有效。

文帝《典论》曰:陈思王曹植《辩道论》云:世有方士,吾王悉招至之: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却俭。

始能行气,俭善辟谷,悉号二百岁人。

自王与太子及余之兄弟,咸以为调笑,不全信之。

然尝试却俭辟谷百日,犹与寝处,行步起居自若也。

夫人不食七日则死,而俭乃能如是。

左慈修房中之术,善可以终命,然非有至情,莫能行也。

甘始老而少容,自诸术士,咸共归之,王使却孟节主领诸人。

近魏明帝时,河东有焦生者,裸而不衣,处火不燋,入水不冻。

杜恕为太守,亲所呼见,皆有实事。

【 周日用曰:焦孝然边河居一庵,大雪,庵倒,人已为死,而视之,蒸气于雪,略无变色。时或析薪惠人而已,故《魏书》云:‘自羲皇以来,一人而已。’】

颍川陈元方、韩元长,时之通才者。

所以并信有仙者,其父时所传闻。

河南密县有成公,其人出行,不知所至,复来还,语其家云:‘我得仙。’因与家人辞诀而去,其步渐高,良久乃没而不见。

至今密县传其仙去。

二君以信有仙,盖由此也。

【 周日用曰:岂惟二子乎?】

桓谭《新论》说方士有董仲君,罪系狱,佯死,臭自陷出,既而复生。

黄帝问天老曰:‘天地所生,岂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

天老曰:‘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饵而食之,可以长生。太阴之草,名曰钩吻,不可食,入口立死。人信钩吻之杀人,不信黄精之益寿,不亦惑乎?’

【 周日用曰:草既杀人,仍无益寿者也,若杀人无验,则益寿不可信矣。】

服食

左元放荒年法:择大豆粗细调匀,必生熟按之,令有光,烟气彻豆心内。

先不食一日,以冷水顿服讫。

其鱼肉菜果不得复经口,渴即饮水,慎不可暖饮。

初小困,十数日后,体力壮健,不复思食。

鲛法服三升为剂,亦当随入先食多少增损之。

盛丰欲还者煮葵子及脂苏,服肉羹渐渐饮之,须豆下乃可食。

豆未尽而以实物肠塞,则杀人矣。

此未试,或可以然。

【 周日用曰:一说腊涂黏饼,炙饼令热,即涂之,以意量多少即食之,如常渴即饮冷水,熙热茶耳。】

《孔子家语》曰:‘食水者乃耐寒而苦浮,食土者无心不息,食木者多而不治,食石者肥泽而不老,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能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

《仙传》曰:‘虽食者,百病妖邪之所钟焉。’

西域有蒲萄酒,积年不败,彼俗云:‘可十年饮之,醉弥月乃解。’

所食逾少,心开逾益,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损焉。

辨方士

汉淮南王谋反被诛,亦云得道轻举。

【 周日用曰:《汉书》云:淮南自刑,应不然乎?得道轻举,非虚事也。至今维阳境内,马迹犹存。且日与成公同处,皆上品真人耳。既谈道德,肯图叛逆之事?况恒行阴旨,好书艺,不善弋猎,《淮南内书》言神仙黄白之术,去反事远矣。夫古今书传多黜仙道者,虑帝王公侯废万机,而慕其道,故隐而不书,唯老聃不可掩而云,三百岁后,西游流沙,不知所云。庾书云蜀有女道士谢自然,白日上升,此外历代史籍未尝言也。】

钩弋夫人被杀于云阳,而言尸解柩空。

【 周日用曰:史云夫人被大风拔树,扬沙揭石,亦不云尸解柩空。】

文帝《典论》云:议郎李覃学却俭谷食茯苓,饮水中不寒,泄痢殆至殒命。

军祭酒弘农董芬学甘始鸱视狼顾,呼吸吐纳,为之过差,气闭不通,良久乃苏。

寺人严峻就左慈学补导之术,阉竖真无事于斯,而逐声若此。

又云:王仲统云:甘始、左元放、东郭延年,行容成御妇人法,并为丞相所录。

间行其术,亦得其验。

降就道士刘景受云母九子元方,年三百岁,莫之所在。

武帝恒御此药,亦云有验。

刘德治淮南王狱,得《枕中鸿宝秘书》,及子向咸而奇之。

信黄白之术可成,谓神仙之道可致,卒亦无验,乃以罹罪也。

【 周日用曰:神仙之道,学之匪一朝一夕而可得。黄白者也,仍须有分,升腾者应须有骨,安可偶然而得效也。】

刘根不觉饥渴。

或谓能忍盈虚,王仲都当盛夏之月,十垆火炙之不热;当严冬之时,裸之而不寒。

恒山君以为性耐寒暑。

恒山以无仙道,好奇者为之,前者已述焉。

司马迁云:无尧以天下让许由事。

扬雄亦云:夸大者为之。

扬雄又云:无仙道。

桓谭亦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博物志-卷五-译文

方士:魏武帝喜欢修炼养生之道,也懂得一些医药知识,招募了四方的术士,如左元放、华佗等人,他们无不纷纷前来。

周日用说:曹操作为好奇的人,内心却与道不同,他如何能吸引这些方术之人呢?如果囚禁了左元放,而且他也被杀,如果不是因为变化,怎么会落到身死的地步?所以有道德的人是不会亲近他们的。如果想要试验他们的术法,那么可以吗?

魏王所招募的方士名单:上党王真、陇西封君达、甘陵甘始、鲁女生、谯国华佗字符化、东郭延年、唐霅、冷寿光、河南卜式、张貂、蓟子训、汝南费长房、鲜奴辜、魏国军吏河南赵圣卿、阳城却俭字孟节、卢江左慈字符放。

右十六人,魏文帝、东阿王、仲长统都说,他们都能断谷不食,分身隐没,出入不由门户。左慈能变形,幻人视听,厌刻鬼魅,都属于这一类。《周礼》所说的怪民,《王制》所称的持左道者也。

魏时的方士,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却俭。甘始能行气导引,左慈懂得房中之术,擅长辟谷不食,都被称为二百岁的人。所有这些人,武帝都聚集在魏国,不让它们游散。甘始年老但容貌年轻,曹子建私下询问他所行之事,甘始说他的师傅姓韩,字世雄,曾经与师傅在南海炼金,投入海中的金有几万斤。又取来一对鲤鱼,鲤鱼游动沉浮,有如深渊中的鱼,那些服食药物的人已经熟练并食用了。说这种药物离开这里越远越不可行,无法得到。

皇甫隆遇到青牛道士姓封名君达,他的养生方法可以仿效。大致内容是:身体想要保持年轻,劳累不过度,饮食要清淡,节制酸咸,减少思虑,减少喜怒,除去奔波,注意房事。春夏要泄泻,秋冬要闭藏。

武帝按照这些方法实践,效果显著。

文帝《典论》说:陈思王曹植《辩道论》云:世间有方士,我的王都把他们召集来了: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却俭。甘始能行气,却俭擅长辟谷,都被称为二百岁的人。我和太子以及我的兄弟们,都认为这只是玩笑,并不完全相信。然而尝试了却俭辟谷百日,仍然可以睡觉,行走,起居如常。人如果不吃东西七天就会死,而却俭却能这样。左慈修炼房中之术,善于延年益寿,但如果没有真挚的情感,就无法实践。甘始年老但容貌年轻,所有的术士都归附于他,王派却孟节主管这些人。

近魏明帝时,河东有焦生,裸体不穿衣服,身处火中不被烧焦,入水中不被冻住。杜恕担任太守,亲自呼见,都有事实根据。

周日用说:焦孝然住在边河的一个小庙里,大雪,庙倒塌,人已经死了,但看他的尸体,被雪蒸气覆盖,几乎没有变色。有时劈柴帮助人,所以《魏书》说:“自羲皇以来,只有他一个人。”

颍川陈元方、韩元长,是当时的通才。他们之所以相信有仙人,是因为他们父亲时代所传闻的。河南密县有成公,这个人出行,不知道去了哪里,又回来,告诉家人说:“我成仙了。”于是与家人告别而去,他的步伐越来越高,很久才消失不见。至今密县还传说他成仙了。

周日用说:难道只有这两个孩子吗?

桓谭《新论》说方士有董仲君,被关在监狱里,假装死去,气味从牢中散发出来,后来又复活了。

黄帝问天老说:“天地所生,难道有吃了可以让人不死的食物吗?”天老说:“太阳之草,名叫黄精,吃了它可以长生。太阴之草,名叫钩吻,不能吃,入口立刻死亡。人们相信钩吻可以杀人,不相信黄精可以延年益寿,这不是很糊涂吗?”

周日用说:草既然可以杀人,也就没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了,如果杀人没有证据,那么延年益寿的话也不可信。

左元放荒年法:选择大豆,粗细均匀,必须煮熟,按着它,让它有光泽,烟气透入豆心内。先不吃一天,用冷水一次性喝完。鱼肉菜果不能再入口,渴了就喝水,千万不要喝热水。一开始会有些困顿,十几天后,体力变得强健,不再想吃饭。

鲛法服三升为剂,也应当根据先前的食量增减。盛丰想要回去的人,煮葵子及脂苏,服用肉汤慢慢喝,等到豆下才能吃。如果豆没有吃完就用实物堵住肠子,就会杀人。这个方法还没有试验过,或许可行。

周日用说:另一种说法是用腊涂在粘饼上,烤热饼后涂上腊,按照自己的感觉吃多少就吃多少,像平常一样渴了就喝冷水,喝热茶。

《孔子家语》说:“吃水的人耐寒但苦于浮沉,吃土的人无心无息,吃木的人多而不治理,吃石的人肥而不老,吃草的人善走而愚笨,吃桑的人有丝而蛾,吃肉的人勇猛而凶悍,吃气的人神明而长寿,吃谷的人智能而短命,不吃的人不死而神明。”《仙传》说:“即使是吃的人,也是百病妖邪所钟爱的。”

西域有葡萄酒,存放多年不会变质,当地人说:“可以喝十年,醉后一个月才能解除。”吃的越少,心情越开朗,吃的越多,心情越闭塞,寿命越短。

辨方士:汉淮南王谋反被诛,也说是得道轻举。

周日用说:《汉书》说:淮南自刑,应该不是这样吧?得道轻举,不是虚事。至今维阳境内,马迹还存。而且他和成公同处,都是上品真人。既然谈论道德,怎么会去图谋叛逆之事?何况他常行阴旨,喜欢书艺,不擅长打猎,《淮南内书》谈神仙黄白之术,与叛逆之事相去甚远。古今书籍传记中很多都贬低仙道,担心帝王公侯废弃万机,而追求仙道,所以隐而不书,只有老聃不可掩盖,说他在三百岁后,西行流沙,不知所终。庾书说蜀地有女道士谢自然,白天升天,除此之外历代史籍未曾提及。

钩弋夫人被杀于云阳,而说她的尸体解体,棺柩空空。

周日用说:史书上说的是夫人被大风拔树,扬沙揭石,也没有说尸体解体,棺柩空空。

文帝《典论》说:议郎李覃学习却俭辟谷,吃茯苓,喝水不觉得冷,腹泻几乎要死。军祭酒弘农董芬学习甘始鸱视狼顾,呼吸吐纳,做得太过分,气闭不通,很久才苏醒。宦官严峻向左慈学习补导之术,宦官真没有什么事情去做,却跟着声音学这些。

又说:王仲统说:甘始、左元放、东郭延年,他们都练习了容成御妇人的方法,并且都被丞相录用。他们私下里实践这些方法,也确实看到了效果。他们向道士刘景学习云母九子元方,据说他活了三百岁,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汉武帝经常服用这种药,也说有显著效果。刘德在审理淮南王刘安的案子时,得到了《枕中鸿宝秘书》,以及儿子刘向也对它感到惊奇。他们相信黄白之术能够实现,认为成仙的道路可以到达,但最终都没有得到验证,反而因此受到罪责。

周日用说:成仙的道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到的。至于黄白之术,也必须有一定的缘分,能够飞升的人应该有相应的资质,怎么可能轻易得到效果呢。

刘根能够不觉饥饿和口渴。有人说他能忍受饱腹和饥饿的变化,王仲都在盛夏的时候,十个火炉烤他也不觉得热;在严冬的时候,他赤身裸体也不觉得冷。恒山君认为他性格能耐寒暑。恒山没有仙道,好奇的人尝试了这些方法,前面已经提到了。

司马迁说:没有证据表明尧把天下让给了许由。扬雄也说:那些夸大其词的人会这么说。扬雄还说过:没有仙道。桓谭也是这样说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博物志-卷五-注解

方士:方士,古代指以法术、符咒、炼丹等技艺为业的人,也指那些追求长生不老、修炼成仙的人。在古代中国,方士常常与道教、神仙思想相关联。

养性法:养性法,指通过修炼身心,以达到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方法,包括气功、导引、食饵等。

方药:方药,指根据病情开具的药方和药物。

术士:术士,古代指精通各种技艺的人,包括方士、巫师、算命先生等。

左元放:左元放,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与甘始类似,也是方士。

华佗:华佗,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誉为神医。

断谷不食:断谷不食,指不食五谷杂粮,通过服食丹药或修炼气功等方式来养生。

分形隐没:分形隐没,指通过修炼达到身体和灵魂的分离,从而隐身或消失。

出入不由门户:出入不由门户,指修炼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自由出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厌刻鬼魅:厌刻鬼魅,指通过符咒、法术等方法来驱除鬼魅。

怪民:怪民,指行为古怪、与众不同的人。

挟左道:挟左道,指持有邪术、左道的人。

行气导引:行气导引,指通过呼吸和动作来调和身体内的气,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房中之术:房中之术,指古代的性养生术。

辟谷:辟谷,指不食五谷杂粮,通过服食丹药或修炼气功等方式来养生。

服食:服食,指服用丹药或特殊的食物来养生。

荒年法:荒年法,指在荒年时期,通过特定的方法来保存粮食或寻找食物。

食水者:食水者,指以水为食的人。

食土者:食土者,指以土为食的人。

食木者:食木者,指以木为食的人。

食石者:食石者,指以石为食的人。

食草者:食草者,指以草为食的人。

食桑者:食桑者,指以桑叶为食的人。

食肉者:食肉者,指以肉为食的人。

食气者:食气者,指通过呼吸来摄取气,以达到养生目的的人。

食谷者:食谷者,指以谷物为食的人。

神仙黄白之术:神仙黄白之术,指炼丹术,通过炼制丹药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尸解:尸解,指人死后,身体分解,灵魂升天或转世。

白日上升:白日上升,指人白天直接升天。

得道轻举:得道轻举,指修炼有成,能够轻易地离开尘世,升天成仙。

王仲统:王仲统,古代文学家,此处可能指其言论或观点。

甘始:甘始,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被认为是方士,擅长炼丹术。

东郭延年:东郭延年,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同样被认为是方士。

御妇人法:御妇人法,古代方士所谓的房中术,一种修炼身体和延年益寿的方法。

丞相:丞相,古代官职,指宰相,此处可能指当时的宰相记录了这些方士的事迹。

降就:降就,指降低身份,此处可能指方士们降低身份去接受道士的传授。

刘景受:刘景受,古代道士,此处指他传授了云母九子元方。

云母九子元方:云母九子元方,古代方士所谓的仙药,传说能延年益寿。

武帝:武帝,指汉武帝刘彻,此处指他长期服用这种药物。

刘德:刘德,古代人物,此处指他处理淮南王狱时发现了《枕中鸿宝秘书》。

《枕中鸿宝秘书》:《枕中鸿宝秘书》,古代秘籍,此处指刘德认为这本书非常奇特。

黄白之术:黄白之术,古代炼金术,指将金属炼制成黄金或白银的技术。

神仙之道:神仙之道,指追求长生不老、成仙得道的修炼之道。

刘根:刘根,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此处指他能够忍受饥饿和口渴。

十垆火炙:十垆火炙,指用极热的火烤,此处形容王仲都能够在极热的环境中不感到热。

恒山君:恒山君,可能指恒山山神或与恒山相关的人物。

司马迁: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此处可能引用其观点。

许由: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隐士,据传尧帝曾让位给他。

扬雄:扬雄,西汉文学家,此处可能引用其观点。

夸大者为之:夸大者为之,指那些夸大其词的人。

桓谭:桓谭,西汉学者,此处可能引用其观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博物志-卷五-评注

又云:王仲统云:甘始、左元放、东郭延年,行容成御妇人法,并为丞相所录。

这一句提到了王仲统对甘始、左元放、东郭延年三人的评价。从专业角度出发,这里的‘容成御妇人法’指的是古代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旨在通过修炼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王仲统认为这三人实践了这种方法,并且得到了丞相的认可,这反映了当时道家修炼在政治和社会中的地位。同时,这也暗示了当时道家修炼的普遍性和官方的支持。

间行其术,亦得其验。

‘间行其术’指的是这三人在私下里实践他们的修炼方法,并且‘得其验’意味着他们确实看到了修炼的效果。这表明道家修炼并非空谈,而是有实际效果的实践。这也反映了道家修炼在古代社会中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降就道士刘景受云母九子元方,年三百岁,莫之所在。

这句话描述了刘景受通过修炼云母九子元方达到三百岁高龄,但最终不知所终。这反映了古代对修炼成果的神秘化和对修炼者的崇拜,同时也暗示了修炼效果的难以捉摸和修炼者的神秘性。

武帝恒御此药,亦云有验。

这里的‘武帝’指的是汉武帝,他长期服用这种药物,并且声称有验。这反映了汉武帝对道家修炼的重视,以及当时道家修炼在皇室中的地位。同时,这也说明了道家修炼在古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刘德治淮南王狱,得《枕中鸿宝秘书》,及子向咸而奇之。

刘德在处理淮南王狱的过程中得到了《枕中鸿宝秘书》,并且对它感到非常惊奇。这表明古代文献和秘籍在修炼中的重要性,以及修炼者对秘籍的珍视。

信黄白之术可成,谓神仙之道可致,卒亦无验,乃以罹罪也。

这句话表达了对黄白之术和神仙之道的怀疑。‘黄白之术’指的是炼金术,‘神仙之道’则是指修炼成仙。这里的‘卒亦无验’意味着这些修炼方法并没有实际的效果,反而导致修炼者遭受了惩罚。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修炼方法的严格审查和对修炼者的道德要求。

【 周日用曰:神仙之道,学之匪一朝一夕而可得。黄白者也,仍须有分,升腾者应须有骨,安可偶然而得效也。】

周日用在这里强调了修炼神仙之道的难度和炼金术的复杂性。他认为修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炼金术也需要有深厚的根基,修炼者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实力,才能达到修炼的效果。这反映了古代修炼者对修炼过程的深刻理解和对修炼条件的严格要求。

刘根不觉饥渴。

这句话描述了刘根修炼后达到的境界,即他在修炼过程中能够不受饥渴之苦。这反映了道家修炼对身心的影响,以及修炼者对修炼效果的追求。

或谓能忍盈虚,王仲都当盛夏之月,十垆火炙之不热;当严冬之时,裸之而不寒。

这句话进一步描述了刘根修炼后的特殊能力,即他能够忍受极端的气候变化。这反映了道家修炼对人的身体和心理的改造,以及修炼者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

恒山君以为性耐寒暑。

恒山君认为刘根具有耐寒耐暑的特性,这表明修炼者通过修炼可以达到超越常人的身体条件。

恒山以无仙道,好奇者为之,前者已述焉。

这句话说明了恒山虽然没有仙道,但仍有好奇者进行修炼。这反映了修炼的普遍性和修炼者对修炼的追求。

司马迁云:无尧以天下让许由事。

司马迁在这里引用了关于许由的故事,许由是古代传说中的隐士,他拒绝了尧的禅让,这反映了古代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道家思想的认同。

扬雄亦云:夸大者为之。扬雄又云:无仙道。

扬雄在这里提出了对夸大修炼效果的观点,并明确表示不相信有仙道。这反映了古代思想家的理性思考和批判精神。

桓谭亦同。

桓谭与扬雄的观点一致,这表明了古代思想家对修炼和仙道的普遍态度,即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完全否定。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博物志-卷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28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