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博物志-卷九

作者: 郭璞(276年—324年),字子真,东晋时期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博物学家。郭璞精通地理学、文学、医学等多个领域,他的博物学作品《博物志》在中国古代博物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璞的学术思想深刻,善于通过实地考察和总结经验,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自然知识。

年代:成书于东晋(约公元300年左右)。

内容简要:《博物志》是郭璞总结自然界各种现象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古代博物学的经典之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动植物、矿物等自然物质,并结合古代神话与自然界奇异现象,为后世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自然学资料。郭璞不仅对植物、动物等自然生物的分类、特点作了详细描述,还对各类矿物、山川景观及神秘现象进行了考察和记录。《博物志》所描述的这些自然现象,为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地理观和哲学观提供了宝贵资料,展现了古人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探索。书中内容不仅有助于自然科学研究,也体现了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博物志-卷九-原文

老子云:“万民皆付西王母,唯王、圣人、真人、仙人、道人之命上属九天君耳。”

黄帝治天下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以其数百年,故曰黄帝三百年。

上古男三十而妻,女二十而嫁。

曾子曰:“弟子不学古知之矣,贫者不胜其忧,富者不胜其乐。”

昔西夏仁而去兵,城廓不修,武士无位,唐伐之,西夏亡。

昔者玄都贤鬼神道,废人事天,其谋臣不用,龟筴是从,忠臣无禄,神巫用国。

榆炯氏之君孤而无徒,曲沃进伐之以亡。

昔有巢氏有臣而贵任之,专国主断,已而夺之。臣怒而生变,有巢以亡。

昔者清阳强力,贵美女,不治国而亡。

昔有洛氏,宫室无常,囿池广大,人民困匮,商伐之,有洛以亡。

‘《神仙传》曰:“说上据辰尾为宿,岁星降为东方朔。傅说死后有此宿,东方生无岁星。”

曾子曰:“好我者知吾美矣,恶我者知吾恶矣。”

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

后稷生乎巨迹,伊尹生乎空桑。

箕子居朝鲜,其后伐燕,复之朝鲜,亡入海为鲜国。

师两妻墨色,珥两青蛇,盖勾芒也。

汉兴多瑞应,至武帝之世特甚,麟凤数见。

王莽时,郡国多称瑞应,岁岁相寻,皆由顺时之欲,承旨求媚,多无实应,乃使人猜疑。

子胥伐楚,燔其府库,破其九龙之钟。

蓍一千岁而三百茎,其本以老,故知吉凶。

蓍末大于本为上吉,筮必沐浴斋洁食香,每日望浴蓍,必五浴之。

浴龟亦然。

明夷曰:“昔夏后筮乘飞龙而登于天。而牧占四华陶,陶曰:‘吉。昔夏启筮徙九鼎,启果徒之。’”

昔舜筮登天为神,牧占有黄龙神曰:“不吉。”

武王伐殷而牧占蓍老,蓍老曰:“吉。”

桀筮伐唐,而牧占荧惑曰:“不吉。”

昔鲧筮注洪水,而牧占大明曰:“不吉,有初无后。”

蓍末大于本为卜吉,次蒿,次荆,皆如是。

龟蓍皆月望浴之。

水石之怪为龙罔象,木之怪为躨罔两,土之怪为豮羊,火之怪为宋无忌。

斗战死亡之处,其人马血积年化为磷。

磷着地及草木如露,略不可见。

行人或有触者,着人体便有光,拂拭便分散无数,愈甚有细咤声如炒豆,唯静住良久乃灭。

后其人忽忽如失魂,经日乃差。

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风山之首方高三百里,风穴如电突深三十里,春风自此而出也。

何以知还风也?假令东风,云反从西来,诜诜而疾,此不旋踵,立西风矣。

所以然者,诸风皆从上而下,或薄于云,云行疾,下虽有微风,不能胜上,上风来则反矣。

‘《春秋》书鼷鼠食郊牛,牛死。

鼠之类最小者,食物当时不觉痛。

世传云:亦食人项肥厚皮处,亦不觉。

或名甘鼠。

俗人讳此所啮,衰病之征。

鼠食巴豆三年,重三十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博物志-卷九-译文

老子说:‘所有的百姓都归西王母管辖,只有王、圣人、真人、仙人、道士的生命才直接归属于九天之上的天君。’

黄帝治理天下一百年后去世。百姓敬畏他的神力也有百年,因为那时候距离现在已经数百年了,所以人们说黄帝活了一百岁。

上古时期,男子三十岁结婚,女子二十岁出嫁。曾子说:‘弟子们如果不学习古代的知识,就会知道贫困的人承受不了忧愁,富贵的人承受不了快乐。’

以前西夏的仁德国王放弃武力,不修城池,武士没有职位,唐朝攻打它,西夏就灭亡了。

以前玄都的贤人重视鬼神之道,废弃人事,他的谋臣不被采纳,只相信龟筮,忠诚的臣子没有赏赐,而巫师却受到国家的重用。

榆炯国的君主孤立无援,曲沃国进攻它并使其灭亡。

以前有巢氏有臣子并信任他,他专权断国,后来又夺回了权力。臣子愤怒引发变乱,有巢氏因此灭亡。

以前清阳国强大,重视美女,不治理国家却灭亡了。

以前有洛氏,宫室没有固定,园林池塘广大,人民贫困,商朝攻打它,有洛氏因此灭亡。

《神仙传》说:‘说上星宿位于辰尾,岁星下降到东方朔。傅说死后有这个星宿,东方生下来就没有岁星。’

曾子说:‘喜欢我的人知道我的优点,讨厌我的人知道我的缺点。’

思念的人没有结婚就怀孕,思念的人没有丈夫就生下了孩子。后稷生于巨人的脚印上,伊尹生于空桑中。

箕子住在朝鲜,后来攻打燕国,又回到朝鲜,逃入海中成为鲜国。师的两只妻子都有墨色的皮肤,耳朵上戴着两条青色的蛇,那是勾芒神的象征。

汉朝兴起时有多次吉祥的征兆,到了武帝时期尤其多,出现了多次麒麟和凤凰。

王莽时期,郡国里许多人声称有吉祥的征兆,每年都有,都是因为迎合时人的欲望,奉承上级,大多没有实际的征兆,反而让人产生了怀疑。

子胥攻打楚国,烧毁了楚国的府库,打碎了九龙钟。

蓍草活了一千年有三百根茎,它的根部因为年老,所以可以用来预测吉凶。蓍草的末梢比根部粗是上吉之兆,占卜时必须沐浴、斋戒、清洁饮食,每天都要用蓍草沐浴,一定要沐浴五次。龟甲也是一样。明夷说:‘以前夏后启用蓍草占卜乘飞龙上天,而牧占卜四华陶,陶说:“吉祥。”以前夏启占卜迁都九鼎,结果确实迁都了。’

以前舜占卜登天成为神,牧占卜说:‘不吉祥。’武王攻打殷商时,牧占卜蓍草说:‘吉祥。’桀占卜攻打唐,牧占卜荧惑星说:‘不吉祥。’以前鲧占卜治水,牧占卜大明星说:‘不吉祥,有开始没有结果。’

蓍草的末梢比根部粗是占卜的吉祥之兆,其次是蒿草,再其次是荆草,都是这样的。龟甲和蓍草都在月圆时沐浴。

水中的怪异生物是龙罔象,树中的怪异生物是躨罔两,土中的怪异生物是豮羊,火中的怪异生物是宋无忌。

战斗死亡的地方,人马的血会积年变成磷火。磷火落在地上和草木上像露水一样,几乎看不见。行人如果碰到它,就会在身上发光,拂拭就会分散成无数点,严重的时候会有细微的咆哮声像炒豆一样,只有静坐很久才会消失。之后的人会感到精神恍惚,经过一天才会恢复正常。现在的人梳头或脱衣服时,有时会有随着梳子解开的光芒,也会有咆哮声。

风山之首高三百里,风穴像闪电一样深入三十里,春风从这里出来。怎么知道风会返回呢?如果东风起,云从西边来,快速移动,这种情况下不会立即停止,立刻就会转为西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所有的风都是从上往下吹,或者接近云层,云层移动得快,下面的微风无法战胜上面的风,当上面的风来时,就会反向吹拂。

《春秋》记载了鼷鼠吃掉郊外的牛,牛因此死亡。鼠类中最小的,吃食物时不会感到痛苦。传说中还说:它也会吃人脖子肥厚的皮肤处,也不会感到痛苦。有人称它为甘鼠。俗人忌讳它咬的地方,认为那是衰病的征兆。

鼠吃了三年的巴豆,体重达到了三十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博物志-卷九-注解

西王母:古代神话中的女神,掌管不死药,被认为是长生不老的象征。

九天君:古代神话中的天神,负责管理九天。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曾子:春秋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孔子的弟子。

西夏: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位于今天的宁夏、甘肃、陕西一带。

玄都:古代神话中的地名,是道教圣地。

龟筴:古代占卜用的龟甲和蓍草。

榆炯氏:古代的一个部落或国家。

曲沃:古代的一个国家。

有巢氏:古代的一个部落或国家。

清阳:古代的一个国家。

洛氏:古代的一个国家。

岁星:古代天文学中指木星,因为其运行周期约为十二年,每年行经一个星宿,故称岁星。

东方朔:古代神话中的神兽,与岁星有关。

箕子:商朝末年的贤臣,周武王灭商后,箕子被迁至朝鲜。

勾芒:古代神话中的木神,掌管草木生长。

汉兴:汉朝建立。

武帝:西汉时期的皇帝,刘彻,在位期间,汉朝达到鼎盛。

王莽:西汉末年的篡位者,自立为帝,国号新。

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因忠言逆耳而被赐死。

蓍草:古代占卜用的草,通过观察其茎的形态来预测吉凶。

明夷:古代占卜书《易经》中的卦名。

夏后:夏朝的君主。

商汤:商朝的君主,以贤德著称。

武王:周朝的君主,周武王,灭商建周。

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鲧:夏朝的官员,因治水有功而被封为诸侯,但最终失败。

大明:古代对太阳的别称。

龙罔象:古代神话中的水怪。

躨罔两:古代神话中的木怪。

豮羊:古代神话中的土怪。

宋无忌:古代神话中的火怪。

磷:古代神话中的鬼火,由死尸血肉变化而成。

斗战:古代的战争。

《春秋》: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鼷鼠:一种小型的啮齿动物。

巴豆:一种植物的种子,可入药,有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博物志-卷九-评注

老子在《杂说上》中提出的‘万民皆付西王母,唯王、圣人、真人、仙人、道人之命上属九天君耳’的观点,体现了道家思想中对于宇宙秩序和人类地位的认识。老子将万民归西王母,而将王、圣人、真人、仙人、道人的命运归属九天君,暗示了这些特殊人物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他们超越了常人的命运,直接受到天界的管辖。这一观点强调了道家的超然和神秘色彩,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

黄帝治天下百年而死的记载,以及‘黄帝三百年’的说法,展现了古代对于神话传说的崇拜和对于历史人物的神化。这种神化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也反映了他们对历史的一种理想化处理。上古时期男女婚嫁年龄的描述,则是对古代社会风俗的记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生育和繁衍的关注。

‘曾子曰:“弟子不学古知之矣,贫者不胜其忧,富者不胜其乐。”’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历史和传统的重视。曾子认为,学习古代的知识可以使人通达事理,而贫富之间的忧乐则是人生常态,提醒人们要正视生活中的各种境遇。

西夏和玄都的例子,通过对比说明了治国之道的重要性。西夏因忽视军事和城防而亡,玄都则因过分依赖神巫而失去国政,这两个例子都强调了人事与天命的关系,以及政治决策的正确性对于国家兴衰的影响。

《神仙传》中的记载,是对古代神话和传说的一种记录,其中对于星辰和占卜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天文和占卜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神秘力量的崇拜。

曾子的另一句话‘好我者知吾美矣,恶我者知吾恶矣。’,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知,以及个人品质在社会中的体现。

关于后稷和伊尹的传说,是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颂,同时也是对神秘力量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英雄和神迹的信仰。

箕子居朝鲜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对于地理和民族关系的认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与其他地区之间的交流。

汉兴多瑞应的记载,是对汉代历史的一种记录,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吉祥物和预兆的重视。

子胥伐楚的故事,是对古代战争和英雄行为的描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占卜和吉凶的信仰。

关于蓍草和龟卜的记载,是对古代占卜文化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自然现象和神秘力量的理解。

水石之怪、木之怪、土之怪、火之怪的说法,是对古代自然现象的一种解释,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自然界的敬畏。

关于磷火和风山的描述,是对古代自然现象的一种描绘,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自然界的神秘感。

《春秋》书鼷鼠食郊牛的故事,是对古代社会风俗和迷信的一种记录,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恐惧。

鼠食巴豆的故事,是对古代生物现象的一种描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食物和健康的关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博物志-卷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27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