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璞(276年—324年),字子真,东晋时期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博物学家。郭璞精通地理学、文学、医学等多个领域,他的博物学作品《博物志》在中国古代博物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郭璞的学术思想深刻,善于通过实地考察和总结经验,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自然知识。
年代:成书于东晋(约公元300年左右)。
内容简要:《博物志》是郭璞总结自然界各种现象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古代博物学的经典之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动植物、矿物等自然物质,并结合古代神话与自然界奇异现象,为后世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自然学资料。郭璞不仅对植物、动物等自然生物的分类、特点作了详细描述,还对各类矿物、山川景观及神秘现象进行了考察和记录。《博物志》所描述的这些自然现象,为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地理观和哲学观提供了宝贵资料,展现了古人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探索。书中内容不仅有助于自然科学研究,也体现了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博物志-卷七-原文
异闻
昔夏禹覌河,见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岂河伯耶?
冯夷,华阴潼乡人也,得仙道,化为河伯,岂道同哉?
仙夷乘龙虎,水神乘鱼龙,其行恍惚,万里如室。
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宫谷。又曰石室瑶台,关龙逄谏,桀言曰:“吾之有民,如天之有日,日亡我则亡。”以为龙逄妖言而杀之。其后复于山谷下作宫在上,耆老相与谏,桀又以为妖言而杀之。
夏桀之时,费昌之河上,见二日:在东者烂烂将起;在西者沉沉将灭,若疾雷之声。昌问于冯夷曰:“何者为殷?何者为夏?”冯夷曰:“西夏东殷。”于是费昌徙,疾归殷。
武王伐纣至盟津,渡河,大风波。武王操戈秉麾麾之,风波立霁。
鲁阳公与韩战酣而日暮,援戈麾之,日反三舍。
太公为灌坛令。武王梦妇人当道夜哭,问之,曰:“吾是东海神女,嫁于西海神童。今灌坛令当道,废我行。我行必有大风雨,而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风雨过,是毁君德。”武王明日召太公,三日三夜,果有疾风暴雨从太公邑外过。
晋文公出,大蛇当道如拱。文公反修德,使吏守蛇。吏梦天使杀蛇曰:“何故当圣君道?”觉而视蛇,则自死也。
齐景公伐宋,过泰山,梦二人怒。公谓太公之神,晏子谓宋祖汤与伊尹也。为言其状,汤晰容多发,伊尹黑而短,即所梦也。景公进军不听,军鼓毁,公怒,散军伐宋。
《徐偃王志》云: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独孤母有犬名鹄苍,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东归。独孤母以为异,覆暖之,遂烰成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长而仁智,袭君徐国,后鹄苍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也。偃王又葬之徐界中,今见云狗袭。偃王既主其国,仁义着闻。欲舟行上国,乃沟陈、蔡之间,得朱弓矢,以己得知瑞,遂因名为号,自称徐偃王。江淮诸侯皆伏从,伏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遣使乘驷,一日至楚,使伐之,偃王仁,不忍闻言,其民为楚所败,逃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后遂名其山为徐山。山上立石室,有神灵,民人祈祷。今皆见存。
海水西,夸父与日相逐走,渴,饮水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渴而死。弃其策杖,化为邓林。
澹台子羽渡河,赍千金之璧于河,河伯欲之,至阳侯波起,两鲛挟船,子羽左掺璧,右操剑,击鲛皆死。既渡,三投璧于河伯,河伯跃而归之,子羽毁而去。
荆轲字次非,渡,鲛夹船,次非不走,断其头,而风波静除。
【 周日用曰:余尝行经荆将军墓,墓与羊角哀冢邻,若安伯施云:为荆将军所伐,乃在此也。其地在苑陵之源,求见其墓碑,将军名乃作次飞字也。】
东阿王勇士有菑丘欣,过神渊,使饮马,马沉,欣朝服拔剑,二日一夜,杀二蛟一龙而出,雷随击之,七日七夜,眇其左目。
汉滕公薨,求葬东都门外。公卿送丧,驷马不行,局地悲鸣,跑蹄下地得石,有铭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遂葬焉。
卫灵公葬,得石椁,铭曰:“不逢箕子,灵公夺我里。”
汉西都时,南宫寝殿内有醇儒王史威长死,葬铭曰:“明明哲士,知存知亡。崇陇原亹,非宁非康。不封不树,作灵乘光。厥铭何依,王史威长。”
元始元年,中谒者沛郡史岑上书,讼王宏夺董贤玺绶之功。灵帝和光元年,辽西太守黄翻上言:海边有流尸,露冠绛衣,体貌完全,使翻感梦云:“我伯夷之弟,孤竹君也。海水坏吾棺椁,求见掩藏。”民有襁褓视,皆无疾而卒。
汉末关中大乱,有发前汉时冢者,宫人犹活。既出,平复如旧。魏郭后爱念之,录着宫内,常置左右,问汉时宫中事,说之了了,皆有次序。后崩,哭泣过乱,遂死焉。
汉末发范明友冢,奴犹活。明友,霍光女婿。说光家事废立之际,多与《汉书》相似。此奴常游走于民间,无止住处,今不知所在。或云尚在,余闻之于人,可信而目不可见也。
大司马曹休所统中郎谢璋部曲义兵奚侬息女,年四岁,病没故,埋葬五日复生。太和三年,诏令休使父母同时送女来视。其年四月三日病死,四日埋葬,至八日同墟入采桑,闻儿生活。今能饮食如常。
京兆都张潜客居辽东,还后为驸马都尉、关内侯,表言故为诸生。太学时,闻故太尉常山张颢为梁相,天新雨后,有鸟如山鹊,飞翔近地,市人掷之,稍下堕,民争取之,即为一殒石。言县府,颢令捶破之,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颢表上之,藏于官库。后议郎汝南樊行夷校书东观,表上言尧舜之时,旧有此官,今天降印,宜可复置。
孝武建元四年,天雨粟。孝元竟宁元年,南阳阳郡雨谷,小者如黍粟而青黑,味苦;大者如大豆赤黄,味如麦。下三日生根叶,状如大豆初生时也。
代城始筑,立板干,一旦亡,西南四五十板于泽中自立,结草为外门,因就营筑焉。故其城直周三十七里,为九门,故城处为东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博物志-卷七-译文
异闻
以前夏禹观察黄河时,看到一个长着鱼身的人出现说:‘我是河神。’难道这就是河伯吗?
冯夷,是华阴潼乡人,得道成仙,变成了河伯,难道是因为他们的道相同吗?
仙人乘龙虎,水神乘鱼龙,他们的行动变幻莫测,感觉就像在屋子里行走一样,万里之遥如同一步。
夏桀的时候,在深谷中建造了长夜宫,男女混杂居住,十天十夜不出宫听政。天突然刮起大风扬起沙尘,一夜之间填满了这个宫殿山谷。
有人说这是石室瑶台,关龙逄劝谏,桀说:‘我有百姓,就像天有太阳,太阳消失了我也就消失了。’认为关龙逄是在说妖言,于是杀了他。
后来桀又在山谷下建造宫殿,老人们一起劝谏,桀又认为他们在说妖言,于是又杀了他们。
夏桀的时候,费昌在黄河上,看到两个太阳:一个在东方,光芒四射,即将升起;一个在西方,沉甸甸的,即将落下,就像迅雷般的声音。
费昌问冯夷:‘哪个是殷,哪个是夏?’冯夷说:‘西边的是夏,东边的是殷。’于是费昌迁徙,急忙回到殷。
武王伐纣到盟津,渡河时遇到大风大浪。武王拿起武器挥舞旗帜,风波立刻平息。
鲁阳公与韩国交战激烈,天色已晚,他举起武器挥舞,太阳似乎倒退了三舍。
太公担任灌坛令。武王梦见一个妇人站在路上哭泣,询问后得知,‘我是东海神女,嫁给了西海神童。现在灌坛令挡住了我的路。我的路必有大风雨,但太公有德,我不敢用暴风雨经过,这样会毁掉您的德行。’第二天,武王召见太公,三天三夜,果然有狂风暴雨从太公的领地外经过。
晋文公出行,遇到一条大蛇挡在路上,就像拱手一样。文公返回后修养德行,让官吏看守蛇。官吏梦见天使杀蛇说:‘为什么挡在圣君的道路上?’醒来一看,蛇已经死了。
齐景公攻打宋国,路过泰山,梦见两个人愤怒。景公认为是太公的神灵,晏子认为是宋国的祖先汤和伊尹。景公描述了他们的样子,汤面貌清晰头发浓密,伊尹黑而短小,就像梦中所见的那样。
景公进军不听,军鼓被毁,景公发怒,军队溃散,景公攻打宋国。
《徐偃王志》记载:徐君的宫人怀孕生下了一个蛋,认为这不吉利,就把它扔在水边。只有独孤母的狗名叫鹄苍,在河边打猎时找到了这个蛋,叼着它回家。独孤母认为这是异象,就温暖地照顾它,结果蛋孵化成孩子,出生时正巧是偃,所以给他取名为偃王。
徐君宫中听说这件事,就重新录取了他。他长大后仁义聪明,继承了徐国的君位。后来鹄苍临死时长出角和九条尾巴,实际上是一只黄龙。偃王又把它埋在徐国的边界,现在那里还有云狗出现。
偃王成为国家的主人后,以仁义闻名。他想要乘船去上国,就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开凿河道,得到了朱弓矢,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于是以此为名,自称徐偃王。
江淮各诸侯国都服从他,服从的有三十六个国家。周王听说后,派使者乘马车,一天就到了楚国,派兵攻打他。偃王仁慈,不忍心听到这个消息,他的百姓被楚国打败,逃到了彭城武原县东山下。
跟随他的百姓有数以万计,后来这座山就被称为徐山。山上有一个石室,有神灵,人们前来祈祷,现在都还存在。
海水向西流,夸父追逐太阳跑,渴了,喝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向北饮大泽的水,还没到,就渴死了。他丢弃的手杖变成了邓林。
澹台子羽渡河,带着价值千金的玉璧,河伯想要它,到了阳侯波涛汹涌的地方,两条鲛鱼夹住船,子羽左手握住玉璧,右手拿着剑,击杀了鲛鱼。
渡河后,子羽三次把玉璧扔给河伯,河伯跳起来取回它,子羽毁掉玉璧离开。
荆轲字次非,渡河时,鲛鱼夹住船,次非不逃跑,砍掉鲛鱼的头,风波立刻平息。
周日用说:我曾经经过荆将军的墓,墓与羊角哀的墓相邻,如果安伯施说:荆将军被砍伐,就是在这里。这个地方在苑陵之源,寻找墓碑,将军的名字是次飞。
东阿王勇士有菑丘欣,路过神渊,让马饮水,马沉入水中,欣穿着朝服拔剑,两天两夜,杀了两条蛟和一条龙,才出来。雷声随之响起,七天七夜,他的左眼瞎了。
汉滕公去世,要求葬在东都门外。公卿们送葬,马车无法前行,地面悲鸣,跑蹄下地得到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唉,滕公住在这个房子里。’于是把他葬在那里。
卫灵公去世后,发现石棺,上面刻着:‘不遇到箕子,灵公夺我里。’
汉西都时期,南宫寝殿里有一个名叫王史威长的醇儒去世,葬礼上刻着:‘明明哲士,知存知亡。崇陇原亹,非宁非康。不封不树,作灵乘光。厥铭何依,王史威长。’
元始元年,中谒者沛郡史岑上书,控诉王宏夺取董贤印绶的功绩。灵帝和光元年,辽西太守黄翻上言:海边有漂流尸体,戴着露冠,穿着红衣,体貌完好,黄翻梦见说:‘我是伯夷的弟弟,孤竹君。海水破坏了我的棺椁,要求你掩埋我。’有抱婴儿的人看到了,都无病而终。
汉末关中大乱,有人挖开前汉时的坟墓,宫女仍然活着。挖出来后,恢复得像以前一样。魏郭后对她非常关心,记录在宫内,经常放在身边,询问汉时宫中的事情,她都能详细地说出来,而且条理清晰。
郭后去世后,哭泣混乱,于是去世了。
汉末挖开范明友的坟墓,奴仆仍然活着。范明友是霍光的女婿。他讲述了霍光家事废立的时候,很多与《汉书》相似。这个奴仆经常在民间游荡,没有固定的住处,现在不知道在哪里。有人说他还在,我听别人这么说,可信但看不见。
大司马曹休所管辖的中郎谢璋的部曲义兵奚侬的女儿,四岁时生病去世,埋葬五天后又活了。太和三年,皇帝下诏让曹休让父母同时送女儿来查看。那年的四月三日,女儿病死,四日埋葬,到八日同村的人去采桑,听到孩子还活着。现在她能像平常一样吃饭。
京兆都张潜客居辽东,回来后成为驸马都尉、关内侯,上表说以前是学生。在太学时,听说前太尉常山张颢担任梁相,天刚下过雨后,有一只像山鹊的鸟,低飞接近地面,市民扔石头打它,它逐渐下降,人们争着抢夺,结果是一只陨石。
把石头拿到官府,张颢让人打破它,得到一枚金印,上面写着‘忠孝侯印’。张颢上表献给皇帝,藏在官库中。后来议郎汝南樊行夷在东观校书,上表说尧舜时期,曾经有这个官职,现在天降此印,应该可以重新设置。
孝武帝建元四年,天下雨粟。孝元帝竟宁元年,南阳阳郡下谷雨,小的像黍粟而青黑,味道苦;大的像大豆赤黄,味道像麦子。下三天后生根发芽,形状像大豆刚发芽时。
代城刚开始建造,立起木板,突然不见了,西南四五十块木板在水中自立,结草为外门,于是就在那里建造。
所以这座城直接围绕三十七里,有九个城门,原来的城在东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博物志-卷七-注解
夏禹:夏朝的开国君主,以治水有功著称。
河精:河神,传说中的河川之神。
冯夷:古代神话中的水神,化为河伯。
仙道:道教中的修行之道。
河伯:河神,古代神话中的水神。
夏桀:夏朝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长夜宫:夏桀所建,专为享乐而建的宫殿。
关龙逄:夏桀的大臣,因劝谏夏桀而被杀。
费昌:商朝初年的贤臣,因预知商朝兴起而迁徙。
殷:商朝的别称。
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盟津:古代地名,位于黄河渡口。
鲁阳公: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
韩: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太公:姜太公,周文王之师,周武王的重要辅佐。
灌坛令:古代官职,掌管祭祀。
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
大蛇:传说中的神异生物。
齐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宋: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徐偃王: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以仁义著称。
海水西:古代神话中的描述,海水流向西方。
夸父:古代神话中的巨人,追逐太阳。
澹台子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荆轲:战国时期著名的刺客。
东阿王:古代的一个王侯。
神渊:古代传说中的神秘水源。
滕公:古代的一个官员。
卫灵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
汉西都:汉朝时期的都城,位于今天的西安。
南宫寝殿:古代皇宫中的寝宫。
醇儒:指学识渊博的儒家学者。
王史威长:古代的一个学者。
元始元年:汉朝的一个年号。
沛郡史岑:汉朝的一个官员。
王宏:汉朝的一个官员。
董贤:汉朝的一个官员。
灵帝:东汉时期的皇帝。
辽西太守:古代官职,负责辽西地区的行政。
流尸:漂流到岸边的尸体。
伯夷:古代传说中的贤人。
孤竹君:古代传说中的国君。
汉末:汉朝末年。
关中大乱:指汉朝末年关中地区发生的战乱。
范明友:汉朝末年的一个人物。
霍光:西汉时期的权臣。
曹休:三国时期曹魏的大臣。
中郎: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警卫。
义兵:古代的一种民间武装组织。
奚侬息女:曹休部下的女儿。
京兆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
辽东:古代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天的辽宁省东部。
驸马都尉: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女儿的婚事。
关内侯:古代的一种爵位。
诸生:古代指读书人。
太学:古代的国立大学。
梁相: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梁国的行政。
殒石:陨石,从天空坠落的大石头。
忠孝侯印:古代的一种印章。
议郎:古代官职,负责议论国事。
汝南樊行夷:古代的一个官员。
尧舜:古代传说中的圣贤君主。
代城:古代的一个城市。
板干:古代建筑中用来支撑的木板。
九门:古代城市中的城门数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博物志-卷七-评注
异闻篇以神话传说为载体,描绘了一系列神秘奇异的古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历史事件的解释和想象,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首句‘昔夏禹覌河,见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岂河伯耶?’通过夏禹观河的神话故事,引出河伯这一水神形象,为后续的水神传说做铺垫。
‘冯夷,华阴潼乡人也,得仙道,化为河伯,岂道同哉?’讲述了冯夷得道成仙,化为河伯的故事,反映了道教与古代神话的结合。
‘仙夷乘龙虎,水神乘鱼龙,其行恍惚,万里如室。’描绘了仙夷和水神乘龙虎、鱼龙的神异形象,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神灵的想象。
‘夏桀之时,为长夜宫于深谷之中,男女杂处,十旬不出听政。天乃大风扬沙,一夕填此宫谷。’通过夏桀荒淫无度,导致天灾人祸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君王德行的关注。
‘夏桀之时,费昌之河上,见二日:在东者烂烂将起;在西者沉沉将灭,若疾雷之声。昌问于冯夷曰:“何者为殷?何者为夏?”冯夷曰:“西夏东殷。”’通过费昌见到二日的神话故事,预示了夏朝的衰败和商朝的兴起。
‘鲁阳公与韩战酣而日暮,援戈麾之,日反三舍。’讲述了鲁阳公与韩战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战争、英雄的崇拜。
‘太公为灌坛令。武王梦妇人当道夜哭,问之,曰:“吾是东海神女,嫁于西海神童。今灌坛令当道,废我行。我行必有大风雨,而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风雨过,是毁君德。”’通过太公与东海神女的神话故事,展现了古代对君王德行的重视。
‘晋文公出,大蛇当道如拱。文公反修德,使吏守蛇。吏梦天使杀蛇曰:“何故当圣君道?”觉而视蛇,则自死也。’讲述了晋文公反修德,使蛇自死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对德行的崇尚。
‘《徐偃王志》云: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独孤母有犬名鹄苍,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东归。独孤母以为异,覆暖之,遂烰成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通过徐偃王的神话故事,展现了古代对仁义道德的推崇。
‘海水西,夸父与日相逐走,渴,饮水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渴而死。弃其策杖,化为邓林。’讲述了夸父追日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勇敢、追求的赞美。
‘澹台子羽渡河,赍千金之璧于河,河伯欲之,至阳侯波起,两鲛挟船,子羽左掺璧,右操剑,击鲛皆死。既渡,三投璧于河伯,河伯跃而归之,子羽毁而去。’讲述了澹台子羽渡河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对勇敢、智慧的赞美。
‘荆轲字次非,渡,鲛夹船,次非不走,断其头,而风波静除。’讲述了荆轲渡河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英雄的崇敬。
‘东阿王勇士有菑丘欣,过神渊,使饮马,马沉,欣朝服拔剑,二日一夜,杀二蛟一龙而出,雷随击之,七日七夜,眇其左目。’讲述了东阿王勇士菑丘欣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对勇敢、无畏的赞美。
‘汉滕公薨,求葬东都门外。公卿送丧,驷马不行,局地悲鸣,跑蹄下地得石,有铭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讲述了汉滕公薨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君臣关系的重视。
‘卫灵公葬,得石椁,铭曰:“不逢箕子,灵公夺我里。”’讲述了卫灵公葬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反思。
‘汉西都时,南宫寝殿内有醇儒王史威长死,葬铭曰:“明明哲士,知存知亡。崇陇原亹,非宁非康。不封不树,作灵乘光。厥铭何依,王史威长。”’讲述了汉西都时南宫寝殿内醇儒王史威长死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儒学的推崇。
‘元始元年,中谒者沛郡史岑上书,讼王宏夺董贤玺绶之功。灵帝和光元年,辽西太守黄翻上言:海边有流尸,露冠绛衣,体貌完全,使翻感梦云:“我伯夷之弟,孤竹君也。海水坏吾棺椁,求见掩藏。”’讲述了元始元年、灵帝和光元年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反思。
‘汉末关中大乱,有发前汉时冢者,宫人犹活。既出,平复如旧。魏郭后爱念之,录着宫内,常置左右,问汉时宫中事,说之了了,皆有次序。后崩,哭泣过乱,遂死焉。’讲述了汉末关中大乱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反思。
‘汉末发范明友冢,奴犹活。明友,霍光女婿。说光家事废立之际,多与《汉书》相似。此奴常游走于民间,无止住处,今不知所在。或云尚在,余闻之于人,可信而目不可见也。’讲述了汉末发范明友冢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反思。
‘大司马曹休所统中郎谢璋部曲义兵奚侬息女,年四岁,病没故,埋葬五日复生。太和三年,诏令休使父母同时送女来视。其年四月三日病死,四日埋葬,至八日同墟入采桑,闻儿生活。今能饮食如常。’讲述了大司马曹休所统中郎谢璋部曲义兵奚侬息女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神奇现象的记载和反思。
‘京兆都张潜客居辽东,还后为驸马都尉、关内侯,表言故为诸生。太学时,闻故太尉常山张颢为梁相,天新雨后,有鸟如山鹊,飞翔近地,市人掷之,稍下堕,民争取之,即为一殒石。言县府,颢令捶破之,得一金印,文曰“忠孝侯印”。颢表上之,藏于官库。后议郎汝南樊行夷校书东观,表上言尧舜之时,旧有此官,今天降印,宜可复置。’讲述了京兆都张潜客居辽东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神奇现象的记载和反思。
‘孝武建元四年,天雨粟。孝元竟宁元年,南阳阳郡雨谷,小者如黍粟而青黑,味苦;大者如大豆赤黄,味如麦。下三日生根叶,状如大豆初生时也。’讲述了孝武建元四年、孝元竟宁元年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神奇现象的记载和反思。
‘代城始筑,立板干,一旦亡,西南四五十板于泽中自立,结草为外门,因就营筑焉。故其城直周三十七里,为九门,故城处为东城。’讲述了代城始筑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