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兵法二十四篇的作者并非单一人物,一般认为是基于《孙子兵法》等兵法名著编纂而成的兵法书。这些兵法的编纂者主要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与谋士,如孙武、吴起等,他们通过总结战争经验,创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军事策略。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兵法二十四篇》结合了中国古代兵法理论的精髓,涵盖了战略、战术、兵员配置、阵法布置等多方面的内容。书中的“二十四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如何有效地指挥战役,如何灵活应对敌军的挑战,以及如何调动军队以达到战略目标。它不仅是一部兵法经典,也是一部军事理论的指导书,强调通过精准的计算和深思熟虑的决策来制胜。《兵法二十四篇》涵盖了多种战法和战争技巧,尤其在战略部署和兵员运用方面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典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赏罚第十-原文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
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 ,罚不可以不均。
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 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 臣怒,罚妄加则直士恨,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谗之败。
夫将专持生杀之威,必生可杀,必杀可生,忿怒不详,赏罚不明,教令不常,以私为公,此人国之五危也。
赏伐不明,教令有不从,必杀可生,众奸不禁;必生可杀,士卒散亡;忿怒不详,威武不行,赏罚不明,下不劝功;政教不当,法令不从;以私为公,人有二心。
故众奸不禁,则不可久,士卒散亡,其众必寡;威武不行,见敌不起;下不劝工,上无强辅;法令不从,事乱不理,人有二心,其国危殆。
故防奸以政,救奢以俭,忠直可使理狱,廉平可使赏赐。
赏罚不曲,则人死服。
路有饥人,厩有肥马 ,可谓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
故人君先募而后赏,先令而后诛,则人亲附,畏而爱之,不令而行。
赏罚不正,则忠臣死於非罪,而邪臣死於非功。
赏赐不避怨仇,则齐桓得管仲之力;诛罚不避亲戚,则周公有杀地之名。
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此之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赏罚第十-译文
赏罚的政策,就是奖励善良的人,惩罚邪恶的人。奖励用来鼓励人们建立功勋,惩罚用来禁止邪恶行为,奖励不能不公平,惩罚不能不公正。如果奖励知道应该给谁,那么勇士就会知道为什么去死;如果刑罚知道应该施加给谁,那么邪恶的人就会知道应该害怕什么。因此,奖励不能随便发放,惩罚不能随意施加,如果奖励随便发放,就会让忠诚的臣子感到愤怒;如果惩罚随意施加,就会让正直的人感到怨恨,这就是羊羹分配不均会有害,楚王听信谗言会有败绩的原因。
将领必须掌握生杀大权,该杀的必须杀,该生的必须生,愤怒不明智,赏罚不明确,教令不固定,以私心代替公心,这是国家五个危险之一。赏罚不明确,教令不遵守,该杀的可以生,邪恶的人不能被禁止;该生的可以杀,士兵就会逃散。愤怒不明智,威严不能施展,赏罚不明确,下面的人不会努力工作;政治教化不当,法令不遵守;以私心代替公心,人们就会心怀二志。
如果邪恶的人不能被禁止,国家就不能长久;士兵逃散,人数就会减少;威严不能施展,见到敌人就会退缩;下面的人不努力工作,上面没有强有力的辅佐;法令不遵守,事情就会混乱,人们就会心怀二志,国家就会危险。
因此,用政治手段防止邪恶,用节俭来纠正奢侈,忠诚正直的人可以处理案件,廉洁公平的人可以发放赏赐。赏罚不偏私,人们就会死而无怨。路上有饥饿的人,马厩里有肥胖的马,可以说是舍弃人民而自己存活,轻视人民而自己富贵。
国君应该先招募然后才赏赐,先发布命令然后才处罚,这样人们就会亲近并敬畏他,即使不命令也会去行动。赏罚不公正,就会导致忠诚的臣子因无罪而死,邪恶的臣子因无功而死。赏赐不避开怨恨的人,齐桓公就能得到管仲的帮助;处罚不避开亲戚,周公就有杀掉恶人的名声。
书经上说:‘不偏袒不结党,王道就会宽广;不结党不偏袒,王道就会平坦。’这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赏罚第十-注解
赏罚之政:指国家或组织实行的奖励和惩罚的政策,用以激励人们行善避恶。
赏善罚恶:奖励那些行善的人,惩罚那些做恶的人。
兴功:激发人们的功绩,即鼓励人们为国家或组织做出贡献。
禁奸:禁止邪恶行为,即阻止和制裁那些做坏事的人。
赏不可不平:奖励必须公平,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罚不可以不均:惩罚必须公正,不能有偏私。
赏赐知其所施:知道赏赐应该给予谁,即赏赐要有针对性。
刑罚知其所加:知道刑罚应该施加于谁,即刑罚要有针对性。
虚施:无谓地施予,即没有根据的给予奖励。
妄加:胡乱施加,即没有根据地实施惩罚。
羊羹有不均之害:比喻赏赐不均带来的害处,如同羊羹分配不均一样,会引起不满。
信谗之败:相信谗言而导致的失败。
生杀之威:指掌握生死大权的威严。
忿怒不详:愤怒是不吉祥的,容易导致不好的后果。
赏罚不明:奖励和惩罚不明确,会导致混乱和不满。
教令不常:命令和指示不经常性,缺乏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以私为公:将个人私欲当作公事来处理,即以私心行事。
五危:国家面临的五种危险。
赏伐不明:奖励和惩罚不明确。
众奸不禁:众多的奸邪之徒得不到禁止。
士卒散亡:士兵逃散和死亡。
威武不行:威严和武力不能施展。
下不劝功:下级不鼓励人们努力工作。
政教不当:政治和教育不当。
法令不从:不遵守法律和命令。
人有二心:人们心怀二意,不忠诚。
亡人而自存:损害他人利益以自保。
薄人而自厚:轻视他人而使自己变得厚实。
募:招募,即征召人员。
诛:处决,即执行死刑。
亲附:亲近并归附。
邪臣:邪恶的臣子。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名臣,以贤能著称。
周公:周朝的开国元勋,以仁德著称。
王道荡荡/平平:指君主的治理之道应该公正无私,宽广平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赏罚第十-评注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
此句开篇点题,明确指出赏罚之政的目的在于奖赏善行、惩罚恶行,体现了古代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赏罚分明,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 ,罚不可以不均。
此句强调赏罚的目的是为了激励人们行善、禁止邪恶,赏罚必须公平、公正,不能有偏私。这是古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原则,也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基础。
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 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此句阐述了赏罚的合理运用可以激发勇士的斗志,让邪恶之人有所畏惧。赏罚的明确性和公正性,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 臣怒,罚妄加则直士恨。
此句指出赏罚必须真实、有效,不能虚有其表或滥用。赏罚不当会导致劳苦百姓和正直之士的不满,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是以羊羹有不均之害,楚王有信谗之败。
此句通过羊羹不均和楚王信谗的例子,说明赏罚不公的危害。羊羹不均比喻赏罚不均,楚王信谗则指君主听信谗言,导致国家政治败坏。
夫将专持生杀之威,必生可杀,必杀可生,忿怒不详,赏罚不明,教令不常,以私为公,此人国之五危也。
此句指出君主在行使生杀之权时,必须谨慎,不能随意生杀。赏罚不明、教令无常、以私为公都是国家政治的危险因素。
赏伐不明,教令有不从,必杀可生,众奸不禁;必生可杀,士卒散亡;忿怒不详,威武不行,赏罚不明,下不劝功;政教不当,法令不从;以私为公,人有二心。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赏罚不明、教令无常等政治弊端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包括奸邪横行、士卒离散、威武不振、政令不行、人心不齐等。
故防奸以政,救奢以俭,忠直可使理狱,廉平可使赏赐。赏罚不曲,则人死服。
此句提出了解决政治问题的方法,即通过政治手段防止奸邪,通过节俭手段解决奢侈问题,通过忠诚正直之人来处理狱案,通过廉洁公平之人来执行赏赐。赏罚公正,才能使人民心服口服。
路有饥人,厩有肥马 ,可谓亡人而自存,薄人而自厚。
此句通过对比,揭示了社会不公的现象。路有饥人,厩有肥马,意味着国家富强而百姓却生活困苦,这是社会矛盾的体现。
故人君先募而后赏,先令而后诛,则人亲附,畏而爱之,不令而行。
此句强调了君主在治国理政时,应先招募人才,然后给予奖赏;先颁布命令,然后执行诛罚。这样可以使人民亲近君主,敬畏而又爱戴,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的顺利。
赏罚不正,则忠臣死於非罪,而邪臣死於非功。赏赐不避怨仇,则齐桓得管仲之力;诛罚不避亲戚,则周公有杀地之名。
此句通过历史典故,说明了赏罚公正的重要性。齐桓公赏赐不避怨仇,得到管仲的帮助;周公诛罚不避亲戚,树立了威望。
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此之谓也。
此句引用了《尚书》中的名言,强调了王道治国必须无偏无党,即公正无私。这是古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