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兵法二十四篇的作者并非单一人物,一般认为是基于《孙子兵法》等兵法名著编纂而成的兵法书。这些兵法的编纂者主要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与谋士,如孙武、吴起等,他们通过总结战争经验,创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军事策略。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兵法二十四篇》结合了中国古代兵法理论的精髓,涵盖了战略、战术、兵员配置、阵法布置等多方面的内容。书中的“二十四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如何有效地指挥战役,如何灵活应对敌军的挑战,以及如何调动军队以达到战略目标。它不仅是一部兵法经典,也是一部军事理论的指导书,强调通过精准的计算和深思熟虑的决策来制胜。《兵法二十四篇》涵盖了多种战法和战争技巧,尤其在战略部署和兵员运用方面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典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治军第九-原文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教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备,故含血之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则共戏,怒则相害,人无爪牙,故设兵革之器,以自辅卫。
故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佑,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在於所任之将也。
非民之将,非国之辅,非军之主。
故治国以文为政,治军以武为计;治国不可以不从外,治军不可以不从内。
内谓诸夏,外谓戎狄。
戎狄之人,难以理化,易以威服,礼有所任,威有所施。
是以黄帝战於涿鹿之野,唐尧战於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讨有扈,自五帝三王至圣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
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则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处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禽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
夫将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先定其计,然后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获若鹰隼之击物,静若弓弩之张,动若机关之发,所向者破,而敌自灭。
将无思虑,士无气势,不齐其心,而专其谋,虽有百万之众,而敌不惧矣。
非雠不怨,非敌不战。
工非鲁般之目,无以见其工巧;战非孙武之谋,无以出其计运。
夫计谋欲密,攻敌欲疾,获若鹰击,战若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散,此用兵之势也。
故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
是以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胜者随道而途修,败者斜行而失路,此顺逆之计也。
将服其威、士专其力,势不虚动,运如圆石,从高坠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无敌於前,无敌於后,此用兵之势也。
故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能存能亡,疾如风雨,舒如江海,不动如泰山,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地,充实如天,不竭如江河,始终如三光,生死如四时,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穷。
故军以粮食为本,兵以奇正为始,器械为用,委积为备。
故国困於贵买,贫於远输,攻不可再,战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则费。
罢去无益,则国可宁也,罢去无能,则国可利也。
夫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
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坚甲锐兵,不足以为强。
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我往敌来,谨设所居;我起敌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敌,先击其实。
不知守地,不知战日,可备者众,则专备者寡。
以虑相备,强弱相攻,勇怯相助,前后相赴,左右相趋,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也。
故胜者全威,谋之於身,知地形势,不可豫言。
议之知其得失,诈之知其安危,计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虑之知其苦乐,谋之知其善备。
故兵从生击死,避实击虚,山陵之战,不仰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不逆其虚,道上之战,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夫军成於用势,败於谋漏,饥於远输,渴於躬井,劳於烦扰,佚於安静,疑於不战,惑於见利,退於刑罚,进於赏赐,弱於见逼,强於用势,困於见围,惧於先至,惊於夜呼,乱於暗昧,迷於失道,穷於绝地,失於暴卒,得於豫计。
故立旌旗以视其目,击金鼓以鸣其耳,设斧钺以齐其心,陈教令以同其道,兴赏赐以劝其功,行诛伐以防其伪。
昼战不相闻,旌旗为之举,夜战不相见,火鼓为之起,教令有不从,斧钺为之使。
不知九地之使,则不知九变之道。
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
五间之道,军之所亲,将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贤不能使。
五间得其情,则民可用,国可长保。
故兵求生则备,不得已则斗,静以理安,动以理威,无恃敌之不至,恃吾之不可击。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赏待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来。
整整之旌,堂堂之鼓,当顺其前,而覆其后,固其险阻,而营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以治军之道全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治军第九-译文
治理军队的政事,指的是处理边境事务,纠正教化混乱的道路,用威武的手段来治理,惩罚暴虐和讨伐叛逆,这是为了保持国家安定和社稷安全的策略。
因此,处理文事必须有武备,所以有血肉的生物,必然有爪牙的作用,高兴时一起玩耍,愤怒时互相伤害,人如果没有爪牙,所以设立兵器来保护自己。
因此,国家以军队为辅助,君主以臣子为依靠,辅助强大则国家安定,辅助弱小则国家危险,这取决于所任命的将领。
这不是民众的将领,不是国家的辅助,不是军队的主宰。
治理国家以文治为主,治理军队以武备为计;治理国家不能不关注外部,治理军队不能不关注内部。内部指的是中原地区,外部指的是戎狄。
戎狄之人难以用礼法教化,但容易被威服,礼法有所适用,威严有所施展。
因此,黄帝在涿鹿之野作战,唐尧在丹浦之水作战,舜帝讨伐有苗,大禹讨伐有扈,从五帝三王到圣明的君主,都是这样用德化加上威武,所以兵器是凶器,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
用兵之道,首先要制定计划,然后才能实施行动。要明白天地之道,洞察众人之心,熟悉兵器,明白赏罚之理,观察敌人的计谋,审视道路的险阻,了解安危之处,掌握主客之情,知道进退之宜,顺应时机,设立防御,强化征伐,发挥士兵的能力,制定胜败之计,处理生死之事,然后才能出兵任命将领,展示捕捉敌人的气势,这是用兵的大策略。
将领是掌握人命的关键,是国家的利器,首先要制定计划,然后才能行动,他的命令如同急流,他的获取如同鹰隼捕食,他的静止如同弓弩待发,他的行动如同机关发动,所向披靡,敌人自然灭亡。
将领没有深思熟虑,士兵没有气势,不统一思想,而专断决策,即使有百万之众,敌人也不会害怕。
不是敌人就不会有怨恨,不是敌人就不会有战争。没有鲁班那样的眼睛,就不能看到其工艺的巧妙;没有孙武那样的谋略,就不能制定出其计谋。
计谋要保密,攻击敌人要迅速,获取敌人要像鹰击,战斗要像河水决堤,这样兵不劳而敌自散,这是用兵的气势。
因此,善于战斗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胜利的人不害怕。
所以智者先求胜利然后再战斗,愚者先战斗然后再求胜利;胜利者随道而行,失败者迷失方向,这是顺逆的策略。
将领要使士兵服从其威严,士兵要集中力量,势力不可虚张,行动要像圆石从高处落下,所向披靡,不可阻挡,因此前方无敌,后方无敌,这是用兵的气势。
因此,军队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能存能亡,快如风雨,宽如江海,静如泰山,深不可测如阴阳,无穷如大地,充实如天空,不竭如江河,始终如日月星辰,生死如四季,兴衰如五行,奇正相生,不可穷尽。
因此,军队以粮食为本,以奇正为始,以器械为用,以储备为备。
国家因为贵买而困顿,因为远输而贫穷,攻击不能再次进行,战斗不能三次,要量力而行,使用过多则浪费。
废除无益之事,国家才能安宁;废除无能之人,国家才能获利。
善于攻击的人让敌人不知道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人让敌人不知道如何攻击。
因此,高城深池不足以作为坚固的防御,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不足以作为强大的力量。
敌人想要坚守,就攻击其没有防备的地方;敌人想要布阵,就出其不意;我们进攻,敌人撤退,要谨慎设立驻地;我们起兵,敌人停止,攻击其左右;估计敌人的数量,先攻击其实力。
不知道守地,不知道战日,可以准备的很多,但专门准备的人却很少。
用计谋相互准备,强弱相互攻击,勇怯相互辅助,前后相互支援,左右相互趋同,就像常山之蛇,首尾都能到达,这是救援军队的方法。
因此,胜利者保全威严,考虑自身,了解地形地势,不可预知。
讨论知道得失,欺诈知道安危,计算知道多少,形态知道生死,考虑知道苦乐,谋略知道如何做好准备。
军队从生击死,避开实击虚,山地之战不仰视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原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不逆其虚,道路之战不逆其孤。
这五种情况,是兵力的优势,是地形的辅助。
军队成功在于运用势力,失败在于计谋失误,饥饿于远途运输,口渴于自己挖井,劳累于烦扰,安逸于安静,怀疑于不战,贪图于见利,退却于刑罚,前进于赏赐,弱于受到威胁,强于运用势力,困于被围困,害怕于先到,惊于夜呼,混乱于暗昧,迷失于失道,穷于绝地,失去于暴卒,得于预先计划。
因此,设立旌旗来引导视线,击鼓鸣金来传达命令,设立斧钺来统一思想,颁布教令来统一道路,实行赏赐来鼓励功绩,执行诛伐来防止欺诈。
白天战斗听不到声音,旌旗就会举起;夜晚战斗看不到人,火把和鼓声就会响起;教令不遵守,斧钺就会使用。
不知道九地之用,就不知道九变之道。了解天地的阴阳,地形的名称,人的内心,知道这三者,就能获得成功,了解士兵就能了解敌人,不了解士兵,就不知道敌人,不了解敌人,每次战斗都会有危险,因此军队所攻击的地方,必须先了解左右士兵的心思。
五间之道,是军队所亲近的,将领所重视的,不是圣智之人不能使用,不是仁贤之人不能使用。五间之道能够了解敌人的情况,那么民众就可以使用,国家可以长久保持。
军队为了生存而备战,不得已才战斗,安静时以理安定,行动时以理威慑,不要依赖敌人不来,而要依赖自己不可被击败。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赏待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来。
整齐的旌旗,威严的鼓声,应当顺应前方,覆盖后方,巩固险阻之地,设立营地,给予利益,用害处来柔化,这是治理军队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治军第九-注解
治军之政:指治理军队的政策和制度。
匡教大乱之道:指纠正和教导混乱的道德和教化之道。
威武:指军队的威严和力量。
存国家安社稷:指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含血之蠹:比喻内部有危害的敌人或势力。
爪牙之用:比喻军队的作用,如同动物的爪牙。
兵革之器:指武器和军备。
诸夏:指中原地区,古代汉族居住的中心地带。
戎狄:指古代居住在边疆的少数民族。
礼有所任,威有所施:指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采取不同的礼节和威严。
五帝三王:指古代的五位传说中的帝王和三位古代的圣王。
凶器:指危险的武器,通常用于战争。
兵者:指用兵的方法和策略。
天地之道:指自然规律和宇宙间的法则。
赏罚之理:指奖赏和惩罚的原则。
主客之情:指主攻和防御的策略。
进退之宜:指进攻和撤退的适宜时机。
机会之时:指利用时机进行战斗的良机。
守御之备:指防御的准备和措施。
强征伐之势:指强大的征伐力量。
士卒之能:指士兵的能力和战斗力。
成败之计:指战争胜利或失败的计划。
生死之事:指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文事:指文化和政治事务。
武备:指军事准备和军备。
非雠不怨,非敌不战:指只有敌人才会产生敌意,才会进行战斗。
鲁般之目:指鲁班的眼力,鲁班是古代著名的工匠,以其技艺高超著称。
孙武之谋:指孙武的军事策略,孙武是古代著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密:指计谋的严密。
疾:指行动的迅速。
河决:指河水决口,比喻迅猛的攻势。
势:指军事上的优势和力量。
奇计:指巧妙的计谋。
绝智:指极高的智慧。
柔能刚,能弱能强,能存能亡:指能够根据情况灵活运用策略,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都能生存下去。
粮食为本:指军粮是军队的基础。
委积为备:指储备物资作为准备。
贵买,贫於远输:指因为价格昂贵和远距离运输而导致的贫困。
罢去无益,罢去无能:指去除无益和无能的人或事物。
雠:指敌人。
城郭:指城墙和城门。
无备:指没有准备。
救兵之道:指救援军队的策略。
九地之使,九变之道:指了解不同地形和变化多端的战略。
九地:指不同的地形环境。
九变:指战略的灵活变化。
旌旗:指军旗。
金鼓:指军鼓。
斧钺:指古代的斧头和钺(古代的一种武器),这里指军令。
教令:指军队的命令和指示。
五间之道:指五种间谍活动的方法。
圣智:指智慧和聪明。
仁贤:指仁爱和有德行的人。
奇正相生:指正兵和奇兵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九光:指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古代哲学中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事变化的基本元素。
用势:指利用军事上的优势。
谋漏:指策略上的疏漏。
远输:指远距离的运输。
躬井:指亲自挖掘井水。
烦扰:指打扰和麻烦。
安静:指平静和安宁。
不战:指避免战斗。
见利:指看到利益。
刑罚:指惩罚。
赏赐:指奖赏。
见逼:指受到逼迫。
见围:指被围困。
先至:指先到达。
夜呼:指夜间呼喊。
暗昧:指昏暗不明。
失道:指迷失道路。
绝地:指极端困难的境地。
暴卒:指突然死亡。
豫计:指事先的计划和准备。
整整之旌,堂堂之鼓:指整齐的军旗和响亮的军鼓,象征军队的整齐和强大。
险阻:指险要和难行的地形。
表:指表面或外表。
利:指有利的条件。
害:指不利的条件。
治军之道:指治理军队的方法和原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治军第九-评注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教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
此句阐述了治军的重要性,将军事政策视为维护国家边疆稳定、教育秩序的重要手段,强调威武之政对于国家安危的重要性。
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备,故含血之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则共戏,怒则相害,人无爪牙,故设兵革之器,以自辅卫。
此段指出,文治和武备相辅相成,比喻国家如含血之蠹,必须具备爪牙之用,即强大的军事力量,以确保国家的安全。
故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佑,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在於所任之将也。
强调了军事将领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安危取决于是否任用合适的将领,即所谓的“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
非民之将,非国之辅,非军之主。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军事将领的独特地位,他们不仅仅是民之将,国之辅,更是军之主。
故治国以文为政,治军以武为计;治国不可以不从外,治军不可以不从内。
提出了治国与治军的策略,即治国注重文治,治军注重武备,并强调了内外兼修的重要性。
内谓诸夏,外谓戎狄。
区分了国内外的不同对待策略,诸夏指国内,戎狄指外部,体现了不同的文化政策和军事策略。
是以黄帝战於涿鹿之野,唐尧战於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讨有扈,自五帝三王至圣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回顾了中国古代的战争历史,强调了德化与威武并重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是凶器,但在必要时不得不使用。
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
提出了用兵的原则,即先制定周密的计划,然后才能付诸实施。
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则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处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禽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
详细阐述了用兵的各个方面,包括对天地、人心、兵器、赏罚、敌情、地形等的审慎考虑,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和战术。
夫将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先定其计,然后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获若鹰隼之击物,静若弓弩之张,动若机关之发,所向者破,而敌自灭。
将军事将领视为国家的关键力量,强调将领的决策能力和指挥才能,认为好的将领能够迅速果断地指挥战斗,取得胜利。
非雠不怨,非敌不战。
提出了战争的原则,即只有面对敌人才会战斗,没有仇恨就不会产生战争。
工非鲁般之目,无以见其工巧;战非孙武之谋,无以出其计运。
比喻只有像鲁般那样的工匠才能看到工巧之处,只有像孙武那样的军事家才能制定出出色的战略。
夫计谋欲密,攻敌欲疾,获若鹰击,战若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散,此用兵之势也。
强调了用兵的时机和策略,认为在计划周密、行动迅速的情况下,敌人会不战自溃。
故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
提出了善于战斗和胜利的人的特点,即不轻易发怒,不畏惧失败。
是以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胜者随道而途修,败者斜行而失路,此顺逆之计也。
区分了智者和愚者的用兵策略,智者先求胜而后战,而愚者则先战而后求胜,强调了顺应形势的重要性。
将服其威、士专其力,势不虚动,运如圆石,从高坠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无敌於前,无敌於后,此用兵之势也。
强调了将领和士兵的团结以及战斗的强大气势,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所向披靡。
故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能存能亡,疾如风雨,舒如江海,不动如泰山,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地,充实如天,不竭如江河,始终如三光,生死如四时,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穷。
详细阐述了军事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认为军事策略应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不可一成不变。
故军以粮食为本,兵以奇正为始,器械为用,委积为备。
提出了军事物资的重要性,强调了粮食、器械和物资储备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故国困於贵买,贫於远输,攻不可再,战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则费。
指出国家在战争中的经济压力,强调了量力而行的重要性。
罢去无益,则国可宁也,罢去无能,则国可利也。
提出了减少无益开支和无能之人的重要性,认为这样国家才能安宁和富强。
夫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强调了攻守双方的心理战,认为善于进攻的人会让敌人不知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人会让敌人不知如何进攻。
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以城郭。
提出了攻守的策略,即善于进攻的人不一定要依靠兵革,善于防守的人不一定要依靠城郭。
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坚甲锐兵,不足以为强。
指出城池和武器装备并非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
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我往敌来,谨设所居;我起敌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敌,先击其实。
详细阐述了攻守的策略,包括出奇制胜、避实击虚等。
不知守地,不知战日,可备者众,则专备者寡。
强调了情报和准备的重要性,认为不了解守地和战日,就会导致准备不充分。
以虑相备,强弱相攻,勇怯相助,前后相赴,左右相趋,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也。
提出了救兵的策略,即通过周密的思考和协调,使军队如常山之蛇般灵活应对。
故胜者全威,谋之於身,知地形势,不可豫言。
强调了胜利者需要全面考虑自身情况,了解地形和形势,不可盲目行动。
议之知其得失,诈之知其安危,计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虑之知其苦乐,谋之知其善备。
详细阐述了军事决策的各个方面,包括对得失、安危、多寡、生死、苦乐、善备等方面的考虑。
故兵从生击死,避实击虚,山陵之战,不仰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不逆其虚,道上之战,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提出了根据不同地形采取不同战术的原则,强调了地形对于战斗的重要性。
夫军成於用势,败於谋漏,饥於远输,渴於躬井,劳於烦扰,佚於安静,疑於不战,惑於见利,退於刑罚,进於赏赐,弱於见逼,强於用势,困於见围,惧於先至,惊於夜呼,乱於暗昧,迷於失道,穷於绝地,失於暴卒,得於豫计。
详细阐述了军队成败的各种因素,包括战略、后勤、心理、地形等。
故立旌旗以视其目,击金鼓以鸣其耳,设斧钺以齐其心,陈教令以同其道,兴赏赐以劝其功,行诛伐以防其伪。
提出了军事管理的方法,包括视觉、听觉、心理、纪律等方面的管理。
昼战不相闻,旌旗为之举,夜战不相见,火鼓为之起,教令有不从,斧钺为之使。
强调了在战斗中通过旌旗、金鼓等手段进行指挥和管理的重要性。
不知九地之使,则不知九变之道。
指出不了解九地之使,就无法掌握九变之道,强调了地形对于军事行动的影响。
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每战必殆。
强调了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全面了解这些因素,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
再次强调了了解士兵心态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了解士兵的心态,才能指挥他们取得胜利。
五间之道,军之所亲,将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贤不能使。
提出了五间之道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圣智和仁贤才能运用五间之道。
五间得其情,则民可用,国可长保。
强调了五间之道对于国家稳定和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性。
故兵求生则备,不得已则斗,静以理安,动以理威,无恃敌之不至,恃吾之不可击。
提出了战争的态度,即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战斗,以理性和威严来维护国家的安全。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赏待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来。
提出了在战争中采取的战术,包括利用地理、人力、物资等优势。
整整之旌,堂堂之鼓,当顺其前,而覆其后,固其险阻,而营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以治军之道全矣。
详细阐述了军事指挥的艺术,包括如何运用旌旗、鼓声等手段来鼓舞士气,以及如何根据情况调整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