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治乱第十二

作者: 兵法二十四篇的作者并非单一人物,一般认为是基于《孙子兵法》等兵法名著编纂而成的兵法书。这些兵法的编纂者主要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与谋士,如孙武、吴起等,他们通过总结战争经验,创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军事策略。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兵法二十四篇》结合了中国古代兵法理论的精髓,涵盖了战略、战术、兵员配置、阵法布置等多方面的内容。书中的“二十四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如何有效地指挥战役,如何灵活应对敌军的挑战,以及如何调动军队以达到战略目标。它不仅是一部兵法经典,也是一部军事理论的指导书,强调通过精准的计算和深思熟虑的决策来制胜。《兵法二十四篇》涵盖了多种战法和战争技巧,尤其在战略部署和兵员运用方面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典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治乱第十二-原文

治乱之政,谓省官并职,去文就质也。

夫绵绵不绝,必有乱结 ,纤纤不伐,必成妖孽。

夫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

故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

夫三军之乱,纷纷扰扰,各惟其理。

明君治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理近,后理远;先理内,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强,后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身,后理人。

是以理网则纪张,理令则罚行,理近则远安,理外则外端,理本则末通,理强则弱伸 ,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此乃治国之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治乱第十二-译文

治理国家或社会的政治,指的是减少官员数量、合并职位,去除繁琐的文饰,追求实质性的工作。

如果细小的问题不断积累,最终必然形成混乱的结。

如果细小的事情不加以整治,最终必然形成恶性的结果。

如果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正,六纪(礼、义、廉、耻、孝、悌)不理顺,那么大乱就会产生。

因此,治理国家的人,应该圆而不失规矩,方而不失方矩,根本不失去末节,处理政务不偏离正道,这样万事可成,功业可保。

军队的混乱,纷繁复杂,各自都有其道理。

明智的君主治理国家时,应该先整理纲纪,政治处理应该有先后顺序,先整理纲,后整理纪;先整理命令,后整理惩罚;先处理近处的问题,后处理远处的问题;先处理内部的问题,后处理外部的问题;先处理根本的问题,后处理末节的问题;先处理强大的问题,后处理弱小的问题;先处理大的问题,后处理小的问题;先处理自身的问题,后处理他人的问题。

因此,整理好纲纪,纪纲就会张开;整理好命令,惩罚就会执行;整理好近处的问题,远处就会安宁;整理好外部的问题,外部就会端正;整理好根本的问题,末节就会畅通;整理好强大问题,弱小问题就会得到伸张;整理好大的问题,小的问题就会得到执行;整理好上层的问题,下层就会端正;整理好自身的问题,他人就会尊敬。这些都是治理国家的道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治乱第十二-注解

治乱之政:指治理国家时对政治状况的调控,治指治理,乱指混乱。

省官并职:减少官员数量,合并职责,以简化政府机构。

去文就质:去掉文饰,追求质朴,意指减少形式主义,注重实质。

绵绵不绝:形容连续不断,此处比喻问题或矛盾积累。

乱结:混乱的结,比喻复杂的问题或矛盾。

纤纤不伐:纤纤指细小,不伐指不砍伐,比喻不破坏小的事物。

妖孽:指邪恶的事物或人,此处比喻不良后果。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

六纪:指礼、义、廉、耻、法、信,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规范。

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比喻做事要合乎规矩,不偏离原则。

本不失末:比喻处理问题要抓住根本,不忽视细节。

为政不失其道:指治理国家时要遵循正确的政治原则和方法。

三军:指国家的军队,此处比喻国家的力量。

纷纷扰扰:形容混乱不堪,不可收拾。

纲纪: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

令:指命令、法规。

罚:指惩罚、处罚。

近:指国内,内部。

远:指国外,外部。

本:指根本,基础。

末:指枝节,细节。

强:指强者,有力者。

弱:指弱者,无力者。

大:指大的事物,重要的事物。

小:指小的事物,次要的事物。

身:指自己,个人。

人:指他人,集体。

理网则纪张:比喻处理好了基本问题,其他问题自然得以展开。

理令则罚行:比喻制定好法规,执行起来才能有效。

理近则远安:比喻解决了国内问题,外部问题自然得以安定。

理外则外端:比喻处理好了外部问题,外部秩序得以端正。

理本则末通:比喻抓住了根本,其他问题都能顺利解决。

理强则弱伸:比喻扶持了强者,弱者也能得到发展。

理大则小行:比喻重视了大事,小事也能得到妥善处理。

理上则下正:比喻上层治理得好,下层自然能保持秩序。

理身则人敬:比喻个人修养好,他人自然对其尊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治乱第十二-评注

治乱之政,谓省官并职,去文就质也。

此句点明了治乱之道,即通过精简官员、合并职务、去除繁文缛节,回归质朴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省官并职’体现了古人对政府机构精简的重视,‘去文就质’则强调了务实行政的重要性,这与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相契合。

夫绵绵不绝,必有乱结,纤纤不伐,必成妖孽。

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手法,阐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绵绵不绝’和‘纤纤不伐’分别指代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过度干预的后果。‘乱结’和‘妖孽’则分别比喻由此产生的混乱和弊端。这里反映了古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过度干预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警惕。

夫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六纪’则是指礼、义、廉、耻、孝、悌等社会伦理关系。此句强调,如果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伦理关系得不到维护,就会导致社会的混乱。这体现了古人对道德伦理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故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

这句话提出了治国的基本原则。‘圆不失规,方不失矩’强调的是治国者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和规范,‘本不失末’则要求治国者要抓住根本,不忽视细节,‘为政不失其道’则是对治国者道德品质的要求。这些原则体现了古人对治国理念的全面性和严谨性。

夫三军之乱,纷纷扰扰,各惟其理。

此句描述了军队混乱的状态,‘三军之乱’指的是军队内部的混乱。‘各惟其理’则说明在混乱中,每个人都只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这反映了古人对军队管理中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重视。

明君治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理近,后理远;先理内,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强,后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身,后理人。

这段话详细阐述了治国理政的具体步骤。‘明君治其纲纪’强调了君主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先理纲,后理纪’等表述,则体现了古人对治理顺序的重视,即先从根本入手,逐步解决各种问题。

是以理网则纪张,理令则罚行,理近则远安,理外则外端,理本则末通,理强则弱伸,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此乃治国之道也。

这句话总结了治国理政的方法和效果。‘理网则纪张’等表述,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通过合理的治理,可以使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这体现了古人对治国理政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经验。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治乱第十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2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