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兵法二十四篇的作者并非单一人物,一般认为是基于《孙子兵法》等兵法名著编纂而成的兵法书。这些兵法的编纂者主要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与谋士,如孙武、吴起等,他们通过总结战争经验,创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军事策略。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兵法二十四篇》结合了中国古代兵法理论的精髓,涵盖了战略、战术、兵员配置、阵法布置等多方面的内容。书中的“二十四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如何有效地指挥战役,如何灵活应对敌军的挑战,以及如何调动军队以达到战略目标。它不仅是一部兵法经典,也是一部军事理论的指导书,强调通过精准的计算和深思熟虑的决策来制胜。《兵法二十四篇》涵盖了多种战法和战争技巧,尤其在战略部署和兵员运用方面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典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教令第十三-原文
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
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 人之所瞻也。
夫释己救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
故 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
先习 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
一曰,使目习其旌旗指麾之变,纵横 之术;
二曰,使耳习闻金鼓之声,静动行止;
三曰,使心习刑罚 之严,爵赏之利;
四曰,使手习五兵之便,斗战之备;
五曰,使 足习周旋走趋之列,进退之宜;
故号为五教。
教令军队,各有其 道。
左教青龙,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后教玄武,中央轩辕,大 将军之所处,
左矛右戟,前盾后弩,中央旗鼓。
旗鼓俱进。
闻鼓 则进,闻金则止,随其指挥,五陈乃理。
正陈之法,旗鼓之主:
一鼓,举其青旗,则为直阵;
二鼓,举其赤旗,则为锐阵;
三鼓 ,举其黄旗,则为方阵;
四鼓,举其白旗,则为圆阵;
五鼓,举 其黑旗,则为曲阵。
直阵者,木阵也;锐阵者,火阵也;方阵者 ,土阵也;圆阵者,金阵者;曲阵者,水阵也。
此五行之阵,辗转相生,冲对相胜,相生为救,相胜为战,相 生为助,相胜为敌。
凡结五阵之法,五五相保,五人为一长,五 长为一师,五师为一枝,五枝为一火;
五火为一撞,五撞为一军 ,则军士具矣。
夫兵利之所便,务知节度。
短者持矛戟,长者持 弓弩,壮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粮牧,智者为谋主。
乡里相比,五五相保,一鼓整行,二鼓习阵,三鼓起食,四鼓严办 ,五鼓就行。
闻鼓听金,然后举旗,出兵以次第,
一鸣鼓三通, 旌旗发扬,举兵先攻者赏,却退者斩,此教令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教令第十三-译文
教令之政,是指上级向下级进行教导。不是法律规定的就不说,不是正道的事情就不做,上级的行为,是下级所关注的。
放弃自己的利益去救助他人,这叫做逆政;端正自己然后教导他人,这叫做顺政。
因此,作为君王的原则,应该把教导放在首位,惩罚放在后面,不经过教导就进行战斗,这是抛弃士兵的行为。
首先要学习士兵使用兵器的技巧,方法有五种:一是让士兵熟悉旗帜和指挥的变化,以及纵横交错的战术;二是让士兵习惯听金鼓的声音,了解静动行止的节奏;三是让士兵熟悉刑罚的严厉和奖赏的利诱;四是让士兵练习使用五种兵器,准备战斗;五是让士兵练习步伐和行进,了解进退的适宜时机;因此,这被称为五种教育。
教导军队,各有不同的方法。左边教导青龙,右边教导白虎,前面教导朱雀,后面教导玄武,中央是轩辕,大将所在之处,左边使用矛和戟,右边使用盾和弓,前面使用盾牌,后面使用弩,中央使用旗帜和鼓。
旗帜和鼓一起前进。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金声就停止,按照指挥行动,五种阵型才能有序。
正阵的方法,以旗帜和鼓为主:第一声鼓,举起青旗,就是直阵;第二声鼓,举起赤旗,就是锐阵;第三声鼓,举起黄旗,就是方阵;第四声鼓,举起白旗,就是圆阵;第五声鼓,举起黑旗,就是曲阵。
直阵是木阵,锐阵是火阵,方阵是土阵,圆阵是金阵,曲阵是水阵。这五种阵型相互生成,相互对抗,相互生成的是救助,相互对抗的是战斗,相互生成的是辅助,相互对抗的是敌人。
凡是结成五种阵型的方法,五五相保,五人为一个长,五个长为一个师,五个师为一个枝,五个枝为一个火;五个火为一个撞,五个撞为一个军,这样军队就完备了。
兵器的便利之处,在于知道如何节制使用。短兵器的人持矛和戟,长兵器的人持弓和弩,强壮的人持旗帜,勇敢的人持金鼓,弱小的人负责供应粮食和牧养,智慧的人担任谋主。
在乡村中,五五相保,一鼓整顿队伍,二鼓练习阵型,三鼓开始进食,四鼓准备严整,五鼓出发。听到鼓声听金声,然后举起旗帜,出兵按照次序,一鸣鼓三通,旌旗展开,首先进攻的人奖赏,后退的人处斩,这就是教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教令第十三-注解
教令:教令指的是上级对下级进行教导和命令的行为,强调的是上下级之间的权威关系和教导的重要性。
逆政:逆政是指违背常理、不符合道义的政治行为,这里指不遵循正当教导而行动。
顺政:顺政是指符合道义、遵循正当教导的政治行为,这里指通过正己来教导他人。
为君之道:为君之道是指作为君主的治国理念和方法。
诛罚:诛罚是指对违法乱纪者进行处罚的行为,这里指在教令之后对不遵守教令的人进行惩罚。
弃之:弃之是指放弃或抛弃,这里指不进行教育就进行战斗是不明智的。
士卒:士卒是指军队中的普通士兵。
旌旗指麾:旌旗指麾是指军队中的旗帜和指挥棒,用于指挥军队的行动。
金鼓之声:金鼓之声是指古代军队中的金属打击乐器和鼓声,用于传达命令和调节军队的节奏。
刑罚:刑罚是指对犯罪者实施的惩罚措施。
爵赏:爵赏是指对有功者给予的荣誉和奖励。
五兵:五兵是指古代的五种主要兵器,包括矛、戟、弓、弩、剑。
周旋走趋:周旋走趋是指军队的行进和战斗中的步伐和动作。
五教:五教是指对军队进行五种教育,包括观察、听觉、心理、技能和行动的训练。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轩辕: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象加上黄帝的称号,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和中央,用于军队的布局和指挥。
左矛右戟,前盾后弩,中央旗鼓:这是古代军队中兵种的配置,左翼使用矛,右翼使用戟,前方使用盾牌,后方使用弩,中央使用旗帜和鼓进行指挥。
五陈:五陈是指五种阵型,即直阵、锐阵、方阵、圆阵、曲阵。
五行: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在中国哲学中用于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
相生相胜:相生相胜是指五行之间的相辅相成和相互克制的关系。
五五相保:五五相保是指将士兵分成五人一组,相互保护和支持。
谋主:谋主是指军队中的智囊,负责制定战略和计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教令第十三-评注
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 人之所瞻也。
这段话强调了君主教化之政的重要性。‘教令之政’意味着君主应当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和引导民众。‘非法不言,非道不行’表明君主的行为应当符合法律和道德,不应随意言而无信,行而无果。‘上之所为,人所之瞻’指出君主的作为是民众效仿的对象,因此君主必须慎重其行,以身作则。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君为臣纲’的理念。
夫释己救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
此句对比了两种不同的统治方式。‘释己救人’指的是君主过度仁慈,不顾国家利益,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政治混乱,被称为‘逆政’。而‘正己教人’则是指君主首先端正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然后教导民众,这种做法符合儒家思想,被称为‘顺政’。这里反映了儒家对于理想君主的期待,即君主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治国能力。
故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君主治理国家的原则。君主应当首先通过教化来引导民众,而不是立即使用诛罚。‘不教而战’意味着君主在未经教化民众的情况下就发动战争,这种做法被视为‘弃之’,即抛弃了民众,忽视了教化的重要性。
先习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一曰,使目习其旌旗指麾之变,纵横之术;二曰,使耳习闻金鼓之声,静动行止;三曰,使心习刑罚之严,爵赏之利;四曰,使手习五兵之便,斗战之备;五曰,使足习周旋走趋之列,进退之宜;故号为五教。
这段话描述了军队训练的五项基本内容,即‘五教’。这五项内容涵盖了视觉、听觉、心理、技能和行动的各个方面,旨在全面提升士兵的素质。这种全面训练的思想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德才兼备’观念。
教令军队,各有其道。左教青龙,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后教玄武,中央轩辕,大将 军之所处,左矛右戟,前盾后弩,中央旗鼓。
这里描述了军队的阵法布局,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为基础,分别对应不同的方位和兵种。这种布局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通过合理的布局可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旗鼓俱进。闻鼓则进,闻金则止,随其指挥,五陈乃理。
这句话描述了军队行动的指挥方式。通过旗鼓的节奏来指挥军队的进退,这种指挥方式简单明了,易于执行,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军事指挥的智慧。
正陈之法,旗鼓之主:一鼓,举其青旗,则为直阵;二鼓,举其赤旗,则为锐阵;三鼓,举其黄旗,则为方阵;四鼓,举其白旗,则为圆阵;五鼓,举其黑旗,则为曲阵。
这里详细说明了不同旗鼓动作所代表的阵型,以及对应的五行属性。这种阵法变化多端,能够适应不同的战场环境,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直阵者,木阵也;锐阵者,火阵也;方阵者,土阵也;圆阵者,金阵者;曲阵者,水阵也。
这句话进一步明确了不同阵型所对应的五行属性,以及它们所代表的自然元素和象征意义。这种思想反映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对于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此五行之阵,辗转相生,冲对相胜,相生为救,相胜为战,相生为助,相胜为敌。
这段话阐述了五行阵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五行相生相克,相互之间既有相生相救的一面,也有相克相胜的一面。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辩证法,认为通过合理的阵法布局和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凡结五阵之法,五五相保,五人为一长,五长为一师,五师为一枝,五枝为一火;五火为一撞,五撞为一军,则军士具矣。
这句话描述了军队编制的组织方式,以五人为单位,层层递进,最终形成一支强大的军队。这种编制方式体现了古代军事组织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夫兵利之所便,务知节度。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壮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粮牧,智者为谋主。
这段话说明了军队中不同角色的分工和职责。根据士兵的体力和技能,分配不同的任务,以确保军队的战斗力。这种分工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实用主义和人性化管理。
邻里相比,五五相保,一鼓整行,二鼓习阵,三鼓起食,四鼓严办,五鼓就行。闻鼓听金,然后举旗,出兵以次第,一鸣鼓三通,旌旗发扬,举兵先攻者赏,却退者斩,此教令也。
这段话描述了军队日常训练和作战的流程。通过有序的训练和作战程序,确保军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这种制度化的管理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的规范性和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