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兵法二十四篇的作者并非单一人物,一般认为是基于《孙子兵法》等兵法名著编纂而成的兵法书。这些兵法的编纂者主要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与谋士,如孙武、吴起等,他们通过总结战争经验,创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军事策略。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兵法二十四篇》结合了中国古代兵法理论的精髓,涵盖了战略、战术、兵员配置、阵法布置等多方面的内容。书中的“二十四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如何有效地指挥战役,如何灵活应对敌军的挑战,以及如何调动军队以达到战略目标。它不仅是一部兵法经典,也是一部军事理论的指导书,强调通过精准的计算和深思熟虑的决策来制胜。《兵法二十四篇》涵盖了多种战法和战争技巧,尤其在战略部署和兵员运用方面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典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思虑第十五-原文
思虑之政,谓思近虑远也。
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不出其位。
思者,正谋也,虑者,思事之计也。
非其位不谋其政,非其事不虑其计。
大事起於难,小事起於易。
故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是以九重之台,虽高必坏。
故仰高者不可怨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
是以秦穆公伐郑,二子知其害;吴王受越女,子胥知其败;虞受晋璧马,宫之奇知其害;宋襄公练兵车,目夷知其负。
凡此之智,思虑之至,可谓明矣。
夫随覆陈之轨,追陷溺之后,以赴其前,何及之有?
故秦承霸业,不及尧、舜之道。
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乱生於治。
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思虑第十五-译文
思虑之政,是指考虑眼前的事情,也要考虑到长远的问题。
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必然会有眼前的忧患,所以君子思考问题不会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思考,是指正确的谋划;考虑,是指对事情进行计划的思考。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就不去谋划,不是自己负责的事情就不去考虑。
大事往往是从困难开始的,小事往往是从容易开始的。
所以想要考虑利益,就必须考虑到可能带来的害处;想要考虑成功,就必须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失败。
因此,即使是九层的楼台,再高也终会倒塌。所以向上看的人不能抱怨下面的人,向前看的人不能忽视后面的事情。
因此,秦穆公攻打郑国,他的两个儿子知道这样做会有害;吴王接受越国的女子,伍子胥知道这样做会失败;虞国接受晋国的玉璧和马匹,宫之奇知道这样做会有害;宋襄公训练兵车,目夷知道这样做是徒劳的。
所有这些智慧,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可以说是明智的。如果只是跟随失败者的脚步,追赶陷入困境的人,去追求他们前面的事情,怎么可能赶得上呢?
所以秦国继承了霸业,却没有达到尧、舜时期的道德水平。
危险往往产生于安全之中,灭亡往往产生于存在之中,混乱往往产生于治理之中。
君子能够看到微小的苗头就能知道将要发生的大事,看到开始就能知道结局,这样祸患就不会发生,这就是思虑之政的体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思虑第十五-注解
思虑之政:指处理政务时深思熟虑的策略和规划。
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意指如果不考虑长远,那么近期的困难或问题必然会出现。
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在思考问题时,不会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思者,正谋也,虑者,思事之计也:思考是制定正确策略的过程,而虑则是考虑具体行动的计划。
非其位不谋其政,非其事不虑其计:不在自己的职位上,不讨论相关的政务;不涉及自己的事务,不思考相关的计划。
大事起於难,小事起於易:重大的事情往往从困难开始,小的事情往往从容易开始。
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想要思考事物的利益,就必须考虑其可能的害处;想要思考事物的成功,就必须考虑其可能的失败。
九重之台,虽高必坏:指再高的建筑最终也会倒塌,比喻任何事物都有其极限。
仰高者不可怨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仰望高处的人不应该抱怨下面的人,注视前方的人不应该忽视后方。
秦穆公伐郑,二子知其害;吴王受越女,子胥知其败;虞受晋璧马,宫之奇知其害;宋襄公练兵车,目夷知其负:这些故事都是历史上的例子,说明有远见的人能够预见事情的结果。
随覆陈之轨,追陷溺之后,以赴其前,何及之有?:跟随已经失败的道路,追赶已经陷入困境的人,想要到达前面,怎么可能成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思虑第十五-评注
思虑之政,谓思近虑远也。此句开篇点题,阐述了思虑之政的核心在于对近在咫尺的事物进行深思熟虑,同时也要对遥远的事物有所预见。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的思想。
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不出其位。此句强调,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将面临眼前的忧虑。君子应专注于自己的职责范围,不越位思考,体现了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
思者,正谋也,虑者,思事之计也。非其位不谋其政,非其事不虑其计。此三句进一步阐释了‘思’与‘虑’的区别与联系,‘思’是正确的谋划,‘虑’是对事务的周密计划。君子应在其位谋其政,不越权,不越界。
大事起於难,小事起於易。此句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大事往往从难处开始,小事则从易处着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循序渐进’相契合。
故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此句强调,在追求利益和成功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可能带来的危害和失败,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防患于未然’。
是以九重之台,虽高必坏。故仰高者不可怨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此句以九重之台虽高必坏为喻,告诫人们不要因为追求过高而忽视基础,不要因为看到前方而忽视后方。
是以秦穆公伐郑,二子知其害;吴王受越女,子胥知其败;虞受晋璧马,宫之奇知其害;宋襄公练兵车,目夷知其负。此四句列举了历史上的例子,说明明智之人能够预见事物的危害,从而避免失败。
凡此之智,思虑之至,可谓明矣,夫随覆陈之轨,追陷溺之后,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此句总结前文,指出这些明智之举都是基于深思熟虑的结果,而那些盲目跟随、不顾后果的行为是难以取得成功的。
故秦承霸业,不及尧、舜之道。此句以秦朝为例,说明即使继承了霸业,若不遵循尧、舜的道德准则,也无法长久。
夫危生於安,亡生於存,乱生於治。此句指出,危险往往孕育于安全之中,灭亡往往产生于生存之际,混乱往往产生于治理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极必反’。
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此句总结全文,强调君子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从细微之处看出事物的本质,从而防患于未然,这正是思虑之政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