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兵法二十四篇的作者并非单一人物,一般认为是基于《孙子兵法》等兵法名著编纂而成的兵法书。这些兵法的编纂者主要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与谋士,如孙武、吴起等,他们通过总结战争经验,创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军事策略。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兵法二十四篇》结合了中国古代兵法理论的精髓,涵盖了战略、战术、兵员配置、阵法布置等多方面的内容。书中的“二十四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如何有效地指挥战役,如何灵活应对敌军的挑战,以及如何调动军队以达到战略目标。它不仅是一部兵法经典,也是一部军事理论的指导书,强调通过精准的计算和深思熟虑的决策来制胜。《兵法二十四篇》涵盖了多种战法和战争技巧,尤其在战略部署和兵员运用方面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典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逐恶篇-原文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
一曰,结党相连,毁贤良;
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
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
四曰,关察是非,利以动众;
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
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逐恶篇-译文
军队和国家的弊端,有五种:一是结成党派,互相勾结,诋毁贤良之人;二是过度装饰自己的衣服,使自己的冠带与众不同;三是夸大其词,使用邪术,用诡异的言语谈论神道;四是调查别人的是非,利用这些信息来煽动群众;五是窥视别人的得失,暗中结交敌人。这些都是所谓的奸诈虚伪、道德败坏的人,应该远离他们,而不应该亲近他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逐恶篇-注解
军国之弊:指国家或军队存在的问题或弊端。
五害:指五种危害国家或军队的恶行。
结党相连:指结成团伙,互相勾结。
毁贤良:指诋毁有才能和品德的人。
侈其衣服:指过分奢侈地穿着。
异其冠带:指佩戴与身份不相符的冠帽和带子,这里指过分装饰。
虚夸妖术:指夸大其词地宣扬迷信的邪术。
诡言神道:指用欺骗的话来谈论神秘的神道。
关察是非:指暗中调查和判断是非。
利以动众:指利用这些手段来煽动群众。
伺候得失:指暗中观察他人的得失。
阴结敌人:指暗中结交敌人。
奸伪悖德:指那些奸诈虚伪、违背道德的人。
可远而不可亲:指这些人应该远离而不应该亲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逐恶篇-评注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首句点题,明确指出国家军队的弊端有五种,为下文展开论述奠定了基础。
一曰,结党相连,毁贤良:此句揭示了第一种弊端,即结党营私,相互勾结,从而诋毁贤良之士。这体现了古人对政治腐败的深刻认识,强调了贤良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此句指出第二种弊端,即过分追求服饰的奢华,追求与众不同。这种现象在古代社会中较为普遍,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道德沦丧。
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此句揭示了第三种弊端,即夸大其词,宣扬迷信,以神道为幌子,欺骗民众。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迷信思想的盛行,以及人们对神权的崇拜。
四曰,关察是非,利以动众:此句指出第四种弊端,即利用是非之争,挑拨离间,以谋取私利。这种现象在古代政治斗争中屡见不鲜,揭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此句揭示了第五种弊端,即暗中观察敌我双方的得失,暗中勾结敌人。这反映了古代战争中间谍活动的普遍性,以及国家安全的严峻性。
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最后一句总结了前文所述的五害,指出这些弊端均源于奸伪悖德之人,提醒人们要远离这类人,保持警惕。
整段古文通过对五种弊端的描述,揭示了古代社会中政治腐败、道德沦丧、迷信盛行等问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这段古文也体现了古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政治、道德、宗教等方面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