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将才篇

作者: 兵法二十四篇的作者并非单一人物,一般认为是基于《孙子兵法》等兵法名著编纂而成的兵法书。这些兵法的编纂者主要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与谋士,如孙武、吴起等,他们通过总结战争经验,创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军事策略。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兵法二十四篇》结合了中国古代兵法理论的精髓,涵盖了战略、战术、兵员配置、阵法布置等多方面的内容。书中的“二十四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如何有效地指挥战役,如何灵活应对敌军的挑战,以及如何调动军队以达到战略目标。它不仅是一部兵法经典,也是一部军事理论的指导书,强调通过精准的计算和深思熟虑的决策来制胜。《兵法二十四篇》涵盖了多种战法和战争技巧,尤其在战略部署和兵员运用方面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典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将才篇-原文

夫将材有九。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人将。

事无苟免,不为利扰,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

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

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

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

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於箭戟,此之谓步将。

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

气凌三军,志轻疆虏,怯於小战,勇於大敌,此之谓猛将。

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将才篇-译文

将领的才能有九种。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制来统一他们,同时关心他们的饥寒,体察他们的劳苦,这样的将领叫做人将。

在事务上不逃避责任,不被利益所动摇,有死的荣誉,没有生的耻辱,这样的将领叫做义将。

地位高贵但不骄傲,胜利了不依赖他人,有才能却能够谦逊,刚毅却能够忍耐,这样的将领叫做礼将。

变化多端,难以预测,行动能够灵活应对,转危为安,临危不惧,善于取胜,这样的将领叫做智将。

进攻时有丰厚的奖赏,撤退时有严厉的惩罚,奖赏不拖延,惩罚不因地位高低而有所区别,这样的将领叫做信将。

脚步轻盈,骑马如飞,善于防守边疆,擅长使用弓箭和长矛,这样的将领叫做步将。

能够攀登险峻之地,骑马射箭如风,进攻时先行,撤退时殿后,这样的将领叫做骑将。

气势压倒三军,志向轻视敌国,在小的战斗中显得胆怯,在大的敌人面前勇敢,这样的将领叫做猛将。

看到有才能的人就像自己不如他们一样,接受劝谏就像顺流而下一样自然,宽容却能够坚定,勇敢而且多谋,这样的将领叫做大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将才篇-注解

将材:指将领的才能和品质。

道:这里指用道德来引导。

德:道德,指品德和德行。

齐:统一,使一致。

礼:礼仪,指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

饥寒:饥饿和寒冷,指将领关心士兵的生活。

劳苦:辛勤和辛苦,指将领了解士兵的辛劳。

人将:指能够关心士兵、以德行和礼仪来治理军队的将领。

苟免:苟且偷生,指逃避责任。

利扰:利益的干扰,指不被物质利益所动摇。

义将:指坚守道义、不惧生死、不受辱的将领。

贵:地位高。

骄:傲慢自大。

胜:胜利,成功。

恃:依赖,依赖自己的胜利。

贤:有才德的人。

下:谦虚,能够尊重他人。

礼将:指地位高但不傲慢,胜利后不自满,有才德且能谦虚,刚强但能忍耐的将领。

奇变莫测: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动应多端:行动应机灵活,能够应对各种情况。

转祸为福:将灾难转化为幸运。

临危制胜:在危难时刻能够取得胜利。

智将:指智慧超群,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的将领。

厚赏:丰厚的奖赏。

严刑:严厉的惩罚。

信将:指赏罚分明,守信用,赏不拖延,罚不避贵的将领。

足轻戎马:脚轻快,善于骑马。

气盖千夫:气势压倒千人。

善固疆场:擅长守卫边疆。

长於箭戟:擅长使用弓箭和长矛。

步将:指擅长步战的将领。

登高履险:敢于攀登险峻之地。

驰射如飞:骑马射箭如同飞鸟。

进则先行,退则后殿:进攻时先行,撤退时殿后。

骑将:指擅长骑战的将领。

气凌三军:气势压倒三军。

志轻疆虏:志向高远,不把敌人放在眼里。

怯於小战:在小的战斗中胆怯。

勇於大敌:面对强大的敌人勇敢。

猛将:指勇敢无畏,敢于面对强敌的将领。

见贤若不及:看到有才德的人,感觉自己不如他们。

从谏如顺流:接受劝谏如同顺水行舟。

宽而能刚:宽容但又能坚持原则。

勇而多计:勇敢且多谋。

大将:指具有高尚品质、智慧、勇敢和谋略的将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将才篇-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是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篇章。其以九种将领类型为纲,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将领的特点和才能,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对于将领素质的高度重视。

首句‘夫将材有九’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将领的九种类型,这是对将领素质的全面概括。其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所描述的‘人将’,强调将领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关心士兵的疾苦,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

‘事无苟免,不为利扰,有死之荣,无生之辱’的‘义将’,强调了将领的忠诚和义气,认为将领应坚守道义,不为私利所动,即使面对生死,也要保持尊严。

‘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的‘礼将’,描述了将领在身份和地位上的修养,认为将领应谦虚有礼,能够正确处理胜利与失败,具备宽广的胸怀和忍耐力。

‘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的‘智将’,突出了将领的智慧和应变能力,认为将领应具备出奇制胜的策略和智慧,能够在危机中扭转局势。

‘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的‘信将’,强调了将领的诚信和纪律性,认为将领应赏罚分明,不因地位高低而有所偏颇。

‘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於箭戟’的‘步将’,描述了善于步战的将领,强调其身体素质和战斗技能。

‘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的‘骑将’,描绘了善于骑战的将领,强调其灵活性和机动性。

‘气凌三军,志轻疆虏,怯於小战,勇於大敌’的‘猛将’,描述了勇猛果敢的将领,认为其在面对强敌时能发挥出超常的勇气和战斗力。

‘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的‘大将’,是对最高级别将领的描述,认为其应具备宽广的视野,能够虚心接受意见,同时兼具宽厚和刚毅的品质,善于谋略。

整段古文通过对九种将领类型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古代军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标准,体现了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全面性和实用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将才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25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