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兵法二十四篇的作者并非单一人物,一般认为是基于《孙子兵法》等兵法名著编纂而成的兵法书。这些兵法的编纂者主要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与谋士,如孙武、吴起等,他们通过总结战争经验,创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军事策略。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兵法二十四篇》结合了中国古代兵法理论的精髓,涵盖了战略、战术、兵员配置、阵法布置等多方面的内容。书中的“二十四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如何有效地指挥战役,如何灵活应对敌军的挑战,以及如何调动军队以达到战略目标。它不仅是一部兵法经典,也是一部军事理论的指导书,强调通过精准的计算和深思熟虑的决策来制胜。《兵法二十四篇》涵盖了多种战法和战争技巧,尤其在战略部署和兵员运用方面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典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将弊篇-原文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
一曰贪而无厌,
二曰妒贤嫉能,
三曰信谗好佞,
四曰料彼不自料,
五曰犹豫不自决,
六曰荒淫於酒色,
七曰奸诈而自怯,
八曰 狡言而不以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将弊篇-译文
作为一个将领的行事准则,有八种弊端,第一是贪婪却不知满足,第二是嫉妒有才能的人,第三是轻信谗言,喜欢奉承的人,第四是估计别人却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第五是犹豫不决,不能自己做出决定,第六是沉迷于酒色,第七是虽然狡猾但内心胆怯,第八是说些狡猾的话却不讲究礼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将弊篇-注解
为将之道:指担任将领或领导者的方法和原则。
八弊:指八种不良的特质或行为。
贪而无厌:形容贪婪无度,永不满足。
妒贤嫉能:嫉妒有才能的人,不能容忍他人比自己强。
信谗好佞:相信谗言,喜欢奉承的人。
料彼不自料:只考虑别人而忽视自己的情况。
犹豫不自决:犹豫不决,缺乏决断力。
荒淫於酒色:沉溺于酒色,过度放纵。
奸诈而自怯:表面上狡猾,但实际上胆小。
狡言而不以礼:说话狡猾,不遵循礼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将弊篇-评注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於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
此段古文出自《孙子兵法》中的《用间篇》,是对将领品质的深刻剖析。作者通过列举八种弊端,揭示了将领在治理军队、指挥作战时可能出现的致命缺陷。
首句‘夫为将之道’点明了主题,‘夫’字在此处起到强调的作用,表明接下来的内容是对将领这一角色的关键性论述。
‘有八弊焉’中的‘弊’字,意为弊端、缺点,表明将领可能会犯的八种错误。
‘一曰贪而无厌’揭示了将领贪婪无度的弊端,这种贪欲可能导致将领不顾军队和国家的利益,只图个人私欲,从而动摇军心。
‘二曰妒贤嫉能’指出将领对有才能的人心生嫉妒,这种心态会阻碍人才的成长,影响军队的整体实力。
‘三曰信谗好佞’说明将领容易听信谗言,亲近谄媚之人,这样的将领无法辨别是非,容易陷入小人的包围之中。
‘四曰料彼不自料’揭示了将领在判断敌情时,往往忽视自身弱点,这种自大心态可能导致战略失误。
‘五曰犹豫不自决’表明将领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无法迅速作出决策,这样的将领无法带领军队取得胜利。
‘六曰荒淫於酒色’指出将领沉溺于酒色,荒废军务,这样的将领无法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七曰奸诈而自怯’揭示了将领虽然表面奸诈,但内心却胆怯,这种矛盾心理使得将领在关键时刻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曰狡言而不以礼’说明将领虽然善于言辞,但缺乏礼仪,这样的将领难以赢得部下的尊敬和信任。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列举八种弊端,警示将领在担任重要职务时要时刻警惕自身缺陷,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以确保军队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