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兵法二十四篇的作者并非单一人物,一般认为是基于《孙子兵法》等兵法名著编纂而成的兵法书。这些兵法的编纂者主要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与谋士,如孙武、吴起等,他们通过总结战争经验,创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军事策略。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兵法二十四篇》结合了中国古代兵法理论的精髓,涵盖了战略、战术、兵员配置、阵法布置等多方面的内容。书中的“二十四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如何有效地指挥战役,如何灵活应对敌军的挑战,以及如何调动军队以达到战略目标。它不仅是一部兵法经典,也是一部军事理论的指导书,强调通过精准的计算和深思熟虑的决策来制胜。《兵法二十四篇》涵盖了多种战法和战争技巧,尤其在战略部署和兵员运用方面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典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将器篇-原文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
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
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
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
外貌 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
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於理乱,此十万人之将。
仁爱治於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此天下之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将器篇-译文
这些不同的器物,它们的使用大小是不同的。
如果能够观察出别人的奸诈,预见到可能的灾祸,并且被众人所信服,这样的将领可以称为十夫之将。
早起晚睡,言语谨慎细致,这样的将领可以称为百夫之将。
正直且深思熟虑,勇敢且能战斗,这样的将领可以称为千夫之将。
外表威严,内心刚烈,了解他人的勤劳,体察他人的饥寒,这样的将领可以称为万夫之将。
推荐贤能的人,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诚实守信,宽容大度,善于处理混乱,这样的将领可以称为十万人之将。
用仁爱治理手下,用信义使邻国服从,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把四海之内的人都视为自己的家人,这样的将领可以称为天下之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将器篇-注解
之器:指将领的才能和品质。
用大小不同:指将领的才能和品质的高低不同。
若乃察其奸:若要观察其是否奸诈。
伺其祸:等待其可能带来的祸患。
为众所服:被众人所信服。
此十夫之将:这是能指挥十个人的将领。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言词密察:言辞谨慎,观察细致。
此百夫之将:这是能指挥一百个人的将领。
直而有虑:直率且深思熟虑。
勇而能斗:勇敢且善于战斗。
此千夫之将:这是能指挥一千个人的将领。
外貌桓桓:外貌威严。
中情烈烈:内心热情。
知人勤劳:了解人们的勤劳。
悉人饥寒:深知人们的饥寒。
此万夫之将:这是能指挥一万人以上的将领。
进贤进能:推荐贤能的人。
日慎一日: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诚信宽大:诚实守信,宽容大度。
闲於理乱:在处理混乱局面时游刃有余。
此十万人之将:这是能指挥十万人以上的将领。
仁爱治於下:对下属仁爱治理。
信义服邻国:以信义使邻国信服。
上知天文:了解天文知识。
中察人事:洞察人间事态。
下识地理:熟悉地理环境。
四海之内:四海之内,指全国各地。
视如室家:看待全国如同自己的家庭。
此天下之将:这是能治理天下的将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将器篇-评注
古文中的‘将’字,在这里并非仅指军事将领,而是泛指各类有才能、有品德、有影响力的人物。作者通过‘将’的不同层次,展现了从基层到国家领导者的不同境界和素养。
首句‘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揭示了人才使用的多样性,即人才应根据其能力大小分配不同的职责,不可强求一律。
‘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描绘了具有洞察力、能够识别奸邪和预防祸患的将领。这类将领虽能服众,但局限于小范围,难以担当大任。
‘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强调了勤奋和细致,这类将领能够勤勉工作,善于观察,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但视野和影响力仍有限。
‘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形容了勇猛且有谋略的将领,他们能在战斗中冲锋陷阵,同时又能深思熟虑,具有一定的领导力。
‘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描述了具有高尚品质和深厚民情的将领,他们不仅外表威严,内心充满激情,而且能够体恤民情,深得人心。
‘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於理乱,此十万人之将’描绘了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将领,他们能够选拔贤能,谨慎行事,诚信待人,善于处理复杂局面。
‘仁爱治於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此天下之将’则是对最高层次将领的描述。他们以仁爱治理国家,以信义赢得邻国尊重,通晓天文地理,关心天下大事,视四海为一家,具备治国平天下的能力。
整段古文通过层层递进,展现了从基层将领到国家领导者的成长路径,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标准,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对领导者品德和能力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