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兵权篇

作者: 兵法二十四篇的作者并非单一人物,一般认为是基于《孙子兵法》等兵法名著编纂而成的兵法书。这些兵法的编纂者主要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与谋士,如孙武、吴起等,他们通过总结战争经验,创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军事策略。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兵法二十四篇》结合了中国古代兵法理论的精髓,涵盖了战略、战术、兵员配置、阵法布置等多方面的内容。书中的“二十四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如何有效地指挥战役,如何灵活应对敌军的挑战,以及如何调动军队以达到战略目标。它不仅是一部兵法经典,也是一部军事理论的指导书,强调通过精准的计算和深思熟虑的决策来制胜。《兵法二十四篇》涵盖了多种战法和战争技巧,尤其在战略部署和兵员运用方面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典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兵权篇-原文

夫兵之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

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

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於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兵权篇-译文

兵权的掌握,是军队命运的关键,也是主将威势的来源。

如果将领能够掌握兵权,操纵军队的关键力量,面对下属时,就像猛虎加上翅膀,可以在四海翱翔,根据遇到的情况灵活应对。

如果将领失去了兵权,不掌握军队的力量,也就像鱼龙离开了江湖,想要寻求在海洋中游动、波涛中嬉戏的力量,那是无法得到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兵权篇-注解

兵之权:在古代军事中,兵之权指的是指挥军队的权力,包括对军队的调动、部署、作战策略等的决定权。在古代,兵之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三军:三军指的是古代军队的三个主要部分,即步兵、车兵和骑兵。三军之司命意味着军队的命运和生死掌握在掌握兵之权的人手中。

主将:主将是指军队中的最高指挥官,负责全军的战略部署和指挥。

执兵之权:执兵之权即掌握兵之权,意味着能够有效地指挥和控制军队。

操兵之要势:操兵之要势是指掌握军队的关键战术和战略,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运用。

临群下:临群下是指面对部下,即指挥和管理军队中的各级将领和士兵。

猛虎:猛虎在这里比喻英勇善战的将领,具有强大的指挥能力和战斗力。

羽翼:羽翼比喻强大的辅助力量,这里指将领的得力助手或精锐部队。

翔四海:翔四海比喻将领能够带领军队四处征战,所向披靡。

鱼龙脱於江湖:鱼龙脱於江湖比喻英雄失去依托,无法施展才华。在这里比喻将领失去兵之权,无法发挥指挥才能。

游洋之势:游洋之势比喻自由自在地行动,不受限制。在这里指将领能够自由地指挥军队,不受外界干扰。

奔涛戏浪:奔涛戏浪比喻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自由地嬉戏,比喻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自如地应对各种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兵权篇-评注

夫兵之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

此句开篇即点明兵权的重要性,‘夫’字用于引出论述,强调接下来的内容至关重要。‘兵之权’指的是军队的指挥权,‘三军之司命’则将兵权提升到关乎全军命运的高度,凸显其地位之重。‘主将之威势’进一步强调了主将作为军队最高指挥官的权威和影响力。

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

此句通过比喻手法,将能够掌握兵权的主将比作猛虎,形象地描绘出其威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执兵之权’和‘操兵之要势’强调了主将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力。‘临群下’意味着主将对整个军队的领导地位。‘猛虎’和‘羽翼’的比喻,既展现了主将的勇猛,又暗示了其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灵活的策略,能够适应各种战场环境。

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於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失去兵权的主将如同鱼龙失去江湖,失去了自由和力量。‘失权’和‘不操其势’揭示了主将失去指挥权后的无助和困境。‘鱼龙脱於江湖’比喻主将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游洋之势’和‘奔涛戏浪’则形象地描绘了失去兵权的主将无法施展其才华和力量的无奈。整句强调了兵权对于主将的重要性,以及失去兵权后的严重后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兵权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25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