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兵法二十四篇的作者并非单一人物,一般认为是基于《孙子兵法》等兵法名著编纂而成的兵法书。这些兵法的编纂者主要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与谋士,如孙武、吴起等,他们通过总结战争经验,创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军事策略。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兵法二十四篇》结合了中国古代兵法理论的精髓,涵盖了战略、战术、兵员配置、阵法布置等多方面的内容。书中的“二十四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如何有效地指挥战役,如何灵活应对敌军的挑战,以及如何调动军队以达到战略目标。它不仅是一部兵法经典,也是一部军事理论的指导书,强调通过精准的计算和深思熟虑的决策来制胜。《兵法二十四篇》涵盖了多种战法和战争技巧,尤其在战略部署和兵员运用方面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典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人性篇-原文
夫人之性,莫难察焉。
美恶既殊,情貌不一。
有温良而为诈者,
有外恭而内欺者,
有外勇而内怯者,
有尽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
一曰 ,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人性篇-译文
人的本性,最难被了解。
美和丑不同,情感和外表也不一样。
有的人外表温和善良却实际上在欺诈,有的人外表恭敬但内心欺骗,有的人外表勇敢却内心胆怯,有的人尽力工作但不忠诚。
然而,了解人的方法有七种:
一是通过是非来判断他的志向;
二是通过辩论来观察他的变化;
三是通过咨询他的计谋来观察他的智慧;
四是告诉他困难和灾难来观察他的勇气;
五是让他饮酒来观察他的本性;
六是给他利益来观察他的廉洁;
七是通过任务来观察他的诚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人性篇-注解
夫人之性:指人的本性,人的天生的品质或性格。
莫难察焉:意思是没有什么比观察人的本性更困难的了。
美恶既殊:美与恶已经明显不同,指的是人的善恶品质是不同的。
情貌不一:情感和外表不一致,指的是人的内心情感和外在表现可能不一致。
温良而为诈者:表面上温和善良,但实际上却欺诈他人。
外恭而内欺者:外表尊敬他人,内心却欺骗他人。
外勇而内怯者:外表看起来勇敢,内心却胆小。
尽力而不忠者:虽然尽力去做,但并不忠诚。
知人之道:了解人的方法或途径。
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通过让他面对是非来判断他的志向。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通过辩论来考验他的应变能力。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通过询问他的计谋来判断他的见识。
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通过告诉他困难或灾难来观察他的勇气。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通过让他喝酒来观察他的本性。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通过给他利益来观察他的廉洁。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通过托付他事情来观察他的诚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兵法二十四篇-将苑之人性篇-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论语》或类似儒家经典,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人性、道德和识人术的深刻思考。
首句‘夫人之性,莫难察焉’点明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难以洞察的本质,表达了儒家对于人性的深刻认识。
‘美恶既殊,情貌不一’进一步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即外在表现与内在品质可能并不一致,提醒人们在观察他人时要避免片面性。
接下来的‘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列举了四种表面与内在相反的人性表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提出了识别和了解他人的七个方法,这些方法体现了儒家对于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的重视。
‘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意味着通过讨论是非问题来观察一个人的志向和立场,这反映了儒家强调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
‘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则是通过辩论来观察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和思维敏捷度,体现了儒家对于智慧与口才的重视。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通过询问一个人的计划和建议来观察其见识和远见,这是儒家对于知识和智慧的推崇。
‘四曰,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则是通过告知困难来观察一个人的勇气和面对挑战的态度,这是儒家对于勇气和坚韧的肯定。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通过观察一个人在酒精影响下的行为来了解其真实的性格,这反映了儒家对于人性的真实面貌的探究。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则是通过利益诱惑来观察一个人的廉洁和道德底线,这是儒家对于道德品质的考验。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最后通过观察一个人在承诺和责任面前的表现来了解其信用和可靠性,这是儒家对于诚信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也是对识人术的精辟总结,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修养、人际交往和自我提升的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