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四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四年-原文

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

秦伯稻卒。夏六月乙酉,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赤狄侵齐。

秋,公如齐。

公至自齐。

冬,楚子伐郑。

四年春,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不肯,公伐莒,取向,非礼也。平国以礼不以乱,伐而不治,乱也。以乱平乱,何治之有?无治,何以行礼?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从之。

夏,弑灵公。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

郑人立子良,辞曰:“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乃立襄公。襄公将去穆氏,而舍子良。子良不可,曰:“穆氏宜存,则固愿也。若将亡之,则亦皆亡,去疾何为?”乃舍之,皆为大夫。

初,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子良不可。子文以为大慼,及将死,聚其族曰:“椒也知政,乃速行矣,无及于难。”且泣曰:“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及令尹子文卒,鬥般为令尹,子越为司马,蒍贾为工正。谮子扬而杀之,子越为令尹,己为司马。子越又恶之,乃以若敖氏之族圄伯嬴于 轑阳而杀之,遂处烝野,将攻王。王以三王之子为质焉,弗受,师于漳澨。

秋七月戊戌,楚子与若敖氏战于皋浒。伯棼射王,汏辀,及鼓跗,著于丁宁。又射汏辀,以贯笠毂。师惧,退。王使巡师曰:“吾先君文王克息,获三矢焉。伯棼窃其二,尽于是矣。”鼓而进之,遂灭若敖氏。

初,若敖娶于云阜,生鬥伯比。若敖卒,从其母畜于云阜,淫于云阜子之女,生子文焉。䢵夫人使弃诸梦中,虎乳之。云阜子田,见之,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穀,谓虎於菟,故命之曰鬥穀於菟。以其女妻伯比,实为令尹子文。其孙箴尹克黄使于齐,还,及宋,闻乱。其人曰,“不可以入矣。”箴尹曰:“弃君之命,独谁受之?君,天也,天可逃乎?”遂归,复命而自拘于司败。王思子文之治楚国也,曰:“子文无后,何以劝善?”使复其所,改命曰生。

冬,楚子伐郑,郑未服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四年-译文

四年的春天,周王的正月,鲁公和齐侯调解莒国和郯国的纠纷。莒国人不愿意接受调解,鲁公就出兵攻打莒国,夺取了向地。

秦国的伯稻去世了。夏天的六月乙酉日,郑国的公子归生杀死了他的君主夷。

赤狄入侵齐国。

秋天,鲁公前往齐国。

鲁公从齐国回来。

冬天,楚国的君主攻打郑国。

四年的春天,鲁公和齐侯调解莒国和郯国的纠纷。莒国不愿意接受调解,鲁公就出兵攻打莒国,夺取了向地,这是不合礼制的。调解国家纠纷应该用礼制而不是用武力,用武力攻打而不治理,只会导致混乱。用混乱来平息混乱,怎么会有治理呢?没有治理,又怎么能施行礼制呢?

楚国人向郑灵公献上了一只大龟。公子宋和子家准备去见灵公。公子宋的食指突然动了动,他就给子家看,说:“以前我这样的时候,一定会尝到特别的美味。”等到他们进去的时候,厨师正在宰杀大龟,两人相视而笑。灵公问他们笑什么,子家就把事情告诉了灵公。等到灵公把大龟分给大夫们吃的时候,召来了公子宋却没有给他吃。公子宋很生气,就把手指伸进鼎里蘸了一下,尝了尝味道就出去了。灵公很生气,想要杀掉公子宋。公子宋和子家商量先下手为强。子家说:“即使是老了的牲畜,人们尚且不忍心杀掉,何况是君主呢?”公子宋反过来诬陷子家,子家害怕了,只好跟着他一起行动。

夏天,他们杀死了灵公。史书上记载:“郑国的公子归生杀死了他的君主夷。”这是因为他们的权力不够。君子说:“有仁德但没有武力,是无法成功的。”凡是弑君的行为:如果称君,说明君主无道;如果称臣,说明臣子有罪。

郑国人立子良为君主,子良推辞说:“如果以贤能为标准,我比不上去疾;如果以长幼顺序为标准,公子坚比我年长。”于是他们立了襄公。襄公打算除掉穆氏,但留下子良。子良不同意,说:“如果穆氏应该存在,那本来就是我的愿望。如果穆氏将要灭亡,那我也应该一起灭亡,去疾为什么要独自留下来呢?”于是襄公放弃了除掉穆氏的计划,让他们都做了大夫。

当初,楚国的司马子良生了一个儿子叫越椒。子文说:“一定要杀掉这个孩子。这个孩子,长得像熊虎,声音像豺狼,如果不杀掉他,一定会灭掉若敖氏。俗话说:‘狼子野心。’他就是一只狼,怎么能养他呢?”子良不同意。子文对此非常担忧,临死前召集他的族人说:“越椒一旦掌权,你们就赶快离开,不要等到灾难来临。”他还哭着说:“鬼魂尚且需要食物,若敖氏的鬼魂,难道不会挨饿吗?”等到令尹子文去世后,鬥般做了令尹,子越做了司马,蒍贾做了工正。他们诬陷子扬并杀了他,子越做了令尹,自己做了司马。子越又讨厌蒍贾,于是用若敖氏的族人把伯嬴关在轑阳并杀了他,然后驻扎在烝野,准备攻打楚王。楚王用三位先王的子孙作为人质,子越不接受,军队驻扎在漳澨。

秋天的七月戊戌日,楚王和若敖氏在皋浒交战。伯棼用箭射楚王,箭穿过车辕,射中了鼓架,钉在了丁宁上。他又射了一箭,箭穿过车辕,射中了笠毂。军队害怕了,开始后退。楚王派人巡视军队说:“我们的先君文王攻克息国时,得到了三支箭。伯棼偷走了其中的两支,现在他已经用完了。”于是击鼓进军,最终灭掉了若敖氏。

当初,若敖娶了云阜的女子,生了鬥伯比。若敖去世后,鬥伯比跟着他的母亲住在云阜,和云阜子的女儿私通,生下了子文。䢵夫人让人把子文丢弃在梦泽中,老虎却喂养了他。云阜子去打猎时看到了,非常害怕,回去告诉了夫人,夫人就让人把子文收养了。楚国人把“乳”叫做“穀”,把“虎”叫做“於菟”,所以给子文取名叫鬥穀於菟。后来把女儿嫁给了伯比,实际上就是令尹子文。子文的孙子箴尹克黄出使齐国,回来时经过宋国,听说国内发生了动乱。随从的人说:“不能回去了。”箴尹说:“抛弃君主的命令,谁能接受呢?君主就是天,天能逃避吗?”于是回国复命,并把自己关在司败那里。楚王想到子文治理楚国的功绩,说:“子文没有后代,怎么能劝人向善呢?”于是恢复了箴尹的职位,并改名为“生”。

冬天,楚王攻打郑国,郑国还没有屈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四年-注解

平莒及郯:指调解莒国和郯国之间的争端。平,调解;莒、郯,春秋时期的两个小国。

取向:指向莒国索取土地或财物。取,索取;向,地名。

非礼也:指行为不符合礼仪规范。礼,古代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郑国的公子归生杀害了他的君主夷。弑,古代指臣子杀害君主。

赤狄: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楚子:楚国的君主,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常称“子”。

鼋:一种大型淡水龟,古代被视为珍稀动物。

染指于鼎:指用手指蘸取鼎中的食物,象征对权力的觊觎。鼎,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象征权力。

若敖氏:楚国的贵族家族,曾掌握楚国大权。

令尹:楚国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司马:古代掌管军事的官职。

工正:古代掌管工程的官职。

漳澨:地名,位于楚国境内。

皋浒:地名,楚国与若敖氏交战的地点。

伯棼:若敖氏的将领。

鬥穀於菟:鬥穀是名字,於菟是楚语中对虎的称呼,意为“虎乳”。

箴尹:楚国官职名,负责劝谏君主。

司败:古代掌管刑罚的官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四年-评注

《左传》作为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书,不仅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还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本文所选的段落,主要涉及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礼仪规范以及贵族家族的兴衰。

首先,文中提到鲁国与齐国调解莒国和郯国的争端,但莒国不肯接受调解,鲁国因此讨伐莒国并索取土地。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大国对小国的控制和干预。作者通过“非礼也”的评价,指出鲁国的行为不符合礼仪规范,强调了“礼”在春秋时期的重要性。礼仪不仅是社会秩序的象征,也是诸侯国之间交往的准则。鲁国的行为被视为“以乱平乱”,违背了“平国以礼不以乱”的原则,揭示了当时社会对礼仪的重视。

其次,文中详细描述了郑国公子归生弑君的事件。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郑国内部的权力斗争,还通过“仁而不武,无能达也”的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君主和臣子的道德要求。弑君行为被视为大逆不道,尤其是臣子杀害君主,更是被视为严重的罪行。作者通过这一事件,强调了君臣之间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秩序的重要性。

再次,文中关于楚国若敖氏的兴衰,展现了贵族家族在春秋时期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若敖氏作为楚国的显赫家族,曾掌握楚国大权,但最终因内斗和外敌而衰落。子文对子越椒的预言“狼子野心”,揭示了贵族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和野心。若敖氏的灭亡,不仅是楚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贵族家族的兴衰规律。

最后,文中还通过楚灵公与若敖氏的战争,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军事斗争和战争策略。伯棼射王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战争的紧张和激烈。楚灵公通过激励士兵,最终击败若敖氏,展现了君主的智慧和领导力。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多个历史事件的叙述,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礼仪规范、贵族家族的兴衰以及军事斗争的复杂性。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评价,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秩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四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2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