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曾植(1849年-1926年),晚清著名的学者、国学家,精通中医、相学、命理学等多个领域。沈曾植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相学与命理学方面,他提倡将传统的学问应用于现代社会,对中国古代学术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末)。
内容简要:《冰鉴》是沈曾植根据自己对相学的深入研究,撰写的一部关于相学的书籍。书中详细探讨了如何通过面相、气色、手相等外部特征来分析一个人的性格、命运等。沈曾植通过观察人的面部特征和气色变化,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相学原则,指出不同的面部特征与人的性格、命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冰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通过外貌推测性格和命运的学问,而且也为后世相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书中的内容不仅有理论部分,还包含了大量的实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学的实际应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冰鉴-须眉-原文
须眉男子。
未有须眉不具可称男子者。
“少年两道眉,临老一付须。”
此言眉主早成,须主晚运也。
然而紫面无须自贵,暴腮缺须亦荣:郭令公半部不全,霍膘骁一副寡脸。
此等间逢,毕竟有须眉者,十之九也。
眉尚彩,彩者,杪处反光也。
贵人有三层彩,有一二层者。
所谓“文明气象”,宜疏爽不宜凝滞。
一望有乘风翔舞之势,上也;如泼墨者,最下。
倒竖者,上也;下垂者,最下。
长有起伏,短有神气;浓忌浮光,淡忌枯索。
如剑者掌兵权,如帚者赴法场。
个中亦有征范,不可不辨。
但如压眼不利,散乱多忧,细而带媚,粗而无文,是最下乘。
须有多寡,取其与眉相称。
多者,宜清、宜疏、宜缩、宜参差不齐;
少者,宜光、宜健、宜圆、宜有情照顾。
卷如螺纹,聪明豁达;
长如解索,风流荣显;
劲如张戟,位高权重;
亮若银条,早登廊庙,皆宦途大器。
紫须剑眉,声音洪壮;
蓬然虬乱,尝见耳后,配以神骨清奇,不千里封侯,亦十年拜相。
他如“辅须先长终不利”、“人中不见一世穷”、“鼻毛接须多滞晦”、“短毙遮口饿终身”,
此其显而可见者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冰鉴-须眉-译文
须眉男子。没有不长胡须和眉毛的人能被称为男子。
少年时期眉毛两道,年老时则长出胡须。
这句话说明眉毛主要代表早年成就,而胡须则代表晚年运势。
然而,紫面无胡须的人自认为高贵,暴腮少胡须的人也觉得荣耀:郭令公(郭子仪)的胡须不全,霍膘骁(霍去病)则是一副少胡子的面容。
这种情况偶尔会遇到,但毕竟有胡须和眉毛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眉毛注重色彩,色彩是指眉毛末端的反光。贵人有三层色彩,有一二层色彩的人。
所谓‘文明气象’,应该是疏散而不应该凝滞。
一望就有乘风飞扬的气势,这是上等的;如果像泼墨一样,则是下等的。
倒竖的眉毛是上等的;下垂的眉毛是下等的。
长的眉毛有起伏,短的眉毛有神气;眉毛浓不要有浮光,眉毛淡不要显得枯索。
像剑一样的眉毛代表掌兵权,像扫帚一样的眉毛代表赴法场。
其中也有征兆,不能不分辨。
但如果眉毛压眼,不利;散乱则多忧;细而带媚,粗而无文,这是最下等的。
胡须的多少,要和眉毛相称。胡须多的人,应该清秀、疏散、缩紧、参差不齐;胡须少的人,应该光亮、健壮、圆润、有情感。
卷曲如螺纹的胡须代表聪明豁达;长如解索的胡须代表风流荣显;硬如张开的戟代表位高权重;亮如银条的胡须代表早登庙堂,都是仕途上的大器。
紫须剑眉,声音洪亮;蓬乱如虬的胡须,若见在耳后,配合神骨清奇,不是封侯千里,也是十年拜相。
其他如‘辅须先长终不利’、‘人中不见一世穷’、‘鼻毛接须多滞晦’、‘短毙遮口饿终身’,这些都是明显可见的征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冰鉴-须眉-注解
须眉男子:指有胡须和眉毛的成年男子,须眉在此处象征着成熟和男性特征。
须眉不具:指没有胡须和眉毛,即不成熟或不具备男性特征。
少年两道眉,临老一付须:形容人的成长过程,年轻时眉毛生长,老年时胡须生长。
眉主早成,须主晚运:认为眉毛的生长代表早年成就,胡须的生长代表晚年运势。
紫面无须自贵,暴腮缺须亦荣:形容人的面部特征,认为即使面带紫色且无胡须,或腮帮突出且胡须稀少,也能显出贵气或荣耀。
郭令公半部不全,霍膘骁一副寡脸:郭令公和霍膘骁都是古代著名人物,这里用来说明即使有缺陷,也可能显出某种特质。
间逢:偶尔遇到,指不常见的情况。
眉尚彩:眉毛的色泽很重要。
文明气象:指文雅的气象,此处指眉毛的色泽要文雅。
疏爽不宜凝滞:眉毛的色泽要疏散而不凝滞。
乘风翔舞之势:形容眉毛的形状如同乘风飞翔,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泼墨者:比喻眉毛颜色浓重如泼墨,通常不吉利。
倒竖者:指眉毛向上竖起,通常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下垂者:指眉毛向下垂,通常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面相。
浓忌浮光,淡忌枯索:眉毛颜色浓不宜过于闪亮,淡不宜过于干枯。
个中亦有征范:在这些特征中也有吉凶的预兆。
压眼不利:眉毛压住眼睛,被认为是不利的面相。
散乱多忧:眉毛散乱,通常被认为会带来忧虑。
细而带媚,粗而无文:眉毛细小而带有媚态,或粗大而没有文雅,都是不佳的面相。
须有多寡:胡须的多少。
与眉相称:胡须的多少要与眉毛相匹配。
卷如螺纹,聪明豁达:胡须卷曲如螺纹,通常被认为是聪明和豁达的象征。
长如解索,风流荣显:胡须长如解开的绳索,通常被认为是风流和显赫的象征。
劲如张戟,位高权重:胡须坚硬如张开的戟,通常被认为是位高权重的象征。
亮若银条,早登廊庙:胡须亮如银条,通常被认为是早有成就的象征。
紫须剑眉,声音洪壮:胡须紫色且眉毛如剑,声音洪亮,通常被认为是贵族或高官的特征。
蓬然虬乱,尝见耳后:胡须蓬乱如虬,且长至耳后,通常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
辅须先长终不利:胡须的辅助部分先长,通常被认为是不利的面相。
人中不见一世穷:人中部分不明显,通常被认为是一生贫穷的面相。
鼻毛接须多滞晦:鼻毛与胡须相连,通常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面相。
短毙遮口饿终身:胡须短小且遮住口唇,通常被认为是终身饥饿的面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冰鉴-须眉-评注
‘须眉男子’这句话,从字面上理解,须眉是指男性特征,即胡须和眉毛。在古代中国,这是界定男性身份的重要标志。‘未有须眉不具可称男子者’强调了一个观点,即男性的身份特征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胡须和眉毛的男子不被视为完整的男性。
‘少年两道眉,临老一付须’这句话,描绘了一个人从少年到老年的变化。眉毛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定型,而胡须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显现,体现了生命的成长和时间的流逝。
‘紫面无须自贵,暴腮缺须亦荣’这里提到了两种特殊情况,即紫面无须和暴腮缺须的人也被人视为高贵和荣耀。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美的多元理解,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审美标准。
‘郭令公半部不全,霍膘骁一副寡脸’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了即使是有缺陷的人也可以成为英雄。郭令公和霍膘骁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他们的形象虽然不完美,但仍然被传颂。
‘此等间逢,毕竟有须眉者,十之九也’指出,尽管有特殊情况,但大多数人仍然符合传统的男性形象。
‘眉尚彩,彩者,杪处反光也’中,‘彩’指的是眉毛的色泽和光泽,这里用‘杪处反光’来形容眉毛的美丽。‘贵人有三层彩,有一二层者’则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层次的人眉毛的色泽不同。
‘文明气象’宜疏爽不宜凝滞,这里用‘文明气象’来形容眉毛的神态,认为眉毛应该是疏散而不过于凝滞的,这样的眉毛才符合贵人的气质。
‘一望有乘风翔舞之势,上也;如泼墨者,最下’通过对眉毛形状的描述,区分了不同品质的眉毛。乘风翔舞之势的眉毛被认为是上等的,而泼墨般的眉毛则被认为是最下等的。
‘倒竖者,上也;下垂者,最下’进一步说明了眉毛的形状对于判断一个人的命运和性格的重要性。
‘如剑者掌兵权,如帚者赴法场’通过对眉毛形状的比喻,揭示了眉毛与一个人的职业和命运之间的联系。
‘须有多寡,取其与眉相称’指出胡须的多少应该与眉毛相匹配,体现了古代中国对整体形象的重视。
‘多者,宜清、宜疏、宜缩、宜参差不齐;少者,宜光、宜健、宜圆、宜有情照顾’对于胡须的描述,强调了胡须的整洁、健康和与眉毛的协调。
‘卷如螺纹,聪明豁达;长如解索,风流荣显;劲如张戟,位高权重;亮若银条,早登廊庙,皆宦途大器’通过对胡须形状的描绘,暗示了不同形状的胡须与人的性格和命运的关联。
‘紫须剑眉,声音洪壮;蓬然虬乱,尝见耳后,配以神骨清奇,不千里封侯,亦十年拜相’进一步强调了胡须和眉毛的形状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未来的关联。
‘辅须先长终不利’、‘人中不见一世穷’、‘鼻毛接须多滞晦’、‘短毙遮口饿终身’等,则是通过具体的面相特征来预测一个人的命运,体现了古代中国面相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