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沈曾植(1849年-1926年),晚清著名的学者、国学家,精通中医、相学、命理学等多个领域。沈曾植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相学与命理学方面,他提倡将传统的学问应用于现代社会,对中国古代学术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末)。
内容简要:《冰鉴》是沈曾植根据自己对相学的深入研究,撰写的一部关于相学的书籍。书中详细探讨了如何通过面相、气色、手相等外部特征来分析一个人的性格、命运等。沈曾植通过观察人的面部特征和气色变化,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相学原则,指出不同的面部特征与人的性格、命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冰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通过外貌推测性格和命运的学问,而且也为后世相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书中的内容不仅有理论部分,还包含了大量的实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学的实际应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冰鉴-神骨-原文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
清浊易辨,邪正难辨。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
静若含珠,动若木发;
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
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
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
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
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
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
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
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骨有九起:
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项骨平伏起。
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
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
五者备,柱石之器也;
一则不穷;
二则不贱;
三则动履稍胜;
四则贵矣。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
紫次之,白斯下矣。
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
碎次之。
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
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
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
鼻骨犯眉,堂上不寿。
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
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冰鉴-神骨-译文
古语说:‘去掉谷粒留下糠,但谷粒的精华还在’,这就像是说的神一样。‘山虽然高大但不倒塌,是因为有石头作为支撑’,这就像是说的骨一样。一个人的精神,都集中在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架,都表现在面部。其他人可能会同时考虑形态和骨架,但文人首先关注的是神和骨架。开门见山,这是最重要的。
文人谈论神,有清晰和浑浊的区别。清晰和浑浊容易分辨,但邪恶和正直就难以分辨。想要分辨邪恶和正直,首先要观察一个人的动静;静态时像含着珍珠,动态时像树木发芽;静态时像没有人一样,动态时像射中靶心,这就算是清澈到底了。静态时像萤火虫的光,动态时像流水,虽然尖巧但喜欢放纵;静态时像半睡半醒,动态时像鹿受到惊吓,这代表有独特的才华和深思。一种人是不良之才,另一种人是隐逸之才,他们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清高,但仍然需要分辨。
所有的精神,在精神抖擞的时候容易看出,但在断断续续的时候难以看出。断的地方是出现的地方断,续的地方是闭合的地方续。道家所说的‘收拾入门’的说法,没有整理好的地方看他的随意,已经完成的地方看他的细致。小心的人,从没有整理好的地方观察,疏朗的节骨,好像不经意,这就是所谓的随意。大胆的人,从已经完成的地方观察,慎重周密,没有一点马虎,这就是所谓的细致。两者实际上都是向内看,稍微向外就会流露出情态,情态是容易看到的。
骨架有九个重要的地方:天庭骨隆起,枕骨坚强地隆起,顶骨平缓地隆起,辅佐的串骨角状隆起,太阳骨线条状隆起,眉骨伏犀状隆起,鼻骨芽状隆起,颧骨如果不够明显也会隆起,项骨平缓地隆起。在头部,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部,以眉骨、颧骨为主。这五个地方都具备,就像是柱石一样的器物;一个地方不差,就不会贫穷;两个地方不差,就不会低贱;三个地方不差,动态行动上会稍胜一筹;四个地方不差,就会富贵。
骨架有颜色,面部以青色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就是这个意思。紫色次之,白色就低级了。骨架有质地,头部以连接紧密的为贵,破碎的次之。总之,头上没有恶骨,面相好不如头相好。但是,如果头大但天庭不够,最终还是低贱的;如果头圆但没有串骨,就像半个和尚;如果鼻骨压在眉骨上,堂上的人寿命不长;如果颧骨和眼睛争抢,子嗣不会立。这些贵贱之间的区别,有细微和巨大的差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冰鉴-神骨-注解
脱谷为糠,其髓斯存:比喻事物的本质或精华不会因为外在的变化而消失。脱谷,指谷物脱粒;糠,谷物的外壳;髓,指谷物的精华。
神之谓也:神,指人的精神气质或内在的活力。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山虽高耸,但不会倒塌,因为石头可以稳固它。骞,高耸;镇,稳固。
骨之谓也:骨,指人的骨骼结构,这里比喻人的本质或骨架。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一个人的精神气质表现在眼睛里,而一个人的骨骼结构则表现在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其他的人可能会同时考虑一个人的形态和身体,但文人更注重观察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和骨骼结构。
开门见山,此为第一:直截了当,这是最重要的。
清浊之辨:清浊,指精神气质的纯净与污浊。
邪正难辨:邪正,指行为或思想的邪恶与正义,很难区分。
欲辨邪正,先观动静:要辨别邪正,首先要观察一个人的动静状态。
含珠:比喻眼神清澈,有内涵。
木发:比喻精神振奋,有活力。
赴的:的,箭靶的中心;赴的,指瞄准靶心。
澄清到底:彻底澄清,没有杂质。
萤光:萤火虫的光,比喻微弱的光芒。
流水:比喻连续不断,如流水般。
尖巧而喜淫:指聪明但喜欢放纵。
半睡:半醒半睡的状态,比喻精神不集中。
鹿骇:鹿受到惊吓的样子,比喻惊慌失措。
别才而深思:有独特的才能且深思熟虑。
败器: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
隐流:隐藏的流水,比喻有潜力但未显露的人。
收拾入门:道家术语,指修身养性的入门方法。
脱略:指随性自然,不加修饰。
针线:比喻精细周密的工作。
骨有九起:骨有九个重要的起势或结构。
天庭骨:额头骨。
枕骨:头后枕部的骨头。
顶骨:头顶的骨头。
佐串骨:连接头骨的骨头。
太阳骨:太阳穴附近的骨头。
眉骨:眉毛下方的骨头。
鼻骨:鼻子的骨头。
颧骨:面颊上的骨头。
项骨:颈部的骨头。
柱石之器:比喻支撑国家的栋梁之才。
骨有色:骨骼有颜色。
青面:脸色青涩,常用来形容年轻有才华的人。
紫次之:紫色次之。
白斯下矣:白色则较差。
骨有质:骨骼有质地。
联者为贵:骨头连接紧密为贵。
碎次之:骨头碎片次之。
恶骨:不吉利的骨头。
孤僧:独身之人,比喻孤独无依。
鼻骨犯眉:鼻骨与眉毛相冲,不吉利。
堂上不寿:堂上的人寿命不长。
子嗣不立:没有子嗣继承家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冰鉴-神骨-评注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这段话以对比的方式开篇,通过‘脱谷为糠,其髓斯存’和‘山骞不崩,唯石为镇’两个比喻,强调了精神和骨相的重要性。‘脱谷为糠’意味着即使谷粒被去壳成为糠,其精华即髓仍然存在,这里的‘髓’比喻人的精神;‘山骞不崩,唯石为镇’则比喻人的骨相如同石头一样坚固。接着指出,文人在评价一个人时,首先关注的是其神骨,即精神和骨相,而非其他外在的形骸。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内在品质的重视。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此段话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分辨人的精神品质。‘清浊’和‘邪正’是两种对立的品质,清浊易于辨别,而邪正则较为困难。要分辨邪正,需要观察人的动静状态。‘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等描述,都是对精神状态的具体描绘。‘静若萤光,动若流水’、‘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则是对不同精神状态的评价。通过这些细致的观察,可以分辨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这是文人评价人物的重要方法。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这段话深入探讨了精神品质的细微之处。‘抖擞处’和‘断续处’都是观察精神状态的关键点。‘抖擞处’是指精神饱满、状态积极的时候,而‘断续处’则是指精神状态不稳定、时断时续的时候。‘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指的是道家思想中的修炼方法,这里用来比喻观察人的精神状态。‘小心者’和‘大胆者’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个人的精神品质,避免被外在的情态所迷惑。
骨有九起:天庭骨隆起,枕骨强起,顶骨平起,佐串骨角起,太阳骨线起,眉骨伏犀起,鼻骨芽起,颧骨若不得而起,项骨平伏起。在头,以天庭骨、枕骨、太阳骨为主;在面,以眉骨、颧骨为主。五者备,柱石之器也;一则不穷;二则不贱;三则动履稍胜;四则贵矣。
此段话详细描述了人的骨相,从‘骨有九起’开始,逐一列举了九种骨相的特征,并在头部和面部分别进行了强调。‘五者备’指的是五种主要的骨相,具备这些骨相的人被认为是‘柱石之器’,即有稳固的基础和品质。这里的描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骨相的重视,认为骨相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命运和性格。
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紫次之,白斯下矣。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碎次之。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此中贵贱,有毫厘千里之辨。
最后,这段话进一步阐述了骨相的颜色和质地对人的命运和性格的影响。‘青’、‘紫’、‘白’三种颜色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贵贱等级。‘头以联者为贵’和‘碎次之’则是对骨相质地的评价。‘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强调了头骨的重要性。接下来的几句则是对不同骨相特征的详细解读,认为这些特征与人的命运和性格密切相关。整段话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骨相的神秘主义和宿命论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