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冰鉴-气色

作者: 沈曾植(1849年-1926年),晚清著名的学者、国学家,精通中医、相学、命理学等多个领域。沈曾植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相学与命理学方面,他提倡将传统的学问应用于现代社会,对中国古代学术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末)。

内容简要:《冰鉴》是沈曾植根据自己对相学的深入研究,撰写的一部关于相学的书籍。书中详细探讨了如何通过面相、气色、手相等外部特征来分析一个人的性格、命运等。沈曾植通过观察人的面部特征和气色变化,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相学原则,指出不同的面部特征与人的性格、命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冰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通过外貌推测性格和命运的学问,而且也为后世相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书中的内容不仅有理论部分,还包含了大量的实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学的实际应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冰鉴-气色-原文

面部如命,气色如运。

大命固宜整齐,小运亦当亨泰。

是故光焰不发,珠玉与瓦砾同观;

藻绘未扬,明光与布葛齐价。

大者主一生祸福,小者亦三月吉凶。

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

有终身之气色,“少淡、长明、壮艳、老素”是也。

有一年之气色 ,“春青、夏红、秋黄、冬白”是也。

有一月之气色 ,“朔后森发,望后隐跃”是也。

有一日之气色,“早青、昼满、晚停、暮静”是也。

科名中人,以黄为主,此正色也。

黄云盖顶,必掇大魁;

黄翅入鬓,进身不远;

印堂黄色,富贵逼人;

明堂素净,明年及第。

他如眼角霞鲜,决利小考;

印堂垂紫,动获小利,

红晕中分,定产佳儿;

两颧红润,骨肉发迹。

由此推之,足见一斑矣。

色忌青,忌白。

青常见于眼底,白常见于眉端。

然亦不同:心事忧劳,青如凝墨;

祸生不测,青如浮烟;

酒色惫倦,白如卧羊;

灾晦催人,白如傅粉。

又有青而带紫,金形遇之而飞扬,

白而有光,土庚相当亦富贵,

又不在此论也。

最不佳者:“太白夹日月,乌鸟集天庭,

桃花散面颊 ,赪尾守地阁。”

有一于此,前程退落,

祸患再三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冰鉴-气色-译文

面容就像人的生命,气色就像人的运势。大的生命线当然应该保持整洁,小的运势也应当是顺利和愉快的。因此,如果面容没有光彩,那么珠玉和瓦砾看起来就一样;如果美饰没有展现出来,那么明亮的光泽和粗糙的布料价格相同。大的运势主宰一生的祸福,小的运势也影响三个月的吉凶。

人们以气色为主,内在表现为精神,外在表现为气色。有终身的气色,‘年少时淡、成长时明亮、壮年时艳丽、老年时素净’;有一年的气色,‘春天青、夏天红、秋天黄、冬天白’;有一月的气色,‘月初之后显得旺盛,月中之后变得隐约’;有一天的气色,‘早晨青、白天满、傍晚停止、晚上安静’。

科举考试的人,以黄色为主,这是正色。如果头顶有黄色的云彩,必定能获得状元;如果鬓角有黄色的羽毛,很快就能晋升;如果印堂(眉毛之间的区域)是黄色的,那么富贵就会逼近;如果明堂(鼻子周围的区域)干净,那么明年就能考中。

其他如眼角有鲜艳的红色,预示着小考能得利;印堂垂下紫色,预示着会获得小利;红色晕染在中间,预示着会生下优秀的孩子;两颊红润,预示着家庭会出人头地。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气色的重要性。

气色忌讳青色和白。青色常见于眼底,白常见于眉端。但它们也有区别:心事忧虑,青色就像凝固的墨水;灾祸突然降临,青色就像飘浮的烟雾;酒色过度疲惫,白色就像躺着的羊;灾祸临近,白色就像涂抹了粉底。还有青色带紫色的情况,金形遇到这样的气色会变得飞扬;白色有光泽,土形和金形相配也会富贵,这些都不在上述讨论之列。最不好的气色是:‘太白星夹在日月之间,乌鸟聚集在额头,桃花散落在面颊,赤色尾巴守在鼻梁下方。’如果出现其中之一,那么前程就会退步,灾祸会接连不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冰鉴-气色-注解

面部如命,气色如运:指人的面部特征和气色如同命运一般,是决定命运好坏的象征。

大命固宜整齐,小运亦当亨泰:大命指的是人的整体命运,应当保持整齐有序;小运指的是人的短期运势,也应当顺利和谐。

光焰不发:光焰,比喻人的精神或气色,不发即不显露,指精神或气色不佳。

珠玉与瓦砾同观:比喻珍贵的东西与普通的东西一样看待,意指人的精神或气色低落,失去光彩。

藻绘未扬:藻绘,指美好的装饰,未扬即未展示出来,指美好的气色没有得到显现。

明光与布葛齐价:明光,指明亮的光泽,布葛,指粗糙的布料,齐价即同等价值,指明亮的气色与粗糙的布料一样不值钱。

大者主一生祸福,小者亦三月吉凶:大运决定一生的祸福,小运也影响三个月的吉凶。

气为主:气,指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是决定人的健康和运势的重要因素。

精神:指人的内在精神状态,包括意志、思维、情感等。

气色:指人的面部颜色,反映人的健康状况和运势。

科名中人:指科举考试中的人,即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

黄为主: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的颜色,常与富贵、地位联系在一起。

黄云盖顶:比喻头顶上有黄色的云彩,预示着好运即将来临。

黄翅入鬓:比喻头发中有黄色的光泽,也预示着好运。

印堂:指人的额头中央,被认为是命运和福气的象征。

明堂:指人的额头,也指人的气色。

眼角霞鲜:指眼角有红色,预示着好运。

印堂垂紫:指印堂有紫色,预示着小利。

红晕中分:指面颊上有红色,预示着将生佳儿。

两颧红润:指面颊两侧红色润泽,预示着家庭和睦,事业发达。

色忌青,忌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色和白色通常与不幸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因此被视为不吉利的颜色。

太白夹日月,乌鸟集天庭,桃花散面颊,赪尾守地阁:这是一组不吉利的面相,预示着不幸和灾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冰鉴-气色-评注

面部如命,气色如运。这句话开篇即点明了面部和气色在古文化中与命运紧密相连的观点。‘命’与‘运’分别代表了人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境遇,‘面部’则被视为人的外在表现,‘气色’则是内在精神的外在反映。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的命运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人的面部和气色可以反映其命运的变化。

大命固宜整齐,小运亦当亨泰。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命运与面部、气色之间的关系。‘大命’和‘小运’分别指代人的整体命运和具体境遇,‘整齐’和‘亨泰’则分别形容好的命运和好的气色。这里强调了命运和气色之间的和谐统一。

是故光焰不发,珠玉与瓦砾同观;藻绘未扬,明光与布葛齐价。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气色的重要性。‘光焰’和‘藻绘’比喻人的精神光彩,‘珠玉’和‘瓦砾’、‘明光’和‘布葛’则分别比喻人的命运和气色。此句意在说明,如果一个人的气色不佳,即使其命运本应美好,也会被忽视,如同‘珠玉’与‘瓦砾’、‘明光’与‘布葛’一样,无法彰显其价值。

大者主一生祸福,小者亦三月吉凶。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气色对命运的影响。‘大者’和‘小者’分别指代人的整体命运和短期命运,‘一生祸福’和‘三月吉凶’则分别指代其结果。此句表明,气色不仅影响人的整体命运,也影响其短期吉凶。

人以气为主,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这句话说明了气色与人的精神状态的关系。‘气’在中医学中代表人的生命力,‘精神’和‘气色’则是其外在表现。此句强调了气色是精神状态的外在反映。

有终身之气色,‘少淡、长明、壮艳、老素’是也。此句描述了人一生中气色的变化规律。‘少淡’指年轻时的气色较淡,‘长明’指中年时的气色明亮,‘壮艳’指壮年时的气色鲜艳,‘老素’指老年时的气色趋于素淡。这一规律体现了人的生命周期与气色变化的对应关系。

有一年之气色,‘春青、夏红、秋黄、冬白’是也。此句描述了气色随季节变化的规律。‘春青’、‘夏红’、‘秋黄’、‘冬白’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有一月之气色,‘朔后森发,望后隐跃’是也。此句描述了气色在一个月中的变化。‘朔后’指月初,‘望后’指月中,‘森发’和‘隐跃’分别形容气色的旺盛和隐约。此句揭示了气色随时间变化的微妙之处。

有一日之气色,‘早青、昼满、晚停、暮静’是也。此句描述了气色在一天中的变化。‘早青’、‘昼满’、‘晚停’、‘暮静’分别对应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体现了气色随时间变化的连续性。

科名中人,以黄为主,此正色也。黄云盖顶,必掇大魁;黄翅入鬓,进身不远;印堂黄色,富贵逼人;明堂素净,明年及第。这几句专门描述了科举士人的气色。‘科名中人’指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黄’在这里被视为科举士人的正色,象征着荣耀和成功。‘黄云盖顶’、‘黄翅入鬓’、‘印堂黄色’、‘明堂素净’等描述了不同部位气色的吉祥意义,体现了古代对科举成功的美好祝愿。

色忌青,忌白。青常见于眼底,白常见于眉端。然亦不同:心事忧劳,青如凝墨;祸生不测,青如浮烟;酒色惫倦,白如卧羊;灾晦催人,白如傅粉。这几句说明了气色的忌讳。‘青’和‘白’分别代表了不良的气色,‘青’常与忧愁、不幸相关,‘白’常与疲惫、灾祸相关。通过对不同情境下气色的描述,展现了气色与人的心理、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

又有青而带紫,金形遇之而飞扬,白而有光,土庚相当亦富贵,又不在此论也。此句进一步说明了气色的变化和吉祥意义。‘青而带紫’、‘白而有光’等描述了气色的特殊变化,‘金形遇之而飞扬’、‘土庚相当亦富贵’等则说明了这些特殊气色所代表的吉祥意义。

最不佳者:‘太白夹日月,乌鸟集天庭,桃花散面颊,赪尾守地阁。’有一于此,前程退落,祸患再三矣。这句话列举了四种不良的气色,并预言了其带来的不良后果。‘太白夹日月’、‘乌鸟集天庭’、‘桃花散面颊’、‘赪尾守地阁’等描述了这些不良气色的具体表现,‘前程退落’、‘祸患再三’则预示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句强调了气色对于人生的重要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冰鉴-气色》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23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