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冰鉴-情态

作者: 沈曾植(1849年-1926年),晚清著名的学者、国学家,精通中医、相学、命理学等多个领域。沈曾植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相学与命理学方面,他提倡将传统的学问应用于现代社会,对中国古代学术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9世纪末)。

内容简要:《冰鉴》是沈曾植根据自己对相学的深入研究,撰写的一部关于相学的书籍。书中详细探讨了如何通过面相、气色、手相等外部特征来分析一个人的性格、命运等。沈曾植通过观察人的面部特征和气色变化,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相学原则,指出不同的面部特征与人的性格、命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冰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通过外貌推测性格和命运的学问,而且也为后世相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书中的内容不仅有理论部分,还包含了大量的实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学的实际应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冰鉴-情态-原文

容貌者,骨之余,常佐骨之不足。

情态者,神之余,常佐神之不足。

久注观人精神,乍见观人情态。

大家举止,羞涩亦佳;小儿行藏,跳叫愈失。

大旨亦辨清浊,细处兼论取舍。

有弱态,有狂态,有疏懒态,有周旋态。

飞鸟依人,情致婉转,此弱态也。

不衫不履,旁若无人,此狂态也。

坐止自如,问答随意,此疏懒态也。

饰其中机,不苟言笑,察言观色,趋吉避凶,则周旋态也。

皆根其情,不由矫枉。

弱而不媚,狂而不哗,疏懒而真诚,周旋而健举,皆能成器;反之,败类也。

大概亦得二三矣。

前者恒态,又有时态。

方有对谈,神忽他往;众方称言,此独冷笑;深险难近,不足与论情。

言不必当,极口称是,未交此人,故意底毁;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

漫无可否,临事迟回;不甚关情,亦为堕泪。

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

三者不必定人终身。

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冰鉴-情态-译文

容貌是骨骼的延伸,常常可以弥补骨骼的不足。情态是神情的延伸,常常可以弥补神情的不足。长时间观察一个人,可以看他的精神;初次见面,可以看他的情态。大体的举止,即使有些羞涩也是好的;小孩的行为举止,过于跳跃和叫喊就显得更加不得体。主要还是辨别清楚善恶,细节处也要考虑取舍。

有柔弱的态度,有狂放的态度,有懒散的态度,有应酬的态度。飞鸟依人,情感温柔婉转,这是柔弱的态度。不穿衣服,好像没有人可以管他,这是狂放的态度。坐立随意,问答自如,这是懒散的态度。装饰自己的机敏,不苟言笑,观察别人的言语和表情,趋吉避凶,这是应酬的态度。这些态度都源于人的真情实感,不是故意做作。柔弱但不谄媚,狂放但不喧嚣,懒散而真诚,应酬而能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反之,就是品行不端的人。大概能占到二三成。

前者是常态,还有时态。刚开始交谈,精神就忽然转移;众人都在说话,他却独自冷笑;深沉险恶,难以接近,这样的人不值得谈论感情。说话不一定恰当,却极口称赞,还没有交往就故意诋毁;卑鄙平庸,不值得谈论事情。漫无目的,面对事情犹豫不决;不太关心,却为小事流泪。妇人的仁慈,不值得谈论心胸。这三者不一定能决定一个人的终身。相反,按照这些标准去寻找,可以交到天下的朋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冰鉴-情态-注解

容貌:指人的外貌,包括面容、体态等。

骨:比喻人的内在气质、精神。

情态:指人的神态、表情,反映人的情感和精神状态。

神:指人的精神、灵魂。

久注观人精神:长时间观察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乍见观人情态:初次见面观察一个人的神态。

大家:指有地位、有才学的人。

举止:指人的行为举止。

羞涩:指人的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

小儿:指小孩子。

行藏:指人的行为举止。

跳叫:指小孩子活泼好动。

清浊:指事物的优劣、好坏。

取舍:指选择和放弃。

弱态:指人的柔弱状态。

狂态:指人的狂放不羁状态。

疏懒态:指人的懒散、不拘小节的状态。

周旋态:指人在社交场合中圆滑、善于应酬的状态。

飞鸟依人:比喻人依恋他人。

情致婉转:指情感表达得温柔细腻。

不衫不履:指不穿衣服,不穿鞋,形容人随意自在。

旁若无人:形容人自得其乐,不拘小节。

坐止自如:指人的坐姿和站立姿势自然。

问答随意:指在问答中态度轻松,不拘束。

饰其中机:指在言谈举止中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

不苟言笑:指不随便说话,不随便笑,形容人严肃认真。

察言观色:指观察别人的言语和表情来揣摩其心意。

趋吉避凶:指追求吉利,避免灾祸。

矫枉:比喻纠正错误。

媚:指过分讨好别人。

哗:指大声喧哗,不稳重。

漫无可否:指对事情没有明确的态度。

迟回:指犹豫不决。

妇人之仁:指过分仁慈,缺乏决断力。

恒态:指人的常态,即经常表现出的状态。

时态:指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状态。

神忽他往:指人的注意力突然转移。

深险难近:指人性格深沉,难以接近。

言不必当:指说话不恰当。

极口称是:指过分夸赞别人。

故意底毁:指故意诋毁别人。

卑庸可耻:指卑鄙庸俗,令人不齿。

临事迟回:指遇到事情犹豫不决。

不甚关情:指对事情不太关心。

堕泪:指流泪,表示悲伤或感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冰鉴-情态-评注

容貌者,骨之余,常佐骨之不足。情态者,神之余,常佐神之不足。

此句开篇即点明容貌与情态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容貌’与‘骨’相联系,‘情态’与‘神’相联系,强调了二者在人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中的补充作用。‘之余’和‘之不足’则表达了容貌和情态并非完全决定于骨和神,而是它们的外在表现,有时甚至可以弥补骨和神的不足。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内外兼修的重视。

久注观人精神,乍见观人情态。

此句强调了观察人的不同方式。‘久注’意味着长时间的观察,可以深入地了解一个人的精神实质;而‘乍见’则是指初次见面时的观察,主要关注的是人的外在情态。这种对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观察事物细致入微的要求。

大家举止,羞涩亦佳;小儿行藏,跳叫愈失。

这句话通过对比‘大家’与‘小儿’的行为举止,说明了在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年龄阶段,人的行为表现应该有所不同。‘大家’即使表现出羞涩,也是可取的;而‘小儿’过于跳叫则显得不稳重。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行为规范的重视。

大旨亦辨清浊,细处兼论取舍。

此句指出在评价一个人时,既要关注其大的原则和立场,也要注意其细节和具体行为的选择。‘清浊’比喻人的品德,‘取舍’则是指人的行为选择。这句话强调了在评价一个人时应该全面考虑。

有弱态,有狂态,有疏懒态,有周旋态。

这里列举了四种不同的情态,每一种都代表了人的不同性格特征。这种分类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的性格多样性的认识。

飞鸟依人,情致婉转,此弱态也。

以‘飞鸟依人’比喻弱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弱态人的温柔和顺从。

不衫不履,旁若无人,此狂态也。

‘不衫不履’形容人的不拘小节,‘旁若无人’则表现出狂放不羁的性格特点。

坐止自如,问答随意,此疏懒态也。

这句话描绘了疏懒态人的随意和自在。

饰其中机,不苟言笑,察言观色,趋吉避凶,则周旋态也。

‘饰其中机’指的是用心机,‘不苟言笑’则表现出谨慎的态度,‘察言观色’和‘趋吉避凶’则体现了周旋态人的圆滑和机智。

皆根其情,不由矫枉。

这句话强调了各种情态都是基于人的真实情感,而不是故意做作或扭曲。

弱而不媚,狂而不哗,疏懒而真诚,周旋而健举,皆能成器;反之,败类也。

此句对各种情态进行了评价,认为只要能够适度地表现,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反之,则会成为无德之人。

大概亦得二三矣。

这句话是对前面所述情态的总结,认为大致可以归纳出二三种情态。

前者恒态,又有时态。

这句话指出情态不仅有恒态,还有时态,即人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的不同情态。

方有对谈,神忽他往;众方称言,此独冷笑;深险难近,不足与论情。

这里描述了三种不同的时态,反映了人在不同社交场合中的行为表现。

言不必当,极口称是,未交此人,故意底毁;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

这句话批评了那些言不由衷、虚伪做作的人。

漫无可否,临事迟回;不甚关情,亦为堕泪。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

这里指出了三种不足之处,即犹豫不决、感情用事和缺乏决断力。

三者不必定人终身。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士。

这句话总结了前面的内容,认为上述三种不足之处并不足以决定一个人的终身,相反,通过克服这些不足,可以结交到更多有才能的人。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我提升和人际交往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冰鉴-情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23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