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虚(阴)

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虚(阴)-原文

虚脉:迟大而耎。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经》。

崔紫虚云:形大力薄。其虚可知。

《脉诀》言:“寻之不足。举之有余。止言浮脉。不见虚状。”

杨仁斋言:“状似柳絮。散漫而迟。”

滑氏言:“散大而耎。皆是散脉。”

非虚也。

【体状相类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

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

虚脉浮大而迟,按之无力。

芤脉浮大按之中空。

芤为脱血。

虚为血虚。

浮散二脉见浮脉。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

自汗怔忡惊悸多,

发热阴虚须早治,

养营益气莫蹉跎。

血不荣心寸口虚,

关中腹胀食难舒。

骨蒸痿痹伤精血,

却在神门两部居。

经曰:血虚脉虚。

曰气来虚微为不及。

病在内。

日久病脉虚者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虚(阴)-译文

虚脉:脉搏迟缓而宏大,按摸时感觉无力,脉象隐约,手指按上去感觉空荡荡的。《脉经》中是这样描述的。

崔紫虚说:体型大而肌肉薄弱,这种虚弱是可以感觉出来的。

《脉诀》中说:‘寻找时感觉不够,举起时感觉有余,只说浮脉,但不见虚象。’杨仁斋说:‘脉象像柳絮一样,散漫而迟缓。’滑氏说:‘脉象宏大而柔软,这些都是散脉。’并不是虚脉。

【体状相类诗】

举起时迟缓宏大,按摸时感觉松弛,脉象广阔如同山谷空旷,不要把芤脉和虚脉混为一谈,芤脉来时浮大得像慈葱。

虚脉是浮大而迟缓的,按摸时感觉无力。芤脉是浮大而按摸时中间是空的。芤脉代表失血,虚脉代表血虚。浮散两种脉象都表现为浮脉。

【主病诗】

脉虚身热是因为中了暑,自汗、心慌、惊悸的情况很多,发热阴虚要及时治疗,保养营气和元气不要拖延。

血不养心导致寸口脉虚,关中腹胀,吃饭都困难。骨蒸、痿痹是伤精血的表现,脉象虚弱表现在神门两边的部位。

经文说:血虚脉也虚。说气来虚微是气不足。病在内部。病久了脉象虚弱的,是死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虚(阴)-注解

虚脉:指脉搏弱而无力,通常与气血不足有关。在中医学中,虚脉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常见于气血两虚、阴虚等证候。

迟脉:脉搏跳动较慢,一呼一吸之间跳动次数少于正常。迟脉多见于寒证,如寒邪侵袭或阳气不足。

大脉:脉搏跳动幅度较大,通常与气血旺盛有关。大脉可出现在健康人身上,也可见于实证。

耎脉:脉搏跳动柔软,力度不强。耎脉常见于气血虚弱、阴虚等证候。

豁豁然空:形容脉搏跳动时感觉空旷,无实质感,多见于气血不足。

形大力薄:形容人体外表看似强壮,但内在力量不足,多指体质虚弱。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指脉搏在轻按时感觉不明显,重按时则较为明显,常见于气血不足。

浮脉:脉搏跳动在皮肤表面即可感觉到,力度较轻。浮脉多见于表证,如外感风寒。

散脉:脉搏跳动散乱,无规律,常见于气血虚弱、邪气内陷等证候。

芤脉:脉搏跳动时感觉中空,常见于脱血、失血等证候。

伤暑:指因夏季暑热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有发热、头痛、恶心等。

怔忡:指心跳不规律,有时快有时慢,常见于心悸、惊恐等证候。

惊悸:指因惊吓或恐惧而引起的心慌、心跳加快等症状。

发热:指体温升高,常见于感染性疾病、炎症等。

阴虚:指体内阴液不足,常见于热病后期、久病伤阴等证候。

养营益气:指通过饮食、药物等方法调养身体,补充气血。

血虚脉虚:指血液不足,脉搏也显得虚弱,常见于贫血等证候。

气来虚微为不及:指气血运行不足,脉搏跳动微弱,常见于气血两虚等证候。

日久病脉虚者死:指病情拖延日久,脉搏虚弱,预后不良,可能危及生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虚(阴)-评注

虚脉的描述首先从《脉经》中摘录,‘迟大而耎’描绘了脉象的迟缓、宏大且软弱的特点。‘按之无力’进一步强调了脉象的无力感,而‘隐指豁豁然空’则是对脉象内在空旷感的描述,这通常与气血不足有关,是中医诊断中常见的脉象之一。

崔紫虚的评论‘形大力薄’指出了虚脉的特征,即外表看似有力,实则内部薄弱,这种描述体现了中医诊断中对脉象的细微观察和深入理解。

《脉诀》中的‘寻之不足,举之有余’说明了虚脉在寻找时不易察觉,但在举按时却显得有余,这是虚脉的一个特点。‘止言浮脉,不见虚状’则指出虚脉虽为浮脉,但并不一定表现出典型的虚象,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杨仁斋将虚脉形容为‘状似柳絮,散漫而迟’,这种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虚脉的轻浮、散漫和迟缓特点。滑氏则认为‘散大而耎’的脉象也是散脉,而非虚脉,这体现了不同医家对脉象理解的差异。

【体状相类诗】中的诗句‘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形象地描述了虚脉的触感,‘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则区分了虚脉和芤脉的不同,芤脉虽然浮大,但按之中空,与虚脉有所区别。

【主病诗】中的诗句‘脉虚身热为伤暑’表明虚脉可能与暑热有关,‘自汗怔忡惊悸多’则是虚脉可能伴随的症状。‘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强调了治疗虚脉的重要性,以及早期治疗和调养的重要性。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描述了虚脉与血液循环和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则指出虚脉可能与筋骨、精血不足有关,需要关注神门两部的脉象。

《脉经》中的‘血虚脉虚’和‘气来虚微为不及’进一步阐述了虚脉与气血不足的关系,‘病在内,日久病脉虚者死’则是对虚脉严重性的警示,提醒医生对虚脉的诊断和治疗要谨慎。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虚(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22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