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迟(阴)

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迟(阴)-原文

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迟为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

<脉诀>言:重手乃得。是有沉无浮。一息三至,甚为易见。而曰隐隐。曰状且难。是涩脉矣。其谬可知。

[体状诗]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三至为迟,有力为缓,无力为涩,有止为结,迟甚为败,浮大而耎为虚。

黎氏曰:迟小而实。缓大而慢。迟为阴盛阳衰。缓为卫盛营弱。宜别之。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迟脉主脏,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寒,沉迟里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迟(阴)-译文

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迟脉是因为阳气不足以克制阴气。所以脉象显得不够急促。

《脉诀》中说:需要重按才能摸到。这说明脉象深沉而没有浮起。一息三至,这种情况很容易看到。但是说它隐约不清,说它的形状很难辨认,这就是涩脉了。它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

【体状诗】

迟脉来时一息只到三次,阳气不足以克制阴气,气血感觉寒冷。只需分辨脉的浮沉就可以区分表里,消除阴寒需要增加火热的根本。

【相类诗】

脉来三次叫做迟,比迟的脉象稍快的是缓脉,迟而细小难以辨识的是涩脉,浮而迟大则是虚脉。三至为迟,有力的是缓脉,无力的是涩脉,有停顿的是结脉,迟而严重的是败脉,浮大而软的是虚脉。

黎氏说:迟脉细小而有力,缓脉大而缓慢。迟脉表示阴盛阳衰,缓脉表示卫气盛而营血弱。需要区分它们。

【主病诗】

迟脉主管内脏疾病或痰多,沉痼症瘕需要仔细观察。有力而迟的脉象表示冷痛,迟而无力的脉象表示虚寒。寸口脉迟表示上焦有寒,关脉迟表示中焦有寒,疼痛难以忍受。尺脉迟表示肾虚,腰脚沉重,溲便不禁,疝气牵引睾丸。

迟脉主要主管内脏,有力表示冷痛,无力表示虚寒,浮迟表示表寒,沉迟表示里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迟(阴)-注解

迟脉:中医术语,指脉搏跳动缓慢,一息(一呼一吸)之间脉搏跳动不超过三次。在《脉经》中,迟脉被认为是阳不胜阴的表现,即阴气过盛,阳气不足,导致脉搏迟缓。

一息三至:一息(一呼一吸)之间脉搏跳动三次,这是迟脉的具体描述。

去来极慢:指脉搏的跳动去和来的速度都非常缓慢。

阳不胜阴:中医理论中的术语,指阳气不足以抵抗阴气,通常与身体虚弱、寒性病症相关。

脉来不及:形容脉搏跳动缓慢,无法及时传达心脏的跳动信息。

重手乃得:指在诊脉时需要用力按压,才能感受到迟脉的存在。

沉无浮:指迟脉在脉象上表现为沉而不浮。

涩脉:中医术语,指脉搏跳动不流畅,有如涩滞之感,与迟脉类似但有所不同。

体状诗:中医中用于描述脉象的诗句,用以帮助医者诊断。

相类诗:与体状诗类似,用于描述脉象的诗句。

主病诗:中医中用于描述脉象所主之病的诗句。

寸迟:指寸口脉(手腕处的脉搏)表现为迟脉,通常与上焦(胸部以上)的疾病相关。

关主中寒痛不堪:关脉(手腕中段脉搏)表现为迟脉,通常与中焦(腹部以上胸部以下)的寒性疼痛相关。

尺是肾虚腰脚重:尺脉(手腕下段脉搏)表现为迟脉,通常与肾虚、腰脚无力相关。

溲便不禁疝牵丸:与肾虚相关的症状,包括小便失禁、疝气等。

有力冷痛:迟脉有力时,可能与冷痛症状相关。

无力虚寒:迟脉无力时,可能与虚寒症状相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迟(阴)-评注

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这一描述出自《脉经》,是对脉象的一种具体描述。在中医学中,脉象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迟脉的出现通常与阳不胜阴有关,意味着阳气虚弱,不能推动血脉正常运行,导致脉来缓慢。

《脉诀》中提到‘重手乃得’,这里的‘重手’指的是医生在诊脉时需要用力按压,才能感觉到迟脉的存在。这是因为迟脉沉而不浮,不易被轻易发现。‘一息三至’这一描述表明迟脉的频率较低,‘隐隐’和‘状且难’则形容迟脉的脉象不显,难以捉摸,这实际上是在指出涩脉的特点,而将迟脉与涩脉混淆是不恰当的。

体状诗中‘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进一步解释了迟脉的形成原因,即阳气不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产生寒象。‘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则是对治疗迟脉的建议,指出要根据脉象的浮沉来判断病证的表里,治疗时需温阳散寒。

相类诗中‘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于迟作缓持’将迟脉与缓脉进行了比较,指出两者在脉象上的区别。‘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则是在说明涩脉和虚脉的特点。‘三至为迟,有力为缓,无力为涩,有止为结,迟甚为败,浮大而耎为虚’是对脉象分类的总结,其中迟脉、缓脉、涩脉等都有其特定的脉象特征。

黎氏的观点‘迟小而实,缓大而慢’进一步阐述了迟脉和缓脉的区别,指出迟脉通常较小而有力,而缓脉则较大而缓慢。‘迟为阴盛阳衰,缓为卫盛营弱’则是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解释了这两种脉象的病理机制。

主病诗中‘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瘕仔细看’说明了迟脉可能与脏腑疾病或多痰症状有关,需要仔细观察。‘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则是对迟脉所主病证的进一步描述,有力者为实证,无力者为虚证,分别对应冷痛和虚寒症状。‘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则是对迟脉在不同部位的病理表现的具体说明。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迟(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22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