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芤(阳中阴)

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芤(阳中阴)-原文

芤脉: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脉经》。中空外实。状如慈葱。

芤,慈葱也。《素问》无芤名。刘三点云:芤脉何似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

戴同父云:营行脉中。脉以血为形。芤脉中空。脱血之象也。《脉经》云: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脉诀》言:两头有。中间无。是脉断截矣。又言:主淋湿。气入小肠。与失血之侯相反。误世不小!

【体状诗】

芤形浮大耎如葱,边实需知内已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

【相类诗】

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

【主病诗】

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芤(阳中阴)-译文

芤脉:脉搏浮起且大而柔软。按压时中央感觉空虚,两边则充实。《脉经》中提到。中央空虚而外部充实,形状就像慈葱。

芤,指的是慈葱。《素问》中没有提到芤脉这个名称。刘三点说:芤脉的样子与慈葱截然不同,手指下感觉像是个洞,有边无中。戴同父说:营血在脉中运行,脉的形态是由血决定的。芤脉中央空虚,这是失血的征象。《脉经》中说:三部脉中出现芤脉,长期患病得到它则有望生存,突然患病得到它则可能死亡。

《脉诀》说:两头有脉搏,中间没有,这是脉断了。又说:这种脉象主要与淋湿有关,气进入小肠,与失血的征象相反。这种错误对世人影响很大!

【体状诗】

芤脉形状浮起大而柔软,就像慈葱,边实而中间已经空虚,火邪侵犯阳经血液上涌,热邪侵入阴络血液下流。

【相类诗】

中央空虚而两边充实的是芤脉,浮起而迟缓的脉象被称为虚脉,芤脉带有弦象则称为革脉,芤脉代表失血,革脉代表血虚。

【主病诗】

寸口脉出现芤脉,积血在胸部;关部遇到芤脉,可能是肠胃痈;尺部出现芤脉,多表示下血;赤淋、红痢、漏下和崩中等症状都可能出现芤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芤(阳中阴)-注解

芤脉:芤脉是一种中医脉象,表现为脉象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虚,两边充实。这种脉象通常与失血有关,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重要脉象。

慈葱:慈葱,一种植物,其形态与芤脉的描述相似,因此被用来比喻芤脉的特征。

素问:《素问》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黄帝与岐伯问答而成,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

刘三点:刘三点,古代医学家,对中医脉象有深入研究。

戴同父:戴同父,古代医学家,对脉象有独到见解。

营行脉中:营行脉中,指营气在脉中运行。

脉以血为形:脉以血为形,指脉的形态由血液充盈程度决定。

三部脉:三部脉,指寸、关、尺三部脉,是中医脉诊中常用的脉位。

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指芤脉在慢性病中出现可能预示好转,而在急性病中出现则可能预示病情严重。

脉诀:《脉诀》是中医脉学著作,对脉象有详细描述。

两头有,中间无:两头有,中间无,形容芤脉的脉象特征,即脉象两端充实,中间空虚。

主淋湿:主淋湿,指芤脉与淋湿病症有关。

气入小肠:气入小肠,指某种病理状态下气机进入小肠。

失血之侯:失血之侯,指失血后的症状或脉象。

体状诗:体状诗,中医中用来描述脉象的诗句。

相类诗:相类诗,中医中用来比较相似脉象的诗句。

主病诗:主病诗,中医中用来描述脉象所主病症的诗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芤(阳中阴)-评注

芤脉,其脉象浮大而耎,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如《脉经》所述。这种脉象的形成,从中医理论来看,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脉管内血液不足,从而形成中空外实的状态。

‘芤’字在《素问》中并未提及,刘三点将其比喻为‘绝类慈葱’,形象地描述了芤脉的特点。芤脉的指下感觉是‘成窟’,即有边无中,这是由于脉管内血液减少,使得脉象变得空旷。

戴同父认为,芤脉是营行脉中的异常表现,脉以血为形,芤脉中空,是脱血之象。这表明芤脉与失血有关,是血液不足的反映。

《脉经》中提到,三部脉出现芤脉,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这说明芤脉的出现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长病出现芤脉,可能预示着病情好转;而卒病出现芤脉,则可能预示着病情恶化。

《脉诀》中提到,芤脉两头有,中间无,这是脉断截的表现。同时,它还指出芤脉与淋湿、气入小肠、失血等病候有关,这是对芤脉临床意义的进一步阐述。

在【体状诗】中,芤脉被描述为浮大而耎,如慈葱,边实而内空。这进一步强调了芤脉的脉象特点。

【相类诗】中,将芤脉与浮大而迟的虚脉相比较,指出芤脉与革脉的区别,即芤脉为失血,革脉为血虚。

【主病诗】则具体说明了芤脉所主之病,如寸芤积血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等,这些都是芤脉在临床上的具体表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芤(阳中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22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