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缓(阴)-原文
缓脉:去来小驶于迟《脉经》。
一息四至。戴氏。
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张太素。
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和。
如微风轻飐柳梢。滑伯仁。
缓脉在卦为坤。在时为四季。在人为脾。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耎。无有偏胜者。平脉也。
若非其时。即为有病。
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即为胃气。
故杜光庭云:欲知死期何以取。
古贤推定五般土。
阳土须知不遇阴。
阴土遇阴当细数。
详《玉函经》。
【体状诗】
缓脉阿阿四至通,
柳梢袅袅飐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
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
见迟脉
【主病诗】
缓脉营衰卫有余,
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
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
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
或是蹒跚足力迂。
浮缓为风。
沉缓为湿。
缓大风虚。
缓细湿痹。
缓涩脾薄。
缓弱气虚。
《脉诀》言:缓主脾热口臭,
反胃、齿痛、梦鬼诸病。
出自杜撰。
与缓无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缓(阴)-译文
缓脉:去来脉动小而快,比迟脉稍快。《脉经》中提到。一息之间脉搏跳动四次。戴氏的说法。就像丝线在经线上,不会卷起线轴。脉搏应对手指和缓,往来非常均匀。张太素认为,缓脉就像初春杨柳在风中摇曳的样子。杨玄和则说,像微风轻轻吹拂柳梢。滑伯仁。
缓脉在八卦中代表坤卦,在四季中代表四季,在人体中代表脾脏。阳脉在寸口,阴脉在尺口,上下脉象同等。脉象浮大而软,没有偏胜之处,这就是平脉。如果不是在适当的季节,那么可能是有病的征兆。缓脉和匀,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不细不弱,这就是胃气的表现。因此,杜光庭说:想要知道死期,可以通过观察五种土质。阳土要知道不遇到阴土。阴土遇到阴土时要仔细数数。详见《玉函经》。
【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相类诗】见迟脉
【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浮缓为风。沉缓为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脉诀》说:缓脉主要与脾热、口臭、反胃、齿痛、梦鬼等病有关。这是杜撰的说法,与缓脉无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缓(阴)-注解
缓脉:缓脉是指脉搏跳动较慢,但均匀和缓的脉象。在中医脉诊中,缓脉通常与脾脏的功能相关,表示气血调和,身体状态良好。
去来小驶于迟《脉经》:《脉经》是一部古代中医脉学著作,这里的‘去来小驶于迟’描述的是缓脉的特点,即脉搏跳动去来时速度较慢。
一息四至:一息四至是指一呼一吸之间脉搏跳动四次,这是缓脉的一种具体表现。
戴氏:戴氏可能指的是古代某位脉学专家或医家。
如丝在经:形容缓脉如同丝线在经络中缓缓流动,连续而不断。
不卷其轴:比喻脉搏跳动均匀,没有中断或跳跃。
应指和缓:指医生在触摸脉搏时感受到的脉象和缓。
往来甚匀:指脉搏跳动往来非常均匀。
张太素:张太素可能指的是古代某位脉学专家或医家。
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比喻缓脉如同春天杨柳在风中轻轻摇曳的样子,形象地描述了缓脉的柔和和均匀。
杨玄和:杨玄和可能指的是古代某位脉学专家或医家。
如微风轻飐柳梢:形容缓脉如同微风轻轻吹拂柳树的枝梢,强调其轻柔和缓的特点。
滑伯仁:滑伯仁可能指的是古代某位脉学专家或医家。
坤:在八卦中,坤代表地,象征着柔顺、包容。
四季:四季是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里指缓脉与四季相联系,意味着缓脉是四季中常见的脉象。
脾: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与缓脉有关。
阳寸阴尺:寸口脉(寸脉)和尺泽脉(尺脉)的对比,寸脉代表阳,尺脉代表阴,这里表示缓脉在寸脉和尺脉上表现一致。
浮大而耎:浮大指的是脉搏跳动在皮肤表面容易触摸到,耎指的是脉搏跳动柔和。
无有偏胜者:没有偏向某一方面的表现,表示身体状态平衡。
平脉也:平脉即正常的脉象。
若非其时:如果不在适当的时候出现。
即为有病:那就是身体有病的迹象。
缓而和匀:脉搏跳动缓慢而均匀。
不浮不沉:脉搏跳动既不过于浮起,也不过于沉陷。
不疾不徐:脉搏跳动既不急促,也不缓慢。
不微不弱:脉搏跳动既不微弱,也不强劲。
胃气:指胃的功能状态,胃气旺盛通常表示身体状态良好。
杜光庭:杜光庭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此处可能引用了他的某种观点。
五般土:可能指的是五行中的土元素,与缓脉的属性相关。
阳土须知不遇阴:阳土指的是五行中的土属性,应避免遇到阴性的影响。
阴土遇阴当细数:阴土遇到阴性的影响时,应仔细观察脉象的变化。
详《玉函经》:《玉函经》是一部古代医学著作,此处可能提供更详细的解释。
阿阿四至通:阿阿是形容缓脉跳动时的声音,四至指一息四至。
袅袅飐轻风:袅袅是形容柳枝轻轻摇曳的样子,飐轻风指微风轻拂。
求神气:寻求脉象中的生命力和活力。
从容和缓中:在脉搏跳动的从容和缓中寻找。
见迟脉:指观察到迟缓的脉象。
主病诗:通过脉象来诊断疾病。
营衰卫有余:营气衰弱,卫气有余。
或风或湿或脾虚:可能是风邪、湿邪或脾虚引起的。
上为项强下痿痹:上部表现为项强,下部表现为痿痹。
分别浮沉大小区:根据脉象的浮沉、大小、区域来区分不同的疾病。
寸缓风邪项背拘:寸脉缓表示风邪侵袭,导致项背拘紧。
关为风眩胃家虚:关脉缓表示风眩,胃气虚弱。
神门濡泄或风秘:神门脉濡泄可能是因为风邪或便秘。
或是蹒跚足力迂:也可能是步履蹒跚,足力不济。
浮缓为风:浮脉缓表示风邪。
沉缓为湿:沉脉缓表示湿邪。
缓大风虚:缓脉大表示风邪,虚表示虚弱。
缓细湿痹:缓脉细表示湿邪,痹表示痹症。
缓涩脾薄:缓脉涩表示脾脏薄弱。
缓弱气虚:缓脉弱表示气虚。
缓主脾热口臭,反胃、齿痛、梦鬼诸病:缓脉与脾热、口臭、反胃、齿痛、梦鬼等疾病相关。
出自杜撰:这句话表示上述疾病与缓脉的关系可能是杜撰的,没有实际依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缓(阴)-评注
缓脉,出自《脉经》,是一种中医诊断中的脉象。首先,‘去来小驶于迟’描述了缓脉的节奏,去脉和来脉的速度适中,不快不慢,与迟脉相比,缓脉的速度略快。戴氏将缓脉比作‘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形象地描绘了缓脉的柔和与均匀。
‘应指和缓,往来甚匀’进一步强调了缓脉的平和与稳定,张太素将其比喻为‘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生动地展现了缓脉的轻盈与自然。杨玄和则用‘如微风轻飐柳梢’来形容,更加细腻地传达了缓脉的轻柔。
‘缓脉在卦为坤,在时为四季,在人为脾’表明缓脉与五行中的坤卦相对应,代表四季之中春末夏初的平和之气,与人体中的脾脏功能相联系。‘阳寸阴尺,上下同等’说明了缓脉在寸口脉和尺泽脉上的表现是一致的,没有偏胜。
‘浮大而耎,无有偏胜者’描述了缓脉的形态,脉象浮大而柔软,没有明显的强弱之分,这是平脉的特征。然而,如果缓脉出现在非正常的时间,则可能表示身体有病。
‘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进一步阐述了缓脉的平和特性,这种脉象被认为是胃气的表现,是健康的象征。杜光庭在《玉函经》中提到的‘欲知死期何以取,古贤推定五般土’则是对缓脉与生死关系的哲学思考。
《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通过诗歌的形式,再次强调了缓脉的平和与稳定,以及从中可以感受到的生命之气。
《相类诗》‘见迟脉’则是对缓脉的一种对比,表明缓脉与迟脉的区别。
《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指出了缓脉可能关联的病状,如营卫失调、风邪、湿邪或脾虚等,以及这些病状在身体不同部位的体现。
‘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则是对缓脉在不同手指位置上可能反映的病理状态的详细描述。
‘浮缓为风,沉缓为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是对缓脉与不同病理状态之间关系的分类,有助于中医诊断。
《脉诀》中的‘缓主脾热口臭,反胃、齿痛、梦鬼诸病’虽然提到了缓脉可能关联的疾病,但‘与缓无关’表明这些疾病并非由缓脉直接引起,而是其他因素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