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细(阴)

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细(阴)-原文

细脉: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耎。若丝线之应指。《脉经》。

<《素问》谓之小。王启玄言:如(缺)蓬。状其柔细也。 <《脉诀》言:往来极微。是微反大于细矣。与经相背。 [【体状诗】]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相类诗】] 见微、濡。 [【主病诗】]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阳精汗洩来。 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洩痢遗精号脱阴。 <《脉经》曰:细为血少气衰。有此证则顺。否则逆。故吐衄得沉细者生。忧劳过度者。脉亦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细(阴)-译文

细脉:比微脉还要细。但常常是细直且柔软的,就像丝线对应手指的感觉。《脉经》中提到。

《素问》称之为小脉。王启玄说:就像(缺少的)蓬草。用这种形态来形容它的柔细。

《脉诀》中说:脉象极其微弱。但这样的微脉反而比细脉还要大,这与《脉经》的描述是相反的。

【体状诗】

细脉来时连续不断,细得像丝线,应指的感觉沉重且没有停止的迹象,春夏季节对年轻人不利,秋冬季节对老弱者却比较适宜。

【相类诗】

见微、濡。

【主病诗】

细脉缠绕,血气衰弱,各种虚劳和情志失调,如果不是湿气侵入了腰部和肾脏,那就是阳精汗液流失了。

寸脉细弱表示可能会频繁呕吐,入关后腹胀,胃部虚弱的表现,尺脉细弱表示丹田寒冷,泄泻、遗精都是因为阴气亏损。

《脉经》说:细脉表示血少气衰。有这种脉象的人情况会好转。如果没有这种脉象,情况会恶化。因此,吐血、鼻出血时如果脉象沉细,说明有生机。过度忧劳的人,脉象也会细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细(阴)-注解

细脉:细脉是指脉搏细弱而微弱,小于微脉。在中医脉诊中,细脉通常表示气血不足,体质虚弱。细脉的特点是脉象细而弱,如丝线之应指,即脉象细微,难以触摸到。

微脉:微脉是指脉搏极其微弱,几乎难以触摸到。在中医脉诊中,微脉表示气血极度虚弱,生命垂危。

《脉经》:《脉经》是中医学中的一部重要脉学著作,由东汉张仲景所著,详细记载了脉诊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素问》:《素问》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黄帝与扁鹊对话的记录汇编而成,主要讨论了中医的理论基础。

王启玄:王启玄是古代中医学家,其言论在中医学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蓬:蓬是一种植物,这里用来比喻脉象的柔细。

《脉诀》:《脉诀》是中医学中的一部脉学著作,详细介绍了脉诊的技巧和脉象的辨识。

体状诗:体状诗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诗歌形式,通过诗歌的形式来描述脉象的特点。

相类诗:相类诗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诗歌形式,通过诗歌的形式来描述脉象的相似之处。

主病诗:主病诗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诗歌形式,通过诗歌的形式来描述脉象所主之病。

血气衰:血气衰是指血液和气体的衰弱,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状态。

诸虚劳损:诸虚劳损是指多种虚弱和劳累导致的损伤,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状态。

七情乖:七情乖是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失调,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状态。

阳精汗洩:阳精汗洩是指阳气和精液的流失,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状态。

寸细:寸细是指脉搏在寸口(手腕内侧)处表现为细脉。

入关:入关是指脉搏在关部(手腕中部)处表现为细脉。

尺逢:尺逢是指脉搏在尺部(手腕外侧)处表现为细脉。

丹田:丹田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腹部,被认为是人体生命力的源泉。

泄痢:泄痢是指腹泻和痢疾,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状态。

遗精:遗精是指男性在无性交的情况下精液自行溢出。

脱阴:脱阴是指阴气不足,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状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细(阴)-评注

细脉,古医籍中描述的一种脉象,其定义在《脉经》中为小于微脉,且常表现为细直而软,如同丝线对指的感觉。这种脉象的特点在于其细小而连续,给人以柔细的印象。

《素问》中对于细脉的描述则使用了‘如(缺)蓬’的比喻,蓬草柔软而细长,以此来形容细脉的柔细之状。

然而,《脉诀》中对细脉的描述却有所不同,认为细脉的往来极为微弱,甚至认为细脉的微弱程度大于微脉,这与《脉经》中的描述相矛盾,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脉象理解的不同观点。

体状诗中的‘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形象地描绘了细脉的连续性和细小如丝的特点,同时‘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反映了不同季节和体质的人对细脉的适应性。

相类诗中提到的‘见微、濡’进一步说明了细脉与微脉、濡脉的相似性,它们都是脉象中较为微弱的一类。

主病诗则详细阐述了细脉所主之病,认为细脉往往与血气衰弱、诸虚劳损、七情乖异等病理状态相关,同时也与湿气侵腰肾、阳精汗泄等生理现象有关。寸部细脉可能预示着呕吐频繁,关部细脉可能与腹胀胃虚有关,尺部细脉则可能与丹田冷、泄痢遗精、脱阴等病理状态相关。

《脉经》中明确指出细脉代表血少气衰,若出现此类脉象,根据古人的理论,顺证者预后较好,逆证者则预后不佳。例如,吐衄患者若脉象为沉细,则生机尚存;而忧劳过度者脉象细弱,也可能预后不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细(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2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