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紧(阳)-原文
紧脉:来往有力。
左右弹人手。
《素问》如转索无常。
仲景。
数如切绳。
《脉经》。
如纫箄线。
丹溪。
紧乃热为寒束之脉。
故急数如此。
要有神气。
《素问》谓之急。
《脉诀》言。
寥寥入尺来。
崔氏言:如线。
皆非紧状。
或以浮紧为弦。
沉紧为牢。
亦近似耳。
【体状诗】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
【相类诗】
见弦实
【主病诗】
紧为诸痛主于寒,喘欬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
诸紧为寒为痛。
人迎紧。
盛伤于寒。
气口紧。
盛伤于食。
尺紧痛居其腹。
况乃疾在其腹。
中恶浮紧,咳嗽沉紧。
皆主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紧(阳)-译文
紧脉:脉搏跳动有力,左右手都可以感觉到弹跳。《素问》中形容它像转动没有定形的绳子。张仲景说,它的跳动像切割绳子。《脉经》中形容它像编织竹篾时的线。朱丹溪认为,紧脉是因为热邪被寒邪束缚而形成的。因此,脉搏会显得急促而数。这种脉象需要有神气。《素问》称之为急脉。
《脉诀》中说,脉搏轻轻一按就感觉到了。崔氏说,它像线。这些都不是紧脉的特征。有人认为浮紧脉像是弦脉,沉紧脉像是牢脉,虽然有些相似。
【体状诗】
脉搏跳动起来像转动绳子,按起来像切割绳子,这样的脉象因此被称为紧脉。这是因为寒邪入侵,内部导致腹痛,外部导致身体疼痛。
【相类诗】
见弦实
【主病诗】
紧脉主要表现为各种疼痛,由寒邪引起。喘息、咳嗽、风痫、吐出冷痰,浮紧脉表现为表寒,需要发散。紧沉脉需要温散才能感到舒适。寸脉紧,人迎、气口分脉紧,关心腹痛。尺脉中有紧脉,表示阴冷,可能是奔豚病或疝痛。所有紧脉都与寒邪和疼痛有关。人迎脉紧,表示身体受到寒邪的伤害。气口脉紧,表示身体受到食物的伤害。尺脉紧痛,疼痛位于腹部。如果疾病在腹部,中恶(一种疾病)表现为浮紧脉,咳嗽表现为沉紧脉,这些情况都可能是致命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紧(阳)-注解
紧脉:指脉象来往有力,左右弹手的感觉。在《素问》中描述为如转索无常,在张仲景的《脉经》中描述为数如切绳,在朱丹溪的著作中描述为如纫箄线。紧脉通常与寒邪有关,表现为脉象急数而有神气。
素问:《素问》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为《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主要论述医理、诊断、治疗等内容。
仲景:指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学发展有重大影响。
脉经:《脉经》是中医脉学的重要著作,由西晋王叔和编撰,系统总结了脉学的理论和实践。
丹溪:指朱丹溪,元代著名医学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重要贡献。
热为寒束:指热邪被寒邪所束,导致脉象紧。
神气:指脉象中表现出的生命活力和健康状态。
脉诀:中医脉学的一种口诀,用于指导脉诊。
崔氏:指唐代医学家崔知悌,著有《崔氏脉诀》。
弦:脉象之一,指脉象如弦,有紧张感。
牢:脉象之一,指脉象沉而有力。
体状诗:中医脉诊中的一种描述脉象的诗句。
相类诗:中医脉诊中的一种描述脉象相似的诗句。
主病诗:中医脉诊中的一种描述脉象所主病的诗句。
诸痛:各种疼痛。
喘欬:喘息和咳嗽。
风痫:指风邪引起的癫痫。
吐冷痰:吐出冷痰。
发越:中医术语,指病邪外出。
人迎:中医脉诊部位之一,位于颈部动脉搏动处。
气口:中医脉诊部位之一,位于手腕内侧。
阴冷:中医术语,指寒邪侵袭。
奔豚:中医术语,指腹中气逆上冲的症状。
疝疼:中医术语,指因寒邪引起的腹股沟部疼痛。
中恶:中医术语,指突然感受外邪而导致的疾病。
死:中医术语,指脉象显示预后不良,可能死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紧(阳)-评注
紧脉,古医书中描述为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这种脉象在《素问》中被比喻为如转索无常,而在张仲景的《脉经》中则形容为数如切绳,如纫箄线,这些描述都强调了紧脉的动态和连续性。
紧脉被认为是热为寒束之脉,即热邪被寒邪所束,导致脉象急数。这里的‘急数’是指脉搏跳动迅速,与紧脉的动态特性相呼应。‘要有神气’的提法,强调了紧脉虽然急数,但应保持脉象的活力和自然。
《脉诀》中提到‘寥寥入尺来’,崔氏则形容紧脉如线,这些描述都强调了紧脉的细长和连续性,但它们并不完全符合紧脉的典型特征。有时,浮紧脉被误认为是弦脉,沉紧脉被误认为是牢脉,虽然这些说法有近似之处,但仍有区别。
体状诗中‘举如转索切如绳’,形象地描绘了紧脉的跳动特点,即脉象如转动之索,又似切割之绳,强调了脉的紧绷和连续。‘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则说明了紧脉多与寒邪侵袭有关,内可导致腹痛,外可引起身体疼痛。
相类诗‘见弦实’表明紧脉与弦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所相似,但弦脉多与肝胆病变相关,而紧脉则更侧重于寒邪的影响。
主病诗中‘紧为诸痛主于寒’明确指出紧脉多与疼痛和寒邪有关,‘喘欬风痫吐冷痰’则列举了紧脉可能伴随的一些症状。‘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给出了治疗紧脉的建议,即根据脉象的浮沉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和‘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则分别描述了寸脉和尺脉出现紧脉时的具体症状和可能的疾病。
最后,‘诸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尺紧痛居其腹’进一步强调了紧脉与寒邪、饮食不当的关系,以及不同脉位紧脉所对应的症状。‘况乃疾在其腹,中恶浮紧,咳嗽沉紧。皆主死’则是对紧脉严重性的警示,提示医生在诊断时需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