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四年-原文
【经】
十有四年春,卫杀其大夫孔达。
夏五月壬申,曹伯寿卒。
晋侯伐郑。
秋九月,楚子围宋。葬曹文公。
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穀。
【经传】
十四年春,孔达缢而死。卫人以说于晋而免。遂告于诸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达,构我敝邑于大国,既伏其罪矣,敢告。”卫人以为成劳,复室其子,使复其位。
夏,晋侯伐郑,为邲故也。告于诸侯,蒐焉而还。中行桓子之谋也。曰:“示之以整,使谋而来。”郑人惧,使子张代子良于楚。郑伯如楚,谋晋故也。郑以子良为有礼,故召之。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
秋九月,楚子围宋。
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穀。见晏桓子,与之言鲁乐。桓子告高宣子曰:“子家其亡乎,怀于鲁矣。怀必贪,贪必谋人。谋人,人亦谋己。一国谋之,何以不亡?”
孟献子言于公曰:“臣闻小国之免于大国也,聘而献物,于是有庭实旅百。朝而献功,于是有容貌采章嘉淑,而有加货。谋其不免也。诛而荐贿,则无及也。今楚在宋,君其图之。”公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四年-译文
【经】
十四年春天,卫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孔达。
夏天五月壬申日,曹伯寿去世。
晋侯攻打郑国。
秋天九月,楚子包围了宋国。安葬了曹文公。
冬天,公孙归父在穀地与齐侯会面。
【经传】
十四年春天,孔达上吊自杀。卫国人以此向晋国解释并得以免罪。于是向诸侯宣告说:“我们国君有一个不听话的臣子孔达,他挑拨我们与大国之间的关系,现在已经伏法了,特此告知。”卫国人认为孔达有功,于是重新安置了他的儿子,让他恢复原来的职位。
夏天,晋侯攻打郑国,是因为邲地的缘故。晋侯向诸侯宣告,然后整顿军队返回。这是中行桓子的计谋。他说:“展示我们的整齐军容,让他们来谋划。”郑国人害怕了,派子张代替子良去楚国。郑伯去楚国,是为了谋划对付晋国。郑国认为子良有礼貌,所以召他回来。
楚子派申舟去齐国访问,说:“不要经过宋国。”也派公子冯去晋国访问,不经过郑国。申舟因为孟诸战役对宋国怀恨在心,说:“郑国聪明,宋国愚昧,晋国的使者不会受到伤害,我则必死无疑。”楚王说:“如果他们杀了你,我就攻打他们。”申舟带着犀牛角出发。到了宋国,宋国人拦住了他。华元说:“经过我们而不借道,是看不起我们。看不起我们,就是灭亡。杀了他们的使者,他们一定会攻打我们,攻打我们也是灭亡。反正都是灭亡。”于是杀了申舟。楚子听到这个消息,愤怒地站起来,鞋子都没穿好就冲出去,剑都没拿好就到了寝门外,车子都没准备好就到了蒲胥市场。
秋天九月,楚子包围了宋国。
冬天,公孙归父在穀地与齐侯会面。见到了晏桓子,和他谈论鲁国的音乐。桓子告诉高宣子说:“子家可能要灭亡了,他怀念鲁国。怀念就会贪婪,贪婪就会算计别人。算计别人,别人也会算计他。一个国家都在算计他,怎么能不灭亡呢?”
孟献子对国君说:“我听说小国要免于大国的威胁,就要去访问并献上礼物,这样就会有庭实旅百。朝见并献上功劳,这样就会有容貌采章嘉淑,并且有额外的货物。如果谋划不成功,诛杀并献上贿赂,那就来不及了。现在楚国在宋国,国君您要好好考虑。”国君很高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四年-注解
孔达:卫国的大夫,因构陷卫国于大国而被迫自杀。
曹伯寿:曹国的君主,去世于夏季五月壬申日。
晋侯:晋国的君主,此文中指晋侯攻打郑国。
楚子:楚国的君主,此文中指楚子围困宋国。
公孙归父:鲁国的大夫,与齐侯在穀地会面。
申舟:楚国的使者,被派往齐国,途中被宋国杀害。
华元:宋国的大夫,参与决定杀害楚国使者申舟。
晏桓子:齐国的大夫,与公孙归父讨论鲁国的音乐。
孟献子:鲁国的大夫,向君主提出关于小国如何避免被大国侵略的建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四年-评注
这段文本出自《左传》,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活动。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各国之间的权力斗争。
首先,卫国的孔达因构陷国家而被迫自杀,反映了当时大夫阶层在政治斗争中的脆弱性。卫人通过孔达的自杀来平息晋国的愤怒,显示了小国在大国面前的无奈和妥协。
其次,晋侯攻打郑国,显示了晋国在春秋时期的强大军事力量和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郑国为了自保,不得不寻求楚国的帮助,这反映了小国在大国争霸中的生存策略。
楚子围困宋国的事件,展示了楚国在春秋时期的扩张野心。楚国使者申舟在前往齐国的途中被宋国杀害,这一事件不仅加剧了楚宋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当时国际交往中的复杂性和危险性。
公孙归父与齐侯的会面,以及晏桓子对鲁国音乐的讨论,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外交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政治联盟的象征,也是文化认同和价值观交流的重要途径。
最后,孟献子向君主提出的建议,揭示了小国如何通过外交手段和策略来避免被大国侵略。这一建议不仅体现了孟献子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小国在大国争霸中的生存之道。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的描述,生动地再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力斗争。这些事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