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六年-原文
【经】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
夏,成周宣榭火。
秋,郯伯姬来归。
冬,大有年。
【传】
十六年春,晋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三月献狄俘。晋侯请于王。戊申,以黻冕命士会将中军,且为大傅。于是晋国之盗逃奔于秦。羊舌职曰:“吾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善人在上也。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谚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是无善人之谓也。”
夏,成周宣榭火,人火之也。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秋,郯伯姬来归,出也。
为毛、召之难故,王室复乱。王孙苏奔晋,晋人复之。
冬,晋侯使士会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礼,殽烝。武子私问其故。王闻之,召武子曰:“季氏,而弗闻乎?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王室之礼也。”武子归而讲求典礼,以修晋国之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六年-译文
【经】
十六年春天,周王的正月,晋国人消灭了赤狄的甲氏和留吁。
夏天,成周的宣榭发生了火灾。
秋天,郯国的伯姬回来了。
冬天,丰收年。
【传】
十六年春天,晋国的士会率领军队消灭了赤狄的甲氏和留吁铎辰,三月献上了狄人的俘虏。晋侯向周王请示。戊申日,周王赐予士会黻冕,任命他统领中军,并且担任大傅。于是晋国的盗贼逃奔到秦国。羊舌职说:“我听说,禹称赞善人,不善的人就会远离。这就是所说的。《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善人在上位。善人在上位,国家就没有侥幸的民众。谚语说:‘民众的侥幸,是国家的灾难。’这就是没有善人的意思。”
夏天,成周的宣榭发生了火灾,是人为的火灾。凡是火灾,人为的称为火,天灾称为灾。
秋天,郯国的伯姬回来了,是被休弃的。
因为毛、召的灾难,王室再次混乱。王孙苏逃奔到晋国,晋国人又让他复位。
冬天,晋侯派士会平定王室,定王宴请他。原襄公主持礼仪,准备了殽烝。武子私下询问原因。定王听说后,召见武子说:“季氏,你没有听说过吗?王享时有体荐,宴会有折俎。公应当享,卿应当宴,这是王室的礼仪。”武子回去后研究礼仪,以修整晋国的法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六年-注解
赤狄: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属于狄族的一支,常与中原诸侯国发生冲突。
甲氏:赤狄的一个部落名称。
留吁:赤狄的一个部落名称。
成周:指东周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周平王东迁后,洛邑成为周朝的政治中心。
宣榭:古代宫殿中的一种建筑,通常用于举行重要的仪式或宴会。
郯伯姬:郯国的君主夫人,郯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
士会:晋国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曾多次为晋国立下战功。
黻冕:古代官员的礼服和冠冕,象征高贵的地位和权力。
中军:古代军队中的主力部队,通常由最高统帅直接指挥。
大傅:古代官职,负责辅佐君主处理国家大事。
羊舌职:晋国的大夫,以智慧和谋略著称。
禹:传说中的古代圣王,以治水有功而闻名,被后世尊为贤君。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诗经》,形容人在面对危险或重大责任时的谨慎和恐惧。
毛、召之难:指周王室内部的政治动乱,毛、召是周王室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的争斗导致了王室的混乱。
王孙苏:周王室的贵族,因政治斗争失败而逃亡到晋国。
原襄公:晋国的贵族,负责主持礼仪。
殽烝: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的一种礼仪,将食物摆放在特定的器皿中供奉。
体荐:古代宴会中的一种礼仪,指将整只动物作为祭品供奉。
折俎:古代宴会中的一种礼仪,指将食物切碎后供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宣公-宣公十六年-评注
《春秋》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事件。本文所选的段落出自《春秋》及其传文,主要记载了晋国在春秋时期的军事行动、政治变动以及周王室的内部纷争。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周王室的衰落。
首先,文中提到晋国在十六年春灭掉了赤狄的甲氏和留吁部落,这表明晋国在当时具有较强的军事实力,能够对外扩张并征服周边的少数民族。赤狄作为北方的一个强大部落,长期与中原诸侯国对抗,晋国的胜利不仅增强了其国力,也巩固了其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其次,文中提到晋国的士会被任命为中军统帅和大傅,这反映了晋国内部的政治变动。士会的升迁不仅是因为他在军事上的成功,也体现了晋国君主对他的信任和重用。羊舌职的言论则进一步强调了‘善人在上’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安定与繁荣依赖于贤能的统治者。这一思想与儒家提倡的‘贤人政治’不谋而合,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再次,文中提到成周宣榭发生火灾,并明确指出这是‘人火’,即人为造成的火灾。这一细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为破坏的频繁发生。周王室作为天下的共主,其都城的火灾不仅象征着王室的衰落,也暗示了诸侯国对周王室的轻视和挑战。
最后,文中提到晋侯派遣士会平定周王室的动乱,并恢复了王孙苏的地位。这一事件表明,尽管周王室已经衰落,但诸侯国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其权威,并愿意在必要时提供支持。然而,晋国的介入也显示了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实际控制力,进一步揭示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政治现实。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还通过细节描写和人物言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以及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