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牢(阴中阳)-原文
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脉经》。
扁鹊曰:牢而长者肝也。仲景曰:寒则牢坚。有牢固之象。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脉诀》不言形状。但云:“寻之则无。按之则有。”云:脉入皮肤辩息难。又以牢为死脉。皆孟浪谬误。
【体状相类诗】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
【主病诗】
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痜癥瘕何愁也,失血阴虚欲忌之。
牢主寒实之病。木实则为痛。扁鹊云:耎为虚。牢为实。失血者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虚病见实脉也。
《脉诀》言:骨间疼痛。气居于表。池氏以为肾传于脾。皆谬妄不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牢(阴中阳)-译文
牢脉:脉象像是深沉又像是潜伏。实际上脉体大而长,稍微有点紧张。《脉经》中记载。
扁鹊说:脉象牢而长的,是肝脏的脉象。张仲景说:脉象寒冷的时候会变得牢而坚实,有牢固的迹象。沈氏说:像是深沉又像是潜伏,这是牢脉的位置。脉体大而长,这是牢脉的形态。《脉诀》没有提到具体的形状,只是说:‘寻找的时候感觉不到,按摸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又说:脉象进入皮肤,辨别气息很难。又有人把牢脉称为死脉,这些都是草率而错误的说法。
【体状相类诗】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脉常在深沉潜伏之间,革脉芤弦自然浮起,革脉虚牢实要仔细观察。
【主病诗】
寒性病症脉象牢而坚实,体内有剩余的寒气。腹心和心脏感到寒冷疼痛,木气乘脾。疝气、癥瘕等病不用担心,失血和阴虚的人要避免这种脉象。牢脉主要对应寒实之病。木气实则会引起疼痛。扁鹊说:脉象软弱的是虚,牢实的是实。失血的人脉象应该沉细。如果脉象反常地浮大而牢,那可能是死脉。虚病出现实脉也是不正常的。
《脉诀》中提到:骨间疼痛,气停留在体表。池氏认为这是肾传到脾,这都是错误的说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牢(阴中阳)-注解
牢脉:牢脉是一种中医脉象,表现为脉象沉而不浮,似沉似伏,实则大而长,微弦。在《脉经》中有所记载,被认为是肝脉的表现。牢脉的特点是脉象结实,有牢固之象。
扁鹊:扁鹊,古代著名医学家,被誉为“脉学之祖”,他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仲景:仲景,指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著作。
沈氏:沈氏,指古代某位医学家,具体姓名不详,此处可能指代多位医学家的观点。
脉诀:脉诀,古代中医学中关于脉象的专著,对脉象的描述和分类有详细记载。
体状相类诗:这是一首描述脉象的诗歌,通过对比不同的脉象特点,帮助医者辨别脉象。
主病诗:这是一首描述脉象与疾病关系的诗歌,通过脉象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革脉:革脉是一种脉象,表现为脉象如皮革般紧张,多见于失血、伤筋等疾病。
芤弦:芤弦是一种脉象,表现为脉象弦而无力,多见于气血不足。
失血:失血,指因外伤、疾病等原因导致的血液流失。
阴虚:阴虚,中医术语,指人体阴液不足,多见于热病后期或久病耗伤阴液。
木乘脾:木乘脾,中医术语,指肝木过旺,影响脾土的正常功能。
疝痜癥瘕:疝痜癥瘕,中医术语,指多种腹部疾病,如疝气、瘕瘤等。
孟浪谬误:孟浪谬误,指轻率而错误的言论或判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牢(阴中阳)-评注
牢脉,在《脉经》中被描述为‘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这种脉象的描述充满了中医脉学的特色,‘似沉似伏’表明脉象在沉取时似乎不显,而在伏取时又有所显现,这种不稳定性反映了肝气郁结或气血运行不畅的状态。‘实大而长’则表明脉象有力且持续时间较长,‘微弦’则说明脉象有弹性但不过于紧张。
扁鹊认为,牢脉长而坚,与肝脏有关。仲景则指出,寒邪侵袭时,脉象会变得牢坚,表现出牢固的迹象。沈氏进一步解释,‘似沉似伏’是牢脉的位置特征,‘实大弦长’则是其形态特征。这里提到的‘牢’并非《脉诀》中所述的形状,而是强调脉象的动态变化,‘寻之则无,按之则有’说明牢脉需要通过按压才能感觉到,这种描述体现了中医脉学的实践性。
然而,《脉诀》中并未提及牢脉的具体形状,只是说‘脉入皮肤辩息难’,这表明牢脉的诊断较为困难。同时,有观点将牢脉视为死脉,这种说法被认为是‘孟浪谬误’,即没有根据的胡言乱语。
在《脉诀》中,牢脉与革脉、芤脉、弦脉等脉象进行了比较,‘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表明牢脉与其他脉象的区别在于其位置和形态。革脉、芤脉、弦脉虽然也有浮起的特点,但牢脉的实大和牢坚则是其独特之处。
主病诗中提到,寒邪侵袭时,牢脉会变得牢坚,且内部有余邪。腹心寒痛、木乘脾、疝瘕等病症与牢脉有关。失血阴虚时,脉象应表现为沉细,如果出现浮大而牢的脉象,则可能是死脉,即病情危重。这里提到的‘牢主寒实之病’和‘木实则为痛’等观点,体现了中医对脉象与疾病关系的深入理解。
《脉诀》中提到骨间疼痛、气居于表等病症,池氏将其解释为肾传于脾,但这种解释被认为是‘谬妄不经’,即没有根据的胡言乱语。这反映了中医脉学中对于脉象与疾病关系的严谨态度,以及对错误解释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