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濡(阴)

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濡(阴)-原文

濡脉:极耎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脉经》。如水上浮沤。

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随手而没之象。

《脉诀》言:按之似有举还无。是微脉。非濡也。

【体状诗】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

【相类诗】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

浮细如绵曰“濡”。沉细如绵曰“弱”。浮而极细如绝曰“微”。沉而极细不断曰“细”。

【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

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

濡主血阴虚之病,又为伤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濡(阴)-译文

濡脉:脉象非常柔软且浮在表面,细得就像水中的丝绵。轻柔地触摸就能感觉到。用力按压却感觉不到。《脉经》中提到,就像水面上漂浮的泡沫。

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随手而没之象。

《脉诀》中说:按压时感觉像是有又像是没有。这是微脉,不是濡脉。

【体状诗】

濡脉形状浮在表面且细小,按压时要轻柔,就像水面上漂浮的绵絮,力量不能持续。病后或产后还有濡脉,健康人如果出现濡脉则可能是无根之脉。

【相类诗】

脉象浮且柔细的称为濡脉,沉细而柔的称为弱脉,微脉则浮而极细,几乎要断,细脉则沉而极细且不断。浮细如绵的称为濡脉,沉细如绵的称为弱脉,浮而极细几乎断的称为微脉,沉而极细不断的称为细脉。

【主病诗】

濡脉主病为亡血和阴虚,髓海和丹田已经亏损,汗如雨下,夜晚蒸腾入骨,血如山崩倒下,湿气侵入脾脏。寸口脉濡,阳气微弱,自汗多,关中脉濡,气虚难以应对,尺脉濡,精血虚寒严重,温补真阴可以治愈疾病。濡脉主要主病为血虚和阴虚,也代表伤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濡(阴)-注解

濡脉:濡脉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指脉象极软而浮,细如丝绵浮于水中,轻按可触及,重按则无。这种脉象多见于血虚、阴虚、津液不足等病理状态。

耎:耎,通‘软’,指柔软,不坚硬。

浮:浮脉,指脉象在皮肤表面即可触及,不沉于手下。

帛:帛,古代丝织品,这里比喻脉象细软如丝。

《脉经》:《脉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脉诊的医学著作,由西晋王叔和编撰。

微脉:微脉是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象,指脉象极细弱,如丝线,有时甚至难以触及。

举:举,指脉象轻按即现,重按则不见。

还:还,指脉象轻按时出现,重按时消失。

形浮细:形浮细是濡脉的特征之一,指脉象轻浮、细小。

水面浮绵:水面浮绵是濡脉的形象描述,比喻脉象如水面上漂浮的绵絮。

力不禁:力不禁,指脉象极软,按之无力。

病后产中:病后产中,指疾病之后或产后。

平人:平人,指健康的人。

亡血:亡血,指失血过多。

阴虚:阴虚,指体内阴液不足。

髓海:髓海,中医术语,指脑。

丹田:丹田,中医术语,指人体下腹部的一个穴位,被认为是人体生命力的源泉。

汗雨夜来蒸入骨:汗雨夜来蒸入骨,形容汗出如雨,夜晚蒸腾入骨,是濡脉主病的症状之一。

血山崩倒湿侵脾:血山崩倒湿侵脾,形容血如山崩,湿邪侵袭脾脏,是濡脉主病的症状之一。

寸濡阳微:寸濡阳微,指寸口脉濡软,阳气不足。

关中:关中,指人体关元穴所在的部位,位于下腹部。

气虚:气虚,指人体元气不足。

尺伤精血:尺伤精血,指尺脉(手腕内侧的脉)濡软,精血不足。

虚寒甚:虚寒甚,指寒邪较重。

温补真阴:温补真阴,指用温热的药物来补益真阴,真阴即真阴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濡(阴)-评注

濡脉,古医家称之为‘极耎而浮,细如帛在水中’,此形容极为传神。‘极耎’言其脉象软弱,‘浮’则表明脉位在浅表,如同细丝绵软地漂浮于水面。这种脉象的捕捉需要轻柔的手法,‘轻手相得’即指轻轻触摸便能够感知到这种脉象,而‘按之无有’则形容重按脉象便消失不见,如‘水上浮沤’,一触即散。此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濡脉的体状,体现了古人对脉象的深刻理解和细腻描绘。

《脉经》中提到濡脉的另一个特点,即‘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随手而没之象。’这进一步强调了濡脉的浮细和轻按即散的特性,同时也说明了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掌握适当的按脉力度。

《脉诀》对濡脉的描述更为细致,‘按之似有举还无’描绘了濡脉在按诊时的微妙变化,‘是微脉。非濡也。’则区分了濡脉与微脉的不同,微脉虽亦细弱,但按之则有,而濡脉则按之即无,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体状诗》中‘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进一步以诗的形式概括了濡脉的脉象特点,‘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则指出了濡脉多见于病后或产后,且在健康人中较少见。

《相类诗》通过对比,将濡脉与其他脉象如弱、微、细进行了区分,‘浮细如绵曰“濡”。沉细如绵曰“弱”。浮而极细如绝曰“微”。沉而极细不断曰“细”’,这些对比性的描述有助于医者更好地识别和区分不同的脉象。

《主病诗》中‘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说明了濡脉多见于血虚、阴虚等病理状态,‘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则是对濡脉主病症状的具体描述,‘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则是对不同部位濡脉主病的治疗建议,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思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濡(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20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