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滑(阳中阴)

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滑(阳中阴)-原文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脉经》。漉漉如欲脱。

滑为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气盛则脉涩。故肺脉宜之。

《脉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也,今正之。

【体状相类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 数脉唯看至数间。

滑则如珠。数则六至。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畜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痜淋看尺部。

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滑短宿食。

《脉诀》言:“关滑胃寒,尺滑脐似冰。”与《脉经》言:“关滑胃热。尺滑血畜,”妇人经病之旨相反。其谬如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滑(阳中阴)-译文

滑脉:脉搏往来前前后后,流畅转动。像珠子一样连续不断。《脉经》中记载。脉搏跳动时感觉像是要脱落出来。

滑脉代表阴气有余。因此脉搏流动起来像水一样流畅。脉搏是血液的汇聚之处,血液充足则脉搏滑利。所以肾脉应该是滑的,气盛则脉搏涩滞。所以肺脉应该是涩的。

《脉诀》中说:‘按下去就变得低沉,三个脉搏点像珠子一样。不前进也不后退。’这是不分浮滑、沉滑、大小脉的滑脉。现在我来纠正这个说法。

【体状相类诗】

滑脉像珠子一样连续不断,往来流动顺畅,回旋向前。不要把滑脉和数脉当作同类,数脉只看其跳动的频率。

滑脉像珠子,数脉则每呼吸六次跳动一次。

【主病诗】

滑脉表示阳气衰弱,会导致痰多百病,饮食不当会引发灾害。上部可能出现呕吐,下部可能出现血瘀,女性脉象滑利时通常预示着怀孕。

寸口脉滑表示膈上有痰,容易呕吐,可能有吞酸、舌强或咳嗽的症状。当关脉滑时,可能是宿食、肝脾热。尺脉滑时,可能是口渴、腹泻、痨病、淋病。

滑脉主要与痰饮有关。浮滑脉与风痰有关。沉滑脉与食痰有关。滑数脉与痰火有关。滑短脉与宿食有关。

《脉诀》中说:‘关脉滑表示胃寒,尺脉滑表示脐部像冰。’这与《脉经》中说的‘关脉滑表示胃热,尺脉滑表示血瘀’相反,妇女月经病的解释也是错误的,其错误就是这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滑(阳中阴)-注解

滑脉:滑脉是一种脉象,表现为脉来流利、圆滑,如珠走盘。在中医学中,滑脉通常与阴气有余、血盛有关,常见于肾脉和肺脉。滑脉的出现可能与痰饮、食积、湿阻等因素有关。

往来前却:往来前却指的是脉象的流动方向,前却即前后摆动,形容脉象如水流动,没有固定的方向。

流利展转:流利展转形容脉象流畅,转折自如,如同水流般连续不断。

替替然:替替然形容脉象连续不断,如同珠子连续滚动。

如珠之应指:如珠之应指比喻脉象如同珠子滚动时手指的感觉,滑利而连续。

漉漉如欲脱:漉漉如欲脱形容脉象如同水滴不断落下,有欲脱之势。

阴气有余:阴气有余在中医学中指体内阴气偏盛,可能由于湿邪内盛或饮食不当等原因引起。

脉者:脉者,指脉象,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血之府也:血之府也是指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液的盛衰可以通过脉象反映出来。

肾脉宜之:肾脉宜之表示滑脉多见于肾虚或肾阴不足的情况。

气盛则脉涩:气盛则脉涩表示体内气机不畅,导致脉象涩滞。

肺脉宜之:肺脉宜之表示涩脉多见于肺气郁结或肺阴不足的情况。

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这是《脉诀》中对滑脉的描述,三关指寸、关、尺三部脉,如珠滚动,脉象稳定,不快不慢。

浮滑、沉滑、尺寸之滑:浮滑、沉滑、尺寸之滑分别指脉象在不同位置的滑利程度,浮滑指脉在浅层滑利,沉滑指脉在深层滑利,尺寸之滑指脉在寸口和尺部滑利。

体状相类诗:这是对滑脉特征的诗歌描述,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滑脉的特征。

主病诗:这是对滑脉可能引起的疾病进行的描述,通过诗歌形式,便于记忆和传播。

痰生百病食生灾:痰生百病食生灾表示痰饮和食积可能导致多种疾病。

上为吐逆下畜血:上为吐逆下畜血表示痰饮可能导致呕吐,食积可能导致下血。

女脉调时定有胎:女脉调时定有胎表示女性脉象调和时,往往预示着怀孕的可能。

寸滑膈痰生呕吐:寸滑膈痰生呕吐表示寸部脉滑可能伴有膈间痰饮,导致呕吐。

吞酸舌强或咳嗽:吞酸舌强或咳嗽表示吞酸、舌强、咳嗽等症状可能与滑脉有关。

当关宿食肝脾热:当关宿食肝脾热表示关部脉滑可能伴有宿食、肝脾热等症状。

渴痢痜淋看尺部:渴痢痜淋看尺部表示尺部脉滑可能伴有口渴、痢疾、淋病等症状。

滑主痰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滑短宿食。:这是对滑脉不同类型及其对应的病证的描述。

关滑胃寒,尺滑脐似冰:关滑胃寒,尺滑脐似冰是《脉诀》中对滑脉的描述,认为关部脉滑可能是胃寒的表现,尺部脉滑可能是脐部寒冷的表现。

关滑胃热。尺滑血畜:关滑胃热。尺滑血畜是《脉经》中对滑脉的描述,认为关部脉滑可能是胃热的表现,尺部脉滑可能是血瘀的表现。

妇人经病之旨相反:妇人经病之旨相反表示《脉诀》和《脉经》对滑脉与妇人经病关系的描述存在差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滑(阳中阴)-评注

滑脉的描述,首先从《脉经》中引用,描绘了滑脉的特征:往来前却,流利展转,如同珠子应指,漉漉如欲脱。这里的‘往来前却’和‘流利展转’形象地表现了滑脉的动态和流畅,‘珠之应指’则进一步强调了滑脉的连续性和节奏感。‘漉漉如欲脱’则是对滑脉流动状态的进一步描绘,给人一种滑而不滞、流畅自然的感觉。

在中医理论中,滑脉被视为阴气有余的象征。这是因为滑脉的出现通常与血液充盈有关,而血液的充盈又与阴气的充足相关。‘脉来流利如水’这句话,将滑脉与水的流动性相比较,进一步强调了滑脉的滑利和阴气充盛的特点。

‘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这句话,从脉与血的关系出发,说明了滑脉形成的生理基础。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血液充足则脉道畅通,表现为脉滑。而‘故肾脉宜之,气盛则脉涩’则是对滑脉与特定脏腑关系的阐述,肾主水,阴气充足,故肾脉宜滑;而肺主气,气盛则脉涩,与滑脉相对。

《脉诀》中的描述‘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是对滑脉的进一步细化,指出滑脉在脉诊中的具体表现,即滑脉在按诊时表现为伏而不浮,三关(寸、关、尺)如同珠子滚动,既不进也不退。这种描述对于脉诊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这句诗,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滑脉的形态和动态,‘替替然’形容了滑脉的连续不断,‘如珠’则强调了滑脉的圆润和流畅。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唯看至数间’这句诗,是对滑脉和数脉的区分,指出两者虽然都有脉动的快慢,但滑脉的快而流利,数脉则快而急促,‘至数’则是指脉动的次数。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这句诗,从病理角度解释了滑脉的成因,认为滑脉多见于阳气衰弱、痰湿内生的情况,进而导致各种疾病。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痜淋看尺部’这句诗,则是具体列举了滑脉在不同部位出现的具体病理表现,如寸脉滑可能伴有膈痰、呕吐等症状,关脉滑可能伴有宿食、肝脾热等症状。

《脉诀》和《脉经》中关于滑脉的描述存在差异,‘关滑胃寒,尺滑脐似冰’与‘关滑胃热,尺滑血畜’的对比,揭示了古人对滑脉认识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医学知识的传承和发展。

‘妇人经病之旨相反’这句话,指出了不同文献对滑脉与妇人经病关系的不同解释,体现了中医理论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滑(阳中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420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