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肯堂,明代著名医学家,精通中医脉学,尤其以脉诊著称。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是当时中医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肯堂总结了大量临床经验,提炼出了脉诊理论的精髓,并通过《濒湖脉学》对脉学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公元16世纪)。
内容简要:《濒湖脉学》是王肯堂对脉学的一部系统总结,书中全面讨论了脉诊理论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技巧。全书通过总结不同脉象的变化、脉搏的细微变化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提出了详细的脉诊诊断方法。王肯堂在书中强调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书中内容包括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脉象的分类、如何解读脉搏的不同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诊来辨别疾病的不同阶段。该书为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脉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涩(阴)-原文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
参伍不调(《素问》)。
如轻刀刮竹(《脉诀》)。
如雨沾沙(《通真子》)。
如病蚕食叶。
涩为阳气有余,气盛则血少,故脉来蹇滞,而肺宜之。
《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
与《脉经》所云,绝不相干。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极细而软,重按若绝曰微。
浮而柔细曰濡,沉而柔细曰弱。)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
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
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人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
杜光庭云:涩脉独见尺中,形同代为死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涩(阴)-译文
涩脉,脉象细而慢,血液流动困难,脉短且分散,有时会停止然后又继续流动(《脉经》)。脉象参差不齐,不协调(《素问》)。感觉就像轻刀在刮竹子(《脉诀》)。又像雨滴沾在沙子上(《通真子》)。又像病蚕在吃叶子。涩脉是因为阳气过盛,气盛则血少,所以脉象来的时候会显得蹇滞,但这是肺部适宜的脉象。《脉诀》说:用手指去感觉,好像有,但举起手指又感觉不到。这与《脉经》所说的完全不同。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极细而软,重按若绝曰微。浮而柔细曰濡,沉而柔细曰弱。)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人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杜光庭云:涩脉独见尺中,形同代为死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涩(阴)-注解
涩脉:涩脉是一种中医脉象,表现为脉来细而迟,往来不畅,短促且散乱。这种脉象通常与血液不足、阳气有余有关,表示气盛而血少,血液流动不顺畅。
细而迟:细,指脉象细小;迟,指脉来缓慢。这两个词合起来描述脉象细小且脉率缓慢。
往来难:往来,指脉搏的起伏;难,指脉搏的起伏困难,即脉搏的流动不顺畅。
短且散:短,指脉搏的持续时间短;散,指脉搏的节律不规律,散乱。
一止复来:一止,指脉搏的跳动突然停止;复来,指脉搏后又开始跳动。
参伍不调:参伍,指脉搏跳动的不规律性;不调,指不协调。这个词语出自《素问》,用来形容脉象的不协调。
轻刀刮竹:这个比喻形容脉象像用轻刀刮竹子一样,感觉脉象细而有力。
如雨沾沙:这个比喻形容脉象像雨滴沾在沙子上一样,感觉脉象细而散乱。
如病蚕食叶:这个比喻形容脉象像病蚕吃叶子一样,感觉脉象逐渐减弱。
阳气有余:阳气,指人体内的阳气;有余,指阳气过多。阳气过多可能导致气盛而血少。
气盛则血少:气盛,指气过多;血少,指血液不足。气过多可能导致血液流动受阻。
肺宜之:宜,指适宜。肺宜之,指这种脉象与肺脏的功能有关。
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这句话描述的是涩脉的触摸感受,即用手指触摸时感觉脉象似乎存在,但用力按下去时却感觉不到脉象。
绝不相干:绝不相干,指两种说法完全不一致或不相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濒湖脉学-涩(阴)-评注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这一描述从脉象的形态上揭示了涩脉的特征,即脉象细小、缓慢、不流畅,有时甚至出现脉止而后复来的现象。这反映了中医脉诊中对脉象变化的细腻观察和深入理解。
参伍不调(《素问》)。参伍是中医术语,指脉象的参差不齐,不协调。此句指出涩脉与参伍不调有关,表明涩脉不仅是脉象形态的变化,还涉及脉象的内在协调性。
如轻刀刮竹(《脉诀》)。此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涩脉的触感,如同用轻刀刮过竹子,感觉粗糙且难以顺畅。
如雨沾沙(《通真子》)。这一比喻进一步强调了涩脉的不流畅感,如同雨滴沾在沙子上,容易散开。
如病蚕食叶。此句将涩脉与病态相联系,如同病蚕吃叶子一般,缓慢而艰难。
涩为阳气有余,气盛则血少,故脉来蹇滞,而肺宜之。《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与《脉经》所云,绝不相干。这里从中医理论角度分析了涩脉产生的原因,认为涩脉是由于阳气过盛导致血少,从而使得脉象蹇滞。同时,对《脉诀》和《脉经》对涩脉的描述进行了比较,指出两者观点的不同。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描绘了涩脉的特征和感觉。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这首诗从脉象的相似性出发,将涩脉与其他脉象进行了比较,如微脉、濡脉、弱脉等,并描述了涩脉的细微变化。
『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这首诗从涩脉所主之病入手,列举了涩脉可能出现的疾病症状,如血少、伤精、心虚、胃虚等,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参考。